為了實現農業收入最大化,基于中國飛速發展的農業環境,組織高素質農民培育與信息化培訓,成為適應行業發展最為關鍵的一種手段。基于此,本文以培養高素質農民為前提,討論信息化培訓在實踐中應注意的要點。
中國于2019年開始實施“網絡賦能信息助力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戰”項目,其目的在于擴大農村網絡覆蓋范圍,相關數據顯示試點地區平均下載速率大于70 M,基本上實現了農村城市“同網同速”。在信息化時代下農業發展離不開高素質農民的支持,根據相關數據,截止到2019年,中國農村網民規模僅達到2.25億,在所有網民數量中占比為26.3%,在所有農村人口中占比40.76%,可見城鄉之間的網民數量差距巨大??偨Y農村信息化建設存在的問題,與農民信息化水平與素質有直接關系。
基于此,開展高素質農民信息化培訓工作十分重要。海南省于2020年開展了高素質農民培育工作,根據農業農村部要求與鄉村振興戰略,以實現海南省農民教育培訓提質增效為目標組織培訓,培訓重點為“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3個方面。海南省農民科技教育培訓中心2020年依托全國農業科教云平臺“云上智農APP”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創新創業帶頭人培訓班試用“線下80學時+線上40學時”培訓模式,共組織了500余人參與了線上學習。采用集中授課、實踐教學、模擬演練及線上學習等方式,培育高素質農民,獲得了良好的效果。
2.1信息道德
信息化高素質農民培訓包括信息道德素養這一內容,盡管高素質農民專業技術、知識量、文化素養均可以通過培訓得到提升,但其本質是重視信息道德。培訓中的信息道德素質,應該要以加強高素質農民道德規范為目標,杜絕私下泄漏他人隱私或分享違法信息等行為。
2.2信息觀念
高素質農民在培訓中應具備信息觀念,提高信息化技術應用、檢索等能力。另外,作為信息化時代的高素質農民,面對不斷變化的農業發展環境,也應該具備主觀能動性與敏感性,認識到信息化培訓在農業發展中的重要意義。
2.3信息技術
關于信息技術的培訓,包括信息檢索、分析、處理等內容,作為高素質農民,必須要具備信息開發、分析與采集的能力,篩選出適合農業決策的有效數據。
3.1在實踐中優化信息化培訓制度
近年來,高素質農民信息化培訓得到有關部門的廣泛關注,但實際上總結培訓工作實施進度難免會存在內容重復、對象重復等問題,導致培訓資源應用效率較低。與此同時,農民對信息化培訓缺乏全方位的認知,阻礙了信息化培訓在農村地區的推廣。另外,高素質農民信息化培訓需要諸多部門共同參與,導致培訓內容與對象重合。為此,所有參與培訓的部門必須要加強溝通與協調,實現培訓資源共享,組建農村信息化培訓制度,著重強調不同部門在高素質農民信息化培訓中的特點,建立針對性的培訓檔案,通過資源共享避免培訓內容重合。利用信息化平臺采集農民培訓的要求,作為調整培訓內容的依據,通過實踐使信息化培訓制度更加完善,也有利于實現高素質農民信息化培訓推廣。
3.2采用分層培訓方法
農民信息化培訓與傳統課堂教學存在本質差別,表現在農民群眾文化素質、現代化思想觀念等方面。參與信息化培訓的對象具有多層次化的特點,例如村干部、農業技術人員、養殖戶、種植戶等。面對不同知識水平的培訓對象,建議采用分層培訓方法,加強培訓內容與模式的針對性,立足于多個途徑、多種形式展開信息化培訓。
例如針對帶領農村實現現代化建設的人員,主要提高其專業知識水平與技能,在選擇培訓內容時,應將重點放在政策、科技、管理經營觀念等方面,同時采用普遍培訓、針對性培訓2種模式,幫助其了解操作經營管理技能,提升信息化素養;針對農村技能服務型人員,要立足于時事政策、科學技術、市場環境、經營管理等方面選擇培訓內容,不僅要提高服務人員的專業水平,還應重點推廣科技服務,提升農村信息化建設、農民群眾整體素質;針對農村生產經營領域的工作人員,要將培訓重點集中在技術實踐應用與推廣、現代化農業生產管理、電子商務等方面,提升其個人的生產經營實力,實現信息化發展;針對青年農民的信息化培訓,要在培訓過程中幫助其梳理今后參與工作的思路、方向,明確作為新型高素質農民需要具備的技術、素質;針對農村留守人員,應該在培訓中普及手機軟件、智能設備操作等內容,引導其樹立信息化理念,具備基礎信息化素養。
3.3科學選擇培訓內容
組織高素質農民信息化培訓應遵循因地適宜的原則,選擇當地資源展開培訓,加強信息化培訓工作的針對性與效果。在培訓開始前收集農民需求,再結合當地農業發展特色及產業方向需求,對應的區域產業領域內選擇合適的內容。與此同時,立足于農時季節特征、農民培訓需求,加強信息化培訓地點時間的靈活性。在農閑時節進行信息化培訓,培訓重點是基礎知識與技能,進入農忙時節后便可將側重點放在實踐培訓上,從而滿足農民群體參與信息化培訓的需求。
3.4結合行業發展加強信息化培訓創新
信息化環境下,作為高素質農民需認識到當前社會環境與農業發展的趨勢,展開信息化培訓的內容也要與市場環境變化相適應。在農村信息化發展建設背景下,需及時更新培訓內容,考慮到農民群眾的接受程度,加強指導,使農業信息化技術與農業生產實踐緊密聯系起來,立足于各個層次普及農業知識與技能,幫助廣大農民群眾了解掌握農村電子商務、互聯網金融與互聯網+現代農業等全新行業動態,從而提升自身專業水平。
綜上所述,現階段開展高素質農民培訓,需結合農業環境適時展開。按照農業發展環境的變化調整培訓內容與模式,促使所有參與培訓的農民群眾了解信息化技術、互聯網金融等新內容,緊跟行業發展趨勢,更加高效的完成農業生產實踐,為今后中國農業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建設作出貢獻。
(海南省農民科技教育培訓中心劉賢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