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夢婕
常曉飛的手有點胖,談話間,為了給《中國工人》記者解釋加工工藝,他用略顯短粗的手指不停地比劃著。然而,就是從這雙“稚拙”的手中,一件件形態各異、裝配精密的導彈結構件誕生了。
鉆出直徑只有0.03毫米的小孔勾勒出中國地圖的輪廓,在0.15毫米的金屬棒上刻出直徑是頭發絲三分之一的“中華絕技”四個字……在2020年12月10日舉辦的第一屆全國技能大賽上,來自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二院二八三廠的常曉飛,憑借數控微雕完成的兩件作品,以最高分入圍“最受歡迎的中華十大絕技”。
“6個滿分!”
回憶大賽點滴,常曉飛依舊記得10位專業評委中有6人在展演后當即給了滿分。
首屆技能大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規格最高、項目最全、選手最多、影響最廣的綜合性、全國性技能競賽盛會。電鉆鉆雞蛋、蒙眼配鑰匙……與其他展現更為直觀的技藝相比,常曉飛制作的作品要用顯微鏡才能觀賞。即便如此,他還是憑借十幾年雕刻大國重器的精湛技藝,獲得了現場所有人的贊嘆。
因為工作性質,常曉飛加工的所有結構件都必須嚴格保密,對外講起自己的職業時,他只會模糊地提到航天兩個字。唯一可以對外展示的,就是他閑暇時用邊角料雕刻出的各種小擺件。
可不要小瞧這些擺件,從花生、茶壺再到自行車、保險箱,一件件散發著金屬光澤的袖珍擺件濃縮著工匠精湛的數控技藝。
在眾多作品中,常曉飛最滿意的一件作品,是他和師傅耗時數天、用五軸聯動機床加工出的海豚模型—流線型的身體、多維度的扭轉,遠遠看去仿佛海豚正在躍出水面。海豚身體的重量都集中于尾部一點,這就需要技術工人精確控制機床,讓刀具在五個坐標軸的協作下自由轉動,進而提升曲面加工的精度和效率。
五軸聯動數控技術對一個國家的航空、航天、軍事等行業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力,高居數控行業金字塔塔尖,早些年最主要的核心技術都掌握在外國人手里,目前我們國家已經有了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五軸設備。在師傅的指導下,常曉飛逐漸潛入技藝的深海,努力用技術控制力度,將趨于完美的作品承托于數控技術的潮頭。
工作中的常曉飛雖然是在雕刻大國重器,但是他認為,每一次雕刻都是追求極致的過程,也可以把導彈創作成一件精美的藝術品。每當打磨出高精度的導彈結構件時,常曉飛都會用“漂亮”一詞來形容自己的作品。
從山西長治的一個小村莊抵達中國導彈工業的搖籃,1988年出生的常曉飛,在過去30多年的成長過程中顯示出過人的天賦。
幼年時,他可以輕而易舉地將家里的電子手表和玩具全部拆卸后再重新組裝;上學時,他幾乎不怎么用功,數理化成績在班上就可以名列前茅。然而,常曉飛從不覺得自己有什么天賦,他說:“喜歡就會下功夫。”
喜歡“搗鼓”的他雖然一直對模型感興趣,但是能從事航天領域相關的工作是少年時的常曉飛未曾想過的。生于并不富裕的農村家庭,他只想找一份可以養家糊口的工作。
直到常曉飛來到山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的2003年,看到師兄曹彥生在眾人夾道歡迎之下捧回了全國第一屆數控技能大賽第九名的獎杯和榮譽時,他開始意識到,愛好也可以有光環,可以變成一項為之奮斗的事業。
數控學習的第一年,僅限于理論層面。對此不滿足的常曉飛就經常悄悄鉆到高年級的實訓室,摸摸機床、摁摁按鈕。逐漸和師兄熟識后,他開始操作機床打下手。等同年級同學開始上實操課時,常曉飛已經能駕輕就熟地加工零件,有時還能擔任同學的技術指導員。
2008年,當常曉飛終于像師兄一樣參加全國數控技能大賽并取得名次后,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二院二八三廠向他拋出了橄欖枝。常曉飛順利入廠 ,并成為曹彥生的徒弟。
常曉飛一進廠就分配到了當時廠里最好的一臺五軸數控設備上。興奮的同時,操作著最貴設備的他,也頂著最大的壓力。當時,正趕上廠里要加工一批零件,師傅又出差,常曉飛不得不獨自操控這臺長約10米的“大家伙”。回想起那一個月的攻關期,常曉飛說,自己是“咬著牙闖過去的”。有了這次經歷,再面對任何挑戰時,常曉飛都不再忐忑,開始像創作一件件工藝品一樣,切磋琢磨,體會著數控雕刻的樂趣。
“他最大的特點就是極致地專注,做事特別能鉆進去,心又細、上手又快。”曾獲得第三屆全國職工職業技能大賽數控銑工組亞軍的曹彥生,對徒弟給予了肯定的評價。
在二八三廠,有人曾開過這樣一個玩笑:在車間里隨便扔一塊磚頭,即使沒砸到一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也能砸到一個全國技術能手。常曉飛就是能被“砸到”的其中之一。
經過12年的技術打拼,常曉飛已經從當年的小學徒成長為可以帶頭攻關的高技能人才,并帶出了自己的徒弟。

航天系統所有零件尺寸都要達到100%合格。為此,常曉飛會從類似固定擺放工具這種最基礎的操作開始教徒弟。即使徒弟在操作中出現失誤,他也從來都是寬慰和鼓勵:“放手去干,材料報廢扣錢算我的。”
從最細微的地方開始指導,之后給予徒弟最充分的信任,這是常曉飛的帶徒之道,也是他所在的馬景來班組自成立以來代代傳承下來的教學經驗。
這個以航天科工首席技師、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馬景來命名的班組,在發揮數控車、銑加工優勢打造航天精品的同時,培育出了四代航天工匠。走進馬景來工作室,常曉飛向記者第一個介紹的就是師傅的師傅馬景來寫下的操作筆記,里面除數字和公式外,還詳細地做了圖示和文字標注。現在,這本筆記已成為每個班組成員在車間工作時的標配。
雖然馬景來班組人數占車間總人數的10%,但他們每年完成的任務量卻是車間任務總量的20%。“實踐出真知”“打鐵還需自身硬”是班組每個成員的共識。
已攀登到導彈結構件制作技藝塔尖的常曉飛,如今專攻精度趨近于極限的微型雕刻。去年,在他入圍“中華絕技”的中國地圖作品上,井岡山區域僅有指甲蓋一般大小。上面還有100個小孔組成的火炬,是他用0.03毫米刀具鉆出的。目前,國內普遍能達到的小孔加工水平是0.05毫米。常曉飛希望,可以早日打破國外0.01毫米的紀錄,將航天事業精益求精的精神繼續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