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因農業氣象災害類別不同,對農作物影響程度也存在著差異性,但是影響最大的依然是農作物產量,還需農業部門對此引起重視,并加大探究力度。根據農業氣象災害特點、規律,制定相應的防范措施,提升農業防御能力,降低農業氣象災害所帶來的損失及影響程度,為農作物產量提升提供良好的基礎保障。
關鍵詞:農業氣象災害;農作物產量;影響
眾所周知,我國是農業大國,但是在現代化農業發展過程中,還是會受農業氣象災害因素困擾,導致農作物產量降低,并伴有一定的經濟損失。而我國農業部門結合各地區農業發展現狀展開探究工作,并有針對性地制定相應的防控措施,把工作重心調整到農業氣象災害防御方面,為農作物營造良好的生長環境,可確保農作物產量,從而對現代化農業可持續發展帶來積極影響。
1.1 凍害災害
農業氣象凍害災害,主要包括低溫冷害、凍害。如農作物長期生長在低溫環境下,會使低溫凍害頻率升高,對農作物生長、生殖等造成制約,最終導致農作物產量降低。嚴重的還會面臨絕收狀況。而凍害災害最易發生在越冬生長時期,氣溫低于0℃時會對農作物生長原生質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壞,植株生長直接受損,如未及時處理,就會使農作物面臨死亡。
此外,還會因各地區自然條件不同,產生凍害的時期不同,如華南地區春季最易發生低溫冷害,又被稱為“春寒”。而華南地區最易在秋季發生低溫凍害,又被稱為“寒露風”。二者均會對農作物生長、產量等產生一定影響。
1.2 風暴災害
風暴屬于自然災害中的一種,包括瞬間風力、急促降雨等,均會影響到農作物的正常生長,輕則農作物發生傾斜,重則農作物被折斷,使農作物直接死亡。再加上風暴過后,田地會積留大量的雨水,引發農業洪澇,農作物產量降低。如沿海地區極易受到臺風侵襲,導致農業洪澇災害頻發,對農作物產量造成限制,大部分沿海地區的農業發展效果不理想。
2.1 進一步保護生態環境
為控制農業氣象災害發生頻率,還需注重生態環境保護。以環保部門為首,加大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宣傳力度,既能引起各領域關注與大眾參與,又能降低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實施難度,增強大眾環保意識與能力,能通過自身力所能及的方式,對生態環境進行全方位的保護,從而降低農業氣象災害發生頻率。同時,在農業生產環節中,以生態環境保護為基礎,應用現代化科學技術,提升農業種植產量、增強農作物生產能力,設置林草種植為農田建設起到保護作用,降低農業氣象災害對農作物產量影響程度,從而促進現代化農業可持續發展。
2.2 氣象災害防御設施的應用
考慮到降低農業氣象災害對農作物產量的影響,不單要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而且還需提升農業氣象災害防御能力,農業部門重視對基礎設施建設與完善,如改造江河、修建水庫、大量開展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等,均能為農作物營造良好的生長條件,提升農業防洪抗災能力,能對各類自然災害進行相應的防御與抵抗等,降低對現代化農業影響程度。此外,節水灌溉措施也極其重要,能強化農業節約水資源意識,避免出現農田干旱情況,從而達到提升農作物產量目的。
農業氣象災害的發生,會對農作物產量造成不同程度影響,還需詳細探究氣象災害類別,本文主要從凍害災害、風暴災害兩方面探究,依據各類災害對農作物產量影響程度,有針對性地制定相關應對措施,進一步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增強農業部門及大眾環保意識與能力,降低農業氣象災害發生率,并完善基礎設施,增強農業氣象災害防御能力,從而確保與提升農作物產量。
■作者簡介:徐婷婷(1994.9-),女,漢族,內蒙古赤峰人,本科學歷,助理工程師,研究方向:氣象服務或應用氣象或農業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