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筱瑜 江山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非銀行支付機構備付金是一筆不容小覷的巨大金額。如此龐大的資金滯留在非銀行支付機構中將會產生各種備付金問題。如何科學、合理地監管備付金成為一個重要內容。
關鍵字:備付金,監管
一、概念
客戶備付金是指非銀行支付機構為辦理客戶委托的支付業務而實際收到的預收待付貨幣資金,不屬于非銀行支付機構的自有財產。以淘寶為例,客戶在淘寶購買付款后,賬款先到支付寶,存放在支付寶的錢就是客戶備付金,等客戶收貨并確認收貨后,賬款再由支付寶轉至賣家。
客戶備付金的所有權屬于非銀行支付機構客戶,但不同于客戶本人的銀行存款,不受《存款保險條例》保護。客戶備付金不以客戶本人名義存放在銀行,而是以非銀行支付機構名義存放在銀行,由非銀行支付機構向銀行發起資金調撥指令。
二、現狀及交存背景
(一)非銀行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現狀
資金規模巨大,并在多家銀行分散存放,平均每家非銀行支付機構開立20個備付金賬戶,最多的開立備付金賬戶達80個,到2021年備付金規模更是飛速發展。
(二)存在問題
1、挪用、占用備付金
違規占用客戶備付金用于購買理財產品或其他高風險投資。客戶備付金是客戶在使用非銀行支付機構支付時,支付交易存在時間差產生巨大的資金沉淀。而沉淀資金對非銀行支付機構完全是“無成本資金”,一些非銀行支付機構以自己的名義存入商業銀行以獲取大致在年化3%至4%的協議存款利息。
2、變相行使央行清算職能
非銀行支付機構通過在各商業銀行開立的備付金賬戶辦理跨行資金清算,超范圍經營,可能借此便利為洗錢等犯罪活動提供通道,增加金融風險跨系統傳導的隱患。
3、偏離支付服務主業
客戶備付金的分散存放,不利于非銀行支付機構統籌資金管理,通過擴大客戶備付金規模賺取利息收入,造成支付服務市場的無序和混亂,破壞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三、監管及有關政策
(一)備付金集中存管循序漸進且合理穩定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國辦發〔2016〕21號)規定:非銀行支付機構不得挪用、占用客戶備付金,客戶備付金賬戶應開立在人民銀行或符合要求的商業銀行。人民銀行或商業銀行不向非銀行支付機構備付金賬戶計付利息,防止支付機構以“吃利差”為主要盈利模式,理順支付機構業務發展激勵機制,引導非銀行支付機構回歸提供小額、快捷、便民小微支付服務的宗旨。《非銀行支付機構風險專項整治工作實施方案》(銀發〔2016〕112號)規定:建立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集中存管制度。要求支付機構將客戶備付金統一繳存人民銀行或符合要求的商業銀行。逐步取消對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的利息支出,降低客戶備付金資金沉淀,引導支付機構回歸支付本原、創新支付服務,不以變相吸收存款賺取利息收入。
近四年,央行更是加大備付金管理力度,“密集發文”便是業內人士對于監管的普遍感受。2017年4月17日,支付機構首次將客戶備付金集中交存至央行專用存款賬戶,首次交存的平均比例為20%,2017年末,要求支付機構從2018年起調整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集中交存比例,由現行的20%左右提升到50%左右。2018年6月再次發出通知,要求支付機構自2018年7月9日起,按月逐步提高支付機構備付金交存比例,并于2019年1月14日實現100%交存。2020年,非銀行支付機構備付金監管再次升級,中國人民銀行發布《非銀行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存管辦法》,并于2021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
(二)備付金集中存管整肅金融風險隱患
備付金集中上交至央行存管賬戶和實施“斷直連”等工作,便于央行掌握資金流向,堵住市場漏洞,避免部分非銀行支付機構挪用或占用客戶備付金進行高風險投資,保護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同時明確了非銀行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的監督管理及違規處罰條款,有利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維護金融安全和國家安全。
(三)備付金集中存管穩定市場流動性
備付金集中存管由商行改為央行,并不影響消費者日常交易支付行為,集中存放比分散存放更利于備付金的統籌管理和日常使用。備付金集中交存比例是漸進性的,規范支付機構流動性管理,提升業務水平和風險管理能力,可能對商行通過貸款方式獲取貨幣價值的能力有所減弱,但對當前市場流動性不構成影響[1]。
(四)備付金集中存管推動支付機構回歸消費者
依靠備付金“吃利差”的盈利模式徹底結束,規范市場發展,合理監管、有效引導、疏堵并行,回歸支付服務主線,增強支付用戶資金安全,引導支付機構轉型升級,形成安全、可靠的支付生態環境,推動支付行業快速、便民、公平發展,促進非銀行支付機構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董希淼.備付金由央行集中存管好在哪里.中新經緯,2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