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生活中經常能看到“用藥一個月,治好白內障”之類的廣告。現實生活中,也確實有很多害怕做手術的患者,寄希望于這些聽上去神奇的“民間配方”。但是,它們真的能治愈白內障嗎?
人眼中有個類似照相機鏡頭的透明結構叫“晶狀體”。隨著年齡的增長,晶狀體逐漸老化、混濁,形成白內障,早期會影響患者視力,晚期可能會導致失明,嚴重影響老年人生活質量。
現如今,市面上有很多眼藥水、口服藥及中藥制劑聲稱能治療白內障,但通過臨床觀察,其作用并不可靠。很多人花了不少錢買藥,但效果并不理想,并且長期使用眼藥水弊多利少,其中的防腐劑還會對眼睛產生副作用。目前來看,手術才是治療白內障唯一有效的方法,通過手術可以將混濁的晶狀體摘除,并再植入新的人工晶狀體。此手術操作屬于微創,即使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只要把血壓、心功能、血糖等控制在相對正常的范圍內,同樣可以接受手術。
隨著現代醫療技術的發展,人工晶狀體的種類很多,針對老花、近視、散光等不同視覺問題,每款人工晶體的功效不同,但并不是越貴的越適合,醫生會根據患者的自身情況幫他們選擇。如果是做超聲乳化手術,小切口,為了手術安全性一般會選擇體積小的折疊軟性晶狀體。如果對視物要求比較高,則可以植入三焦點晶狀體。
有病不就醫,這在中國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李勇醫生指出,其實白內障發展到了一定程度就應該進行處理,如果患者一般情況好,不管是60歲還是90歲都應該做手術,因為隨著發病時間越長,晶狀體過度老化,還會產生青光眼和葡萄膜炎。甚至有些人在白內障早期,由于病情突然加速,也會繼發青光眼,由于起病很急,一夜之間就可以造成失明,此時再想做白內障手術,已經來不及了。因此,白內障手術是否能做要全面評估,不要單純從年齡上判斷。
還要許多人認為白內障需要“熟”了之后才能進行手術,但這都是“老黃歷”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因為醫療水平和醫療設備受限,白內障手術需要剝離晶體,如果硬一點、“熟”一點(指晶狀體基本上混濁了),剝起來會容易。但自從我國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引進并推廣超聲乳化手術以來,這種觀念已經落伍了。白內障長得越熟越硬,超聲粉碎所用的時間和能量越大,對眼睛的破壞越大,手術風險也越大,所以白內障手術要早一點做為好,一旦影響生活,就應該接受白內障手術。時代在變化,現在白內障的最佳治療時期是膨脹期,其次才是成熟期,切勿因為一時顧慮,而錯過最佳治療時間。
為什么說白內障手術是一項增值手術呢?如果老花眼和白內障并存的話,通過白內障手術將渾濁的晶狀體換成透明的人工晶體,會減輕老花情況,術后可能無需再佩戴眼鏡,可以清晰看近物。當白內障患者原先有散光的話,通過手術后,不僅可以治療好白內障,散光度數也會有改善。
此外,由于白內障手術后將原本體積較大的晶體置換為較薄的人工晶體,眼前房的空間增大,而且前房角(房水流出通道)亦隨之擴闊,因此發生閉角型青光眼急性發作的機會幾近于無,所以,單純的白內障手術就有機會同時改善白內障和青光眼問題。
白內障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衰老的表現,幾乎每個老人都可能會患上白內障。白內障也許會遲到,但從不會缺席。所以廣大老年人要引起注意,若出現以下癥狀,建議盡快到正規的眼科醫院就診。
視物逐漸模糊 視物模糊是白內障的第一大癥狀。有時還會覺得光線周圍出現光圈,或者覺得物體的顏色不夠明亮。白內障患者如果在夜間開車,會因對面來車車燈太刺眼而感到不適或煩躁。
老花癥狀減輕 忽然發現不需要戴老花眼鏡也能看得很清楚,有的老年人很開心。其實,這可能是白內障的癥狀之一。因為老年白內障初發時,晶狀體凸度增加,屈光近點發生改變,視力會暫時性提高。
眼前出現暗影 白內障初期,患者眼前可能出現位置固定、形狀不變的點狀或片狀陰影。它與玻璃體混濁所引起的飛蚊癥有所區別,后者的暗影是可動的,時隱時現,形狀多變。
晝盲或者夜盲 如果晶狀體混濁先從中央部分開始,當白天光線強、瞳孔縮小時,光線進入眼內受阻,因此出現晝盲;如果晶狀體混濁位于周邊部分,夜晚暗光進入赤道部視網膜受阻,而赤道部視網膜的桿狀視細胞負責夜視覺,因此會出現夜盲現象。
色覺異常現象 生活中人眼看燈光時,在燈光周圍會出現七色的彩圈或暈輪,類似夏天的彩虹,醫學上稱之為“虹視”。當“虹視”現象增多,也可能是早期白內障的癥狀之一。
(摘自《新民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