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珽
步入數字時代,傳統影視文化格局在一定程度上被重構,尤其是以互聯網為核心的新媒介技術對影視制作、呈現、傳播等各個環節的全面滲透,使得網絡影視替代傳統影視成為主流影視文化載體。在此背景下,立足于網絡環境,深刻把握影視文化發展的契機與挑戰,對于推進文化強國戰略具有重要意義。由孫瑤、孫滔所著的《影視文化與新媒體藝術》一書,聚焦影視文化軟實力,開創性地對新媒體時代影視文化的歷史、特征、問題、對策等方面做了系統全面的梳理與分析。該書從現實出發,但不限于具體現實案例,兼備了現實與理論深度,為網絡時代影視文化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與建議。
影視文化主要分為“電影”“電視”兩大類,是視聽等媒介技術發展的新成果,是當前文化創作中最具有時代活力、產業價值與社會影響的文化樣式之一。該書指出,影視文化概念包含兩個方面的內涵與外延。具體來講,影視文化首先作為客觀形態的影視而存在,進而展現為一種影響人類生活的“影視文化”。該書作者從這一概念界定出發,不僅關注了“影視”自身的本質演進及特征呈現,而且與現實社會生活相勾連,關注影視文化的影響,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加強歷史深度,從歷史規律中把握當下影視文化發展契機。影視文化作為社會文化的重要構件,是整個國家文化發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該書從歷史資料出發,把握了我國影視文化發展演進規律,更好展望了當下我國影視文化發展戰略與目標任務。具體而言,影視文化隨時代發展在主體層面上逐漸趨向“平民化”,在內容主題上呈現“娛樂化”“世俗化”,在傳播上走向了“國際化”。基于此,作者指出實現“民族化”“國際化”與“大眾化”的三者統一是新世紀中國影視文化發展的重要戰略目標。對此,數字技術提供了重要實踐契機。數字技術打破了傳統影視制作壟斷格局,UGC的生產模式能夠吸引受眾的參與。數字技術的便捷性有助于信息的廣泛傳播,對于推進影視文化的對外傳播大有裨益。
立足新媒體技術屬性,充分發揮網絡新媒體影視文化特征。該書從現實出發,對新媒體環境下影視文化特征作了系統分析。該書作者在兼顧歷史規律的基礎之上,緊緊圍繞新媒體技術的可供性,更加全面地探究技術給網絡影視文化所帶來的新影響與新價值。一是交互性,新媒體技術所帶來的雙向互動顛覆了早期影視傳播的單向路徑,實現了影視傳受雙方的交流與互動。二是時效性,網絡影視得益于數字媒介技術的瞬時性等速度屬性,體現在縮短了時事與影視產品制作傳播之間的時間間距,實現了傳受雙方的即時溝通。三是參與性,即作者在書中所強調的“大眾化”影視文化戰略目標,也即技術推進了“人人參與影視制作、傳播”的格局。四是個性化,當前網絡影視呈現出多樣化、井噴式特征,在大數據算法的加持下有助于推進個性化推送,實現用戶與影視產品的有效匹配。
提升問題意識,把握新時代影視文化發展新出路。網絡影視文化發展不過20年,理性地審視目前所存在的問題將有助于其實現更好發展。該書從電影出發,以深刻的問題意識梳理了以下四個挑戰,為理解當前網絡影視制作與傳播提供了反思窗口。一是當前我國網絡影視在內容制作上商業化和低俗化的現象依然比較嚴重,存在偏離主流文化的傾向;二是對網絡影視產品的版權保護力度不夠,極大挫傷了創作者的積極性;三是新媒體環境下一切都在變動,其中影視產品盈利模式尚未穩定明確,實現產品價值的轉換難度較高;四是影視創作者對新媒體技術的利用意識與力度還不夠。
該書作者還為新時代網絡影視文化發展提供了諸多發展建議。一是完善互聯網平臺傳播機制,利用互聯網平臺與移動終端的完美配合,實現產品與用戶需求的完美適配。二是樹立商業思維,積極挖掘網絡影視經濟潛力,推進產品重復消費,以此提升創作者熱情,助力影視經濟發展。三是推進精品化、國際化發展,積極借鑒傳統影視產品及文化優勢,提升內容質量與深度,對外講好中國故事。
作者單位 上海師范大學影視傳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