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肖肖
中華傳統音樂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許多傳統音樂曲目在現代社會仍然大放異彩,始終維持著其不可超越的經典地位,但傳統的音樂文化想要繼續壯大發展,則需要更好地融合現代元素。由馬惠娟所著的《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經典傳承與時代創新研究》一書從我國當代音樂教育的發展現狀入手,進一步分析了中國民族音樂的基本特征,主張在音樂教育中進一步弘揚和發展中國傳統文化,從而不斷促進我國音樂文化的長足進步。
發展現狀:全面性和針對性的有效分析。文化的傳播和傳承需要通過教育去實現,我國當代音樂教育獲得全面發展主要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后。新中國成立以后國內政治環境穩定,文化、教育等領域均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這對于音樂文化的傳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966—1976年文革期間,音樂教育有所停滯,許多音樂作品開始走向刻板化,題材、內容相對單一。1978年以后,我國開始實行改革開放,這其中亦包括音樂文化方面的改革,音樂教育得到社會的重視,中小學校開始提倡素質教育,國家也鼓勵培養中小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自此,音樂教育正式邁向正軌。該書的特點在于其不僅從時間方面對音樂教育的整個發展軌跡進行研究,而且還較為全面地研究了中國當代音樂教育在發展過程中所獲得的成績和面臨的難點,著重從中小學、普通高等院校、社會教育等方面入手,對相關問題和弊端進行了分析。
特征探究:基本特征與文化特征的有機融合。中國傳統民族音樂有著其獨特的風格特征和文化特征。該書不僅為我們介紹了傳統民族音樂的基本特征,包括調式體系及分布、基本曲線與體制、傳播交融與板塊的分布等內容,而且還分門別類地對京劇、昆曲、漢族民歌及歌舞、少數民族音樂、曲藝音樂等民族音樂的文化特征進行了介紹,具有重要的意義。就基本特征來講,民族音樂的風格大致可以分為南北兩種派系,南方的民族音樂多為五聲調式,即使是從北方傳來的七聲旋律到了南方也會被演繹為五聲調式。南方的曲子字少腔多,這是因為字會由旋律來進行裝飾,因此并不需要很多的文字內容來畫蛇添足。此外,南方的曲調或者詞曲常常板起板落,注重曲調本身,韻味十足;相比較而言,北方的七聲調式居多,旋律字多腔少。就文化特征來講,京劇兼容并蓄,融合各家戲劇風格,劇目繁多,代表劇目有《貴妃醉酒》《二進宮》等;昆曲歷史悠久,在我國存在時間較長,昆曲雖然發源于蘇南昆山,但在其發展過程中卻是融合南北曲藝之大成,使得音樂形式更加多樣,代表作有《牡丹亭》和《山桃紅》;漢族民歌也根據不同的地域特色分為南北山歌和南北小調,均體現了當地不同的風土人情;代表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主要是蒙古族的好來寶、烏力格爾,維吾爾族達斯坦、木卡姆,藏族山歌、藏戲,朝鮮族雜歌,苗族婚嫁曲《酒歌》等;曲藝音樂按照體制、曲種、淵源、唱腔的不同可以有不同的分類,但其文化特征均表現為以敘事的方式表達思想感情,以說唱的方式展現音樂形態。
現實路徑:多方探尋保護發展對策。探索和研究音樂傳播的特征,弘揚和發展優秀民族傳統文化,需要多方共同努力。一方面,要制定針對民族傳統音樂的保護規劃。完善相關的制度和機構設置,文化部門可以專門設立非遺機構管理有關事務,地方政府也要將非遺的管理納入到地方規劃當中,并對現有的民族音樂等民間文學藝術的生存現狀進行調查,從而做到心中有數,進一步建立起非遺名錄,以便下一步制定保護措施,加大對民族音樂的開發力度,將民族音樂的發展同當地的旅游經濟結合起來,進而不斷促進民族音樂的融合性發展。另一方面,要拓展音樂傳播的媒介渠道。隨著媒介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應用,人人都是自媒體,人們可利用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自覺營造音樂文化氛圍,在音樂中感受傳統文化的意蘊。
本文系2019年度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一般A類項目“‘互聯網+背景下的應用型大學音樂公共藝術課程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2019JGA240)、2019年度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科研基礎能力提升項目“非遺視域下的廣西北部灣地區客家民間曲藝‘公館木魚研究”(項目編號:2019KY0462)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 北部灣大學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