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90年代后期,國營企業(yè)進行改革,職工迎來下崗潮。同時期出版的《中國工人》,在延續(xù)1993年復刊以來的內容風格基礎上,明顯增加了服務下崗職工再就業(yè)和經商創(chuàng)業(yè)的內容,尤其是增加了“再就業(yè)話題”和“工人法苑”等欄目。
比如1999年出版的第7期《中國工人》的“再就業(yè)話題”欄目中,刊登了《再就業(yè)不要“跟風跑”》《下崗職工經商要訣》《選擇下崗:摒棄傳統(tǒng)擇業(yè)觀》等文章,勸導下崗職工理性謀劃出路。無論時代如何變遷,《中國工人》始終默默陪伴著、服務著廣大職工。
(每月20日,關注“中國工人小管家”微信朋友圈參與話題討論)
本期話題:職場人,你有堅持學習的習慣嗎?
@江蘇讀者 高歌 當年報考南京師范大學自考本科的經歷,至今仍歷歷在目。其中,最難忘的《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是厚厚的兩本書,有的文言文第一遍看下來無法真正理解,我就邊抄寫邊細細琢磨領會其中含義。一個冬天的夜晚,飄著大片雪花,父母擔心不安全,就勸我不要去上課了,可我堅持推著自行車在大雪中深一腳淺一腳地走,一不留神還踩到了雪水里,走了一個多小時才趕到學校。2004年,我順利通過畢業(yè)論文答辯。拿到自考新聞專業(yè)本科畢業(yè)證書那天,正好是我28歲生日,捧著畢業(yè)證書的我熱淚盈眶,我感悟到學習是一件終身的事情,任何時候都不要停止學習,任何時候學習都不晚。
@遼寧讀者 付洪敏 我在工作之余一直保持著學習的習慣。2016年9月,我參加了國家三級心理咨詢師培訓學習,經歷了早起晚睡的復習模式,順利通過考試。這次經歷讓我收獲頗豐,自己把它稱為“一次美麗的心靈之旅”,打心眼兒里喜歡上了這門學科。2017年我又自學了二級心理咨詢師課程,通過了只有20%多通過率的答辯,順利獲得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證書。兩年多心理咨詢的學習讓我的內心變得更加強大,偶爾還能學以致用,這讓我感到充實、快樂。
@江蘇讀者 戚思權 我是一名生產一線的工人,是精神類三等殘疾人,雖然工作干的是苦、臟、累的活兒,但在工作之余我喜歡讀書看報和寫作。雨天我們會停工,趁這個時間,我就在車間辦公室看報紙,讀到好的文章,我會反復朗誦直到背誦下來,我還會把特別好的文章剪下來收藏。節(jié)假日我也會來圖書館。我在讀書和寫作中尋找樂趣,從一個精神貧困者變成了一個精神富有者。現(xiàn)在,我在各類報刊發(fā)表文字已經超過10萬字,在征文比賽中得過一些獎,被市電視臺專題采訪過,被某省級雜志社聘為特約評刊員,在國家級刊物也發(fā)表了一些文章,還加入了市作家協(xié)會,把自己發(fā)表的作品收入個人作品集《石縫里的小草》,成功舉辦了個人作品品讀會。
@江西讀者 趙金桔 我是個要強的人,明白要提升職務和工資待遇就必須學習。通過20多年的自學,我收獲了5個自考本科畢業(yè)證。早上、晚上、加班后、周末、節(jié)假日,哪怕是出差旅游、探親,我都會帶上書本;坐車、散步、泡腳、化妝、洗衣服、下廚房時我都在看書或聽書。這些年,我從一個基層員工,一步步晉升到了主管、經理、總監(jiān)。我也在學習中確定了自己的職業(yè)方向—人力資源管理,并且考取了國家一級人力資源管理師職業(yè)資格證書。
@安徽讀者 夏忠 我的崗位是施工機械管理。隨著機械設備日新月異,作為管理人員,如不及時“充電”,將寸步難行。我有不少身份證大小的筆記本,用來摘抄新型機械的技術參數,隨身攜帶,便于閑暇之余看一看、背一背。進口機械銘牌是英文標注的,拗口難記,我就寫在硬紙片上,晚上散步時邊走邊背。晚上清靜,我可以靜下心了,就對照圖紙資料研究新機械的構造和原理。節(jié)假日時間充裕,我喜歡到圖書館去看書查資料,了解機械行業(yè)最新技術動態(tài)。通過自學,工作起來更加得心應手,這更堅定了我學習的信心。
@遼寧讀者 許華凌 1985年8月,21歲的我中師畢業(yè)后被分配到一所中學,成為一名人民教師。但中師學歷無法適應當時的教育工作需要,更無法適應未來教育的發(fā)展需要。于是畢業(yè)的當年我就開始進修大專課程,三年后以優(yōu)異的成績畢業(yè)。大專畢業(yè)后,學校里具有本科學歷的教師已經很多了。于是我馬不停蹄地進修本科課程、研究生課程,通過刻苦學習,先后獲得了東北師范大學學士學位和遼寧師范大學碩士學位。工作中我也由一個教育新兵成長為區(qū)明星教師、市師德標兵、省骨干教師,歷任班主任、德育主任、教務主任等職?,F(xiàn)在,我在一所學校任工會主席,快要退休的我依然堅持學習專業(yè)知識。
工人君:大家的學習故事都好勵志!愿我們都成長為更好的自己。
(您關注的焦點熱點、正在經歷的冷暖,歡迎告訴我們)
員工學習動力不足是為何?
曾麗
人才是企業(yè)發(fā)展之本,這是企業(yè)的共識。因此,許多企業(yè)非常重視員工培訓,把員工綜合素質提升作為企業(yè)的重要發(fā)展戰(zhàn)略,從培訓方案制定到搭建各種平臺,可謂是費盡心思,然而培訓效果卻不盡如人意。為何?根源主要是很多員工不愿學,也就是學習動力不足。
針對這個問題,筆者近日走訪了一些企業(yè)員工,認為員工學習動力不足主要是以下幾個原因:一是“漫灌式”的培訓模式,與不同技術層級員工的培訓需求不匹配,降低了員工的學習熱情;二是“靜坐式”的聽課培訓,不但形式陳舊,而且內容局限在理論層面,枯燥又乏味;三是“假想式”的培訓,學用脫節(jié),讓員工因工作環(huán)境限制,學習到的“新武藝”長久沒有用武之地,學習新技術的積極性慢慢淡化;四是激勵機制單一,學好技術除了完成日常工作、參加技術比武外,沒有其他施展機會,也沒有晉升通道,極大地削弱了員工學習的主動性。
歸根結底,還是企業(yè)學習培訓模式不能滿足員工的學習需求。提升員工素質不僅需要企業(yè)提供平臺,更需要有針對性地去激發(fā)員工主動學習的內生動力。
工人君: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員工主動學習的動力才是素質提升的“源頭活水”。
這票投不投?
湯飛
相信不少職工朋友都跟我有過同樣的遭遇:微信上經常收到請求投票的鏈接及附言,看得人眼花繚亂。投還是不投?投吧,有的平臺設置了必須關注、允許獲取個人信息等門檻,不勝其煩;不投吧,總覺得礙于情面,尤其是一不小心搶了對方發(fā)在群里的紅包,他人紛紛截圖表示已經全力支持,自己無動于衷似乎覺得過意不去。
投票本身是一種基于充分了解、認可之上的行為,然而如今卻是結果前置,或者說“唯結果論”。大家對投票對象所呈現(xiàn)的內容水平如何、認同與否都已經無關緊要,只管投票就行,最后根據票數排名。盡管它通常并非唯一的評比依據,但總是熱度不減,甚至誘得某些人花錢刷票。
我個人認為,投票行為應回歸理性,以平常心對待,投票遠非首要目標,宣傳、展示才是真實意圖。比如某類作品舉辦網絡展評活動,相較于投票本身,我更希望大家花幾分鐘時間觀看凝聚著職工才藝和工會心血的作品。前者并不會產生價值與影響力,后者才有廣為流傳、引發(fā)共鳴的魅力??上聦嵣?,本末常常倒置,出現(xiàn)名(排名)不副實(質量)的情形,叫人嘆息。
工人君:開展網絡投票一定程度上可以擴大活動影響力,有利于典型的宣傳,但也存在許多短板,需慎重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