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筱瑜 江山
摘要: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的日益加深,支付習慣差異等原因,老齡化對支付清算行業產生的影響不斷加劇,探索基于安全便捷大眾化的支付清算環境,不斷提升風險防控能力,讓支付清算環境更加透明。
關鍵字:老齡化;支付;風險防控
一、老齡化現狀及發展趨勢
(一)老齡化的定義
人口老齡化是指人口生育率降低和人均壽命延長導致的總人口中因年輕人口數量減少、年長人口數量增加而導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應增長的動態。國際上通常看法是,當一個國家或地區60歲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總數的10%,或65歲以上老年人占人口總數的7%,即意味著這個國家或者地區的人口處于老齡化社會。
(二)老齡化日趨嚴峻
據統計,我國人口10年來繼續保持低速增長態勢,2020年我國人口達到14.1億人,65歲以上人口1.9億,占總人口的13.5%,同比新增0.9%,人口老齡化趨勢正在逐年加快。加上近年來我國新生人口減少,人口增長速度放緩,人口出生率屢創新低。2020年出生人口1200萬人,人口出生率為8.5‰,出生人口連續三年滑落,出生率為1952年該數據存在以來最低。隨著我國生育率不斷下降,人口老齡化加速,老齡化趨勢壓力越來越大,未來人口增量越來越嚴峻。
二、我國老年群體對支付方式的選擇
據中國社科院國情調查與大數據研究中心、騰訊社會研究中心等機構聯合發布的《中老年互聯網生活研究報告》顯示,46.3%的中老年人從未用過手機支付,36.4%的中老年人偶爾用,只有17.3%的中老年人經常用。另外,多個相關機構調研結果也顯示,手機銀行和支付APP界面復雜、字小看不清、表述看不懂、綁卡和密碼驗證流程太復雜,也是導致老年人對數字金融工具“敬而遠之”的重要原因[1]。
三、人口老齡化背景下支付清算行業面臨的挑戰
近期,相繼發生了多起“老人被高科技拋棄”事件,引發高度重視:94歲老人在銀行被抬起做人臉識別、老人不會使用手機支付無法交醫保……
如何保障老年群體的支付需求和金融權益,使他們能夠充分享受智能化服務帶來的便利,這對支付手段的可操作性和安全性提出更高要求,繼而推出符合老年人消費習慣與需求的金融服務。
四、人口老齡化背景下支付清算行業發展相關對策
(一)國家層面
完善法規規范,加快推動相關法律法規和部門規章,提供更多照顧老年人需求、簡單易懂的數字化服務,但提供優質數字化服務的同時,也保證確實需要或希望使用現金的老年人權益得到保障,保留現金支付方式和面對面人工服務。2020年11月25日,國務院下發了《關于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指出,保留傳統金融服務方式,提升網絡消費便利化水平,進一步堅持傳統服務方式與智能化服務創新并行。此外,2020年12月15日,央行就規范人民幣現金收付行為有關事項發布二十條新規,強調消費及支付創新既要堅持暢通的支付環境,也要堅持保障民生、提升公眾幸福感和獲得感的服務,保留傳統的、有效的金融交易渠道和服務方式,提供現金支付渠道或轉換手段,尤其小額支付必須支持現金,對一些拒收現金的主體,依法依規予以嚴懲,并及時妥善解決相關投訴、舉報,聯合有關部門嚴厲打擊拒收現金、銀行卡支付以及電信網絡詐騙等違法違規行為,守護好老年人的“錢袋子”,為老年人安全、便捷使用移動支付產品提供良好的市場環境,提升老年群體金融服務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二)社會層面
積極探索“適老”化產品改造,減少由數字鴻溝引起的歧視。一是加大對數字金融工具的普及推廣,熟悉各類支付產品與服務的使用流程,提供貼心金融服務。二是在保障支付安全的前提下,建立面向老年群體的便捷業務辦理流程,為老年人提供定制板塊,通過優化用戶注冊、簡化操作流程、展示基本業務功能及說明等,打造大字版、語音版、簡潔版等手機銀行和支付APP,支持視頻演示、語音轉賬、搜索、人臉識別、一鍵求助、人工客服遠程協助等智能化操作,提升移動支付產品的易用性和安全性。三是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針對老年客戶的特殊要求提供人性化服務,遠程視頻、移動終端等實現老年人足不出戶也能享受金融服務。四是組織成立自愿者隊伍,“一對一”的掃盲服務,指導老年人使用手機應用程序便捷、暢通支付,實現數字化服務全民化。
(三)家庭層面
愛老、敬老是弘揚社會傳統美德的重要內容,以家庭為主導力量的模式,還需要子女、親人應有耐心鼓勵老年人樹立信心,幫助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創造學習智能技術的機會,增強老年人主動學習的意愿,幫助他們掌握數字化技能,享受移動支付帶來的便利,讓老年群體積極融入數字時代,形成多元化支付條件下的智能科技成果更好地惠及包括老年人在內的廣大人民群眾。
參考文獻:
[1]于江 張莫 龐昕熠 王惠民,2020年10月20日:《支付難、看病難、出行難加劇 2億“銀發族”如何跨越“數字時代”鴻溝》,經濟參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