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過幾天,我們就要迎來中國共產黨建黨百年華誕了。
在浩瀚無邊的歷史中,100年或許只是驚鴻一瞬。但是對于中國大地而言,中國共產黨用100年時間重塑了960萬平方公里的山河。德國小鎮特里爾的一粒馬克思主義的種子,伴隨著紅色的激流匯入東方的黃土地,革命的巨瀾托舉起震驚世界的東方日出。
有人曾經把我們的黨稱為“史上最牛創業團隊”,從第一批50余位共產黨員起步,僅僅用了28年的時間,建立起屬于人民的一個新國家。就連挑剔的西方學者也不得不承認,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堪稱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故事”。
作始也簡,將畢也鉅。時間從未改變前行的腳步,卻將歷史的細節悄悄地沉淀下來。重溫黨的早期歲月,便會發現這些細節在角落里散放著智慧的光,觸摸它,感受它,頓悟之感油然而生。
90年前的紅色蘇區,戎馬倥傯的毛澤東“三進才溪”,到最底層的社會去探尋政權治理的“密碼”。他來到鄉里的列寧堂,工人代表、農民代表圍坐在長桌旁,每一次調查會都開得笑語歡聲。其后的一個初冬冷夜,一盞馬燈陪伴毛澤東伏案疾書,寫出了《才溪鄉調查》。
如果沒有真正徹底的蹲點調查,斷然不會有這樣詳實的數據—“才溪鄉16至55歲男子共1310人,出外參加紅軍的多達1011人。”當然,更不會有這樣智慧的論斷—“只有拿經濟上的動員配合著政治上的動員,才能造成擴大紅軍的熱潮,達到如像長岡鄉、才溪鄉一樣的成績。”毛澤東用自己的身體力行,樹立起中國共產黨的調查研究傳統和作風。
100年后的今天,回望中國共產黨波瀾壯闊的歷程,為的是始終恪守歷久彌堅的初心,譬如“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再譬如“調查就像‘十月懷胎,解決問題就像‘一朝分娩”。
就在這期《中國工人》即將付印的時候,我們的記者正在策劃采訪分散在15個地區蹲點調研的全總機關干部。從5月中旬開始,50名工會干部背起行囊,離開北京長安街邊的機關大樓,走向最基層的區鄉鎮街工會組織。他們的使命,就是到基層尋找經驗和解決辦法,突破重點難點熱點問題。他們的擔當,就是不能讓黨聯系群眾的橋梁變成“浮橋”或是“斷橋”,不能讓黨聯系群眾的紐帶變成“空中飄帶”。
如今,這些來自全總機關的工會干部把自己的根深深扎在勞動人民之中。在革命老區,他們調研新就業群體的生存狀態;在西部古都,他們為促動跨國公司建立工會殫精竭慮;在改革開放前沿,他們努力面對不同利益的糾結交匯,不同觀念的激蕩交鋒。他們“在戰爭中學會戰爭”,在陣痛與欣喜、僵持與突破之中,探悟厚植工會根基的現實邏輯和實踐路徑。
7年以前,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上的講話中,引用過漢代王充《論衡》里的名句:“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借以表達告誡,為政者要把自己融入最底層的百姓。從這一意義而言,正在基層蹲點的50位全總機關工會干部,正在書寫著50份傳承黨的調查研究傳統的全新答卷。
黨的百年華誕之際,《中國工人》雜志也已經問世97周年了。1924年那份創刊號的樸拙樣子,1940年毛澤東在《<中國工人>發刊詞》里的諄諄勉勵,延安楊家嶺東山上的《中國工人》編輯部舊址,都讓我們今天這支年輕的編輯隊伍,時刻感受到沉重的責任和神圣的使命。
請允許我們為黨送上赤誠的祝福。
時代不會辜負我們,我們同樣也不會辜負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