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洋 殷曉峰

摘要:河南衛視“中國節日”系列節目以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底色,緊抓時代主題,聚焦社會熱點,拓展節目形態,革新節目傳播策略,開啟了節日晚會高質量、多元化、全覆蓋的新探索。本文從精神內涵創新、節目形態與藝術表達創新、節目傳播策略與文化產業創新三個維度對河南衛視“中國節日”系列節目進行詳細分析、總結經驗,并展望未來文化節目的發展趨勢。
關鍵詞:河南衛視 節日晚會 文化節目 品牌傳播
在當下復雜的國際傳播格局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發揚與重闡對增強國人自信,建立更有底蘊和內涵的精神坐標意義尤為重大。從《河南衛視2021春晚》《元宵奇妙夜》到《清明奇妙游》《端午奇妙游》,再到《七夕奇妙游》,河南衛視“中國節日”系列節目雖然主題各不相同,節目形式也在不斷變化和改良,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表達成為每檔節目最突出的特色。該系列節目在內涵主旨、策劃理念、節目形態、傳播與營銷等方面的嘗試為同類型節目的升級改革再添新范例。
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歷久彌新,近幾年以傳統文化為題材和元素的原創節目層出不窮、佳作頻出,如《中國詩詞大會》《國家寶藏》《經典詠流傳》《典籍里的中國》等。該類節目在形式層面傳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相對容易,但如何做到結合時代特色,進行創新性呈現和創造化闡釋傳統文化精髓,依然是節目策劃和制作者面臨的一道難題。
1.精深挖掘:中華傳統文化的融匯與重釋。歷史文化的長期積淀使傳統節日凝聚了一個民族的天文歷法、風俗禮儀、信仰祭祀等文化內容,“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七夕”這些凝聚著華夏民族幾千年來生活智慧和集體記憶的特殊時間節點會快速將觀眾帶離瑣碎的日常語境,節目精準抓取了“傳統節日”在文化語匯中的獨特辨識感。同時,節目在視聽語言上通過符號化的道具和場景化的演繹,把時令節日的各種古老風俗原汁原味地呈現出來,如清明時節“緬懷先祖、郊游踏青、蹴鞠、投壺、斗草”,七夕“投針驗巧、遙拜織女、穿針乞巧”等,使觀眾自然而然融入禮樂和諧、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氛圍中。
民族精神作為傳統文化的根與魂,往往也是節目中最難呈現和創新之處。區別于以往晚會主持人口號化的宣傳語和煽情化的詩朗誦,河南衛視系列節目采用“擬人化、情節化、經典化”策略,將其蘊含在豐富多彩的節目中,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對中華民族精神追求“深廣且深刻”的闡釋。首先從涵蓋范圍來看,既有《七夕奇妙游》中《破陣樂》通過花木蘭、戚家軍等展現精忠報國的愛國情懷和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民族大義;也有《清明奇妙游》節目《少年》里自強不息、孜孜以求、不負韶華的個人奮斗精神。其次,從對民族精神深刻思辨的角度來看,節目始終貫穿中華民族“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固本思源”的人文精神,也更容易引領觀眾產生深層次的情感共鳴。
2.厚積薄發:中原文化的自信表達。河南衛視系列節目很好地把握了中原文化、黃河文化的根脈。這種基于地域文化深入思考的節目特色并非憑空而來、一蹴而就。早在20世紀90年代,河南衛視就開始嘗試創作傳統文化類節目:如《梨園春》是對傳統戲曲文化的發揚、《武林風》是對中華武術文化的繼承、《漢字英雄》《成語英雄》是對漢語言文化的傳播,還有《華豫之門》《文學英雄》《隱秘的細節》等同題材的創新之作。河南衛視在傳統文化類節目的選題、策劃、制作、宣推等方面都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正因如此,“中國節日”系列節目才能在節目選取、制作細節以及風格定位等各方面呈現出更成熟、精良的品質。
系列節目的地域文化特色還體現在時間維度上形成縱貫夏、商、西周、漢、唐、宋、元等朝代的歷史文脈,將中原大地上燦若星辰的歷史遺跡、名人典故巧妙地糅合在節目中,通過實地走訪,借助數字影像技術,將出土于河南的“賈湖骨笛”“婦好鴞尊”“蓮鶴方壺”“云紋銅禁”等國寶一一呈現。與此同時,系列節目還在空間維度上編織了一幅橫跨鄭州、登封、信陽、開封等要塞的“黃河文化矩陣圖”,節目中《醫圣傳人》講述東漢南陽張仲景懸壺濟世的故事、舞蹈《龍門金剛》表現洛陽龍門的山水佛光、戲曲選段《穆桂英掛帥》再現了北宋開封楊家將的傳奇佳話,這些節目無一例外地呈現出河南地域氣度恢宏、積淀深厚的文化魅力。
3.縱橫開闔:古今對話中的文化創造。傳統文化的生命力體現在如何激活先賢哲人智慧的現代性價值,以及如何回應當代話題上。河南衛視系列節目將航天問月、抗擊疫情、戍邊衛國、扶貧攻堅等社會熱點話題融入節目編排,巧妙地借古說今。一方面拉近遙遠歷史與觀眾的距離,與此同時活化了傳統文化在新時代語境中的創造力價值。春晚節目《天地之中》通過傳統太極與現代航天科技的融合翻新,織就青年人心中的“航天強國夢”;《七夕奇妙游》中《給女孩》《為自己鼓掌》等節目找到了“七夕女兒節”與現代女性“自立、自強、自愛、自信”的精神風貌之間的契合點。同時,“不畏艱險,奮勇拼搏”的人生姿態也成為該系列節目喚起當下年輕受眾內心斗志的重要支點,如《端午奇妙游》中引用屈原《九章涉江》的章句:“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同光”,配以賽舟勇士昂揚的斗志和勇立潮頭的身姿,給人一種敢為人先、不畏艱難的震撼之感。
多數節慶晚會以“演播室現場+與觀眾同時空演繹+主持人串聯+歌舞、語言類節目”這樣的主體框架搭建,創意往往是基于節日的儀式感來烘托喜慶、祥和、團圓的氛圍。但由于長期以來各級衛視多沿襲這樣的創作理念,久而久之帶來同質化、模式化的發展瓶頸,以至于后期演變成“豪華舞美、明星陣容、紅包雨頻發”的形式化比拼。
1.除舊革新:綜藝晚會的全新創意理念。河南衛視創作團隊銳意進取、大膽創新,摸索出“虛擬時空+綜藝+劇情”的框架理念,除第一檔春晚以外,全部采用錄播形式,不設現場觀眾,沒有主持人串聯,更是打破流量明星的盲目崇拜,根據晚會主題選擇、編排節目。從觀眾反饋和亮眼的收視數據來看,“中國節日”系列節目對傳統晚會除舊革新的反思,與順應時代發展、回應觀眾審美需求的創意理念是成功的。
新穎的策劃必須有高水平的節目構成來落實,河南衛視又走出了“小、正、美”的創作實踐路線?!靶 敝饕竿顿Y少,時長短,節目數量少。每臺晚會的成本僅有500萬元左右,晚會時長30~40分鐘,而平均每臺晚會的節目更是優中取優,僅有6~8個。“正”則是指立意高遠:像《白衣執甲》《我根是炎黃》《少年》《為自己鼓掌》等節目都彰顯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勇爭上游、銳意進取的品質。“美”是節目播出后,很多觀眾最強烈的感受。這一方面源于創作團隊緊緊把握住觀眾的欣賞需求,自《唐宮夜宴》成功“破圈”后,迅速提煉節目要素,把“古典歌舞的美、現代化的影像包裝、雅致的格調”等特點貫徹到后續節目的選取和創作中,陸續推出《紙扇書生》《祈》《龍門金剛》等代表作品,形成了良好的收視期待;另一方面節目大量采用實景拍攝——層巒疊嶂的老君山、春色爛漫的西九華山、清新秀美的信陽茶田等,自然風光的迤邐、名勝古跡的雅韻成為該系列節目最吸引人的舞美包裝。
2.技術賦能:打造沉浸式觀賞體驗。河南衛視系列節日結合VR、AR等虛擬影像技術,營造了更為靈活、自由、多維度的演繹時空,打破傳統文藝晚會固定的時空限制。幾檔晚會的場景時而在河南省博物院、洛陽應天門、嵩陽書院等實景地;時而穿插數字三維的《清明上河圖》《虢國夫人游春圖》《金明池爭標圖》等虛擬場景。全新的視覺體驗、融古通今的時空維度,極大調動了受眾的觀賞興趣?!皞鹘y文化依托現代媒介技術疊加了歷史和當代,虛擬和現實,大眾又通過具身的文化實踐參與和延續節目生產,從而拓展新的文化空間”,進一步闡釋具身性是“主體借助技術來獲得感知,并將技術獲得的感知轉化為人的認知,從而構成人與世界的生存關系”。無論是千年前的盛唐夜宴,還是北宋汴京的清明上河,這些傳統文化都無法通過節慶晚會的現代舞美給人以身臨其境的“具身感”。但在河南衛視系列節日中,通過增強現實、混合虛擬現實和3D數字成像技術,使得媒介技術自然而然地幻化為觀眾的一部分身體感官。比如,歌手戴荃演唱《清明》時,背景通過增強現實技術被置換為《清明上河圖》的場景,城闕高樓、車水馬龍,一時間觀眾隨著歌手的視點穿越千年,走進熱鬧喧囂的北宋集市。技術賦能使得河南衛視系列節目打破傳統文藝晚會保守嚴肅的“儀式感”,不再將傳統文化作為宣教文本,而是借用媒介技術巧妙地營造感性幻象,將觀眾帶入傳統文化生發的時空,沉浸其中、切身體味,進而形成情感認同、文化認同和身份認同。
3.立美弄潮:用時尚化表達與青年人共情。河南衛視“中國節日”系列節目在播出后獲得了青年人的熱烈反響,據微博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9月25日,“#河南春晚舞蹈唐宮夜宴#26.1萬次討論、閱讀量2.1億,#河南元宵晚會 審美在線#5.6萬次討論、閱讀量1.1億,#端午奇妙游#39.4萬次討論、閱讀量6.5億”,由此可見,隨著河南衛視系列節目的不斷推出,相關話題持續升溫。在評論中,“網感”“時尚化”“國潮風”成為青年人普遍贊譽的節目亮點。系列節目打破類型界限,將劇情和網絡綜藝的新鮮元素加入節日晚會中,通過“唐宮小妹”的IP人設,編織了四位主人公唐小竹、唐小可、唐小玉、唐小彩的“成長敘事線”,并用年輕人熟悉的“穿越”敘事模式,連接現實與虛擬時空的演繹邏輯?!按┰健北旧硎乾F代性的敘事話語,從春晚《唐宮夜宴》唐小妹們在進宮途中穿越回遠古,到《清明奇妙游》唐小妹們從古代穿越到現代的鄭東新區、千禧廣場等,節目都在積極運用觀眾喜聞樂見的敘述話語激發其臨界感和代入感,從而將節目中的敘述者投射為自我情感的載體。另外“游”這一獨特的流動視角,也打開了節慶晚會還原宏大歷史,具象表達文化氛圍的新視野。節目大量運用過肩鏡頭、主觀鏡頭、內心獨白等視聽語言技巧,為觀者營造沉浸式文化體驗中賽博主體“在場感”的難忘經歷。與此同時,分格漫畫、Q版人物、音樂特效、花字等網絡綜藝的表現手法也被靈活地融入節目當中,既豐富了視聽語言又拉近了與年輕人的距離。當“體驗”取代“靜觀”“儀式”變為“沉浸”,智媒技術賦能受眾想象力,使得傳統文化“活”起來也“潮”起來了。

一流的內容制作需要有一流的傳播和推廣才能形成真正持久的品牌影響力。河南衛視系列節目在傳播路徑和策略上也提供了值得借鑒的經驗。
1.互享共贏:全媒體助力節目傳播。宏觀上,河南衛視確定了“融媒體統籌、新媒體和傳統媒體聯合首發、全媒體持續跟進”的宣推方案,并取得良好的傳播效果。創作團隊沒有固守傳統媒體單向傳播的舊有傳播路徑,而從最開始就以開放姿態與新媒體實現資源的共享與共贏,比如,同時開啟衛視平臺與B站或社交媒體客戶端的聯合首播,最大限度破除區域衛視和傳統平臺的有限性,填補不同圈層的覆蓋盲區。與此同時,迅速借助快手、抖音、微信、微博等多樣傳播端口,投放精彩節目的剪輯片段以及幕后花絮,主推品牌二次傳播的熱度和效應。當節目引起社會普遍熱議時,人民日報、新華社等主流媒體的提升性報道又形成了對節目品牌含金量的認可,這也加強了受眾對后續節目的期望和關注度,實現品牌培育的良性發展。
2.長尾效應:開拓節目品牌產業化路徑。展望未來,電視節目品牌化發展的長效機制離不開產業化發展路徑,對此,河南衛視系列節目也進行了有益的嘗試(見表1)。
無論是線上線下推廣的實時呼應、參與式文化活動,還是跨行業推廣渠道、品牌聯動,都顯示出河南衛視在打造品牌IP,整合上下游產業鏈等方面具備的市場潛質和發展空間。開拓產業化路徑可在文化端口不斷向“藝術、影視、文博、教育”等相關行業與現實生活釋放能量。同時,周邊產業的成熟發展也會延展品牌節目的創作邊界和行業影響力,為節目的持續發展提供更多元的平臺和廣闊的空間。
在當下復雜多元的全球傳播語境中,能夠通過傳播和重釋優秀傳統文化“返古開新”,河南衛視“中國節日”系列節目的價值將更多呈現在價值觀引領與審美趣味的涵養上。電視綜藝晚會經歷30多年的快速發展,不斷迎來互聯網時代的新挑戰,河南衛視“中國節日”系列節目在未來仍需不斷挖掘傳統文化傳播的長尾價值,延續獨特的創作理念和思路,拓展更成熟的品牌傳播和營銷策略,彰顯廣博深邃的文化思維,在創造中華文化氣象、提升民族文化自信上再創佳績。
作者于洋系東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2017級博士研究生、吉林動畫學院副教授
殷曉峰系東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教授
參考文獻
[1]曾一果,李蓓蕾.破壁:媒體融合下視頻節目的“文化出圈”[J].新聞與寫作,2021(06).
[2][美]唐·伊德.技術與生活世界——從伊甸園到塵世[M].韓連慶,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3]孫強.媒介技術演進中的具身性情感研究[J].新聞與傳播評論,2021(04).
[4]龐井君.中國傳統文化的邏輯源點與現代轉換[J].文化縱橫,2017(12).
[5]范昕.國產綜藝正成為眾多產業發展的“引擎”[J].文匯報,2021(04).
[6]張國濤,歐陽沛妮.在中華美學精神層面尋得共鳴[J].中國電視,2021(07).
【編輯:沈金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