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子函
摘要:雙減政策要求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和課外培訓負擔,而高中階段是作業量多、課外培訓多的重災區。相比高中數學和高中英語,高中語文的學習和提升更是一個有難度的問題。不同于小學和初中的語文教學,高中階段的語文教學除了更多的古詩詞、文言文理解外,更多的是培養學生的思維方式,思維方式的培養更多的是借助訓練的方式進行,語文作業是教師采取的主要手段。然而,由于小初階段對語文的不重視,導致學生的語文水平參差不齊,因此有必要進行語文作業的分層設計。
關鍵詞:雙減政策;高中語文;分層作業設計
前言:
為了達到為學生減負的目的,有必要進行分層作業設計。高中語文的教學中包括更多的古詩、詩歌和文言文,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來說,高中語文的學習會變得十分困難。傳統的教學模式中,作業起了很大的輔助教學作用,教師也很喜歡布置作業來檢測學生的學習成果,對于學習成績越差的學生,作業甚至越多,這極大地違背了當下發展素質教育的要求,因此分層作業設計應勢而生。筆者認為,高中語文的分層作業設計可以從兩個角度考慮,一個是作業的廣度,也就是在作業的量上進行分層,另一個是作業的深度,根據知識的深淺程度進行分層,除了分層作業設計之外,教學評價也要做到分層進行,下面將具體說明。
一、作業廣度分層設計
由于個體差異性的存在,學生的語文水平必然不在同一線上,為了更好地提升學生的語文水平,教師首先要對學生的知識水平進行評估,根據每個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來進行作業的布置。所謂作業的廣度,筆者在這里是指作業的數量。知識水平較高的同學,每次作業的量較多,但基本一次作業就能對所學知識進行鞏固;知識水平較低的同學,將本該掌握的知識分成多次進行作業布置,每次的作業量少。
例如,在進行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第二單元的作業設計時,教師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分層布置作業。該單元主要包括三篇課文,分別是《燭之武退秦師》《荊軻刺秦王》、《鴻門宴》,三篇文章都是典型的敘事性文言文,教師的任務是根據教學目標,將作業的量分成三個層次。對于基礎知識扎實的學生A來說,要求進行全文背誦且能夠脫離課本用白話文講解故事的主要情節;對于基礎知識和理解能力較弱的學生B來說,要求進行主要段落的背誦,并能夠根據課本進行情節的講述;對于基礎知識和理解能力都較差的學生C來說,要求掌握文言文詞語的意思,并能夠將文言文按句進行翻譯。
從以上的作業量分層來看,A級學生的作業任務最重,但是他們用一次作業的時間完成了對本單元內容的一個鞏固和提升;而對于B級和C級的學生來說,則講究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雖然他們每次的作業量都較少,但卻是將本應該掌握的知識分成多次進行鞏固。總的來說,以作業量為衡量標準進行的作業設計給了B級和C級學生喘息的時間,而學有余力的A級學生也不會因為作業太簡單而不重視知識的儲備。
二、作業深度分層設計
小學階段的語文學習,重點在于字詞的掌握和運用;初中階段的語文學習,要求能夠進行基本的思辨;高中階段的語文學習,希望學生的知識水平能夠有一個質的飛躍。換句話說,從學生開始學習語文到現在,知識的深度一直在不斷增加,因此,作業的深度也隨著知識深度的增加而增加。以作業深度為衡量標準來進行作業設計,是將作業進行分層的另一個思路。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三《師說》時,教師就可以根據知識水平的深度來分層布置作業。首先,教師要將《師說》的教學目標分成深度不同的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掌握《師說》中重要的文言文字詞的含義和運用;第二個層次是掌握《師說》表達傳遞的思想觀念,并能夠理解;第三個層次是能夠以《師說》中蘊含的哲學道理進行議論文的寫作,將自己的觀點表達論證。通常來說,第一層次教學目標的達成基本就可以通過平時的測驗和考試,第二個和第三個層次的教學目標,更多的是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模式和邏輯思維能力。對于A級學生,教師要在保證他們達到第一個層次的教學目標的同時進行第二個和第三個層次的學習,而B級和C級學生,教師就要把教學重點放在文言文字詞的含義和運用上。
根據作業深度進行的分層設計,不要求所有學生完全實現所有教學目標,但是也要盡可能保證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學生的思考深度不同而導致的語文學習水平的差異是作業深度分層設計的伴生問題,教師要慎重考慮該級別的差異是否會導致學生的知識水平產生更大的參差。
三、教學評價的分層與學生的升級
學生高中語文的學習水平的衡量還依賴于教師評價。首先可以明確的是“一刀切”的教學評價模式不可取。教師深刻明白,在進行作業分層設計時,已經在內心對學生進行了知識水平的分級,也就是說,教師在進行評價時,要根據學生知識級別的不同分開進行,讓每個學生都有自我表現的機會,而不是只把贊賞的目光分給A級同學。此外,教師要明白,將學生分級分的是學生的知識水平,而不是其他,因此絕對不能出現戴著有色眼鏡看待學生的情況。
還有學生的升級,也就是知識水平的升級。每一個學生,在經過教師進行分層培養之后,都或多或少的會有進步,即知識水平得到了提升。最理想的狀態是一個班里的A級學生越來越多,B、C級學生越來越少,這也是教師教學成功的體現。但是,知識水平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教師和學生在這個過程中都要耐心進行知識的儲備,以達到最后的質變。當然教師要對學生進行有效的監督,不能讓學生始終處在一個知識水平的舒適區下,而要讓學生進一步深入探索。
總結:
雖然將學生的知識水平進行分級對于學生來說是一個被動過程,但是分層作業的出現從某種程度上迎合了學生知識水平提高的過程,也就是循序漸進。學生在這種循序漸進的過程中逐步提升自我,這既是作業負擔的減輕,也是心理壓力的減輕。從作業廣度進行的分層作業設計給了學生自我提高的機會,從作業深度進行的分層作業也會帶來更大的水平差異,教師要深刻把握自己的定位,將雙減政策貫徹到作業設計中,為學生帶來更好的學習體驗。
參考文獻
[1]蔣麗玉.探討高中語文教學中的作業分層[J].考試周刊,2019(28):52.
[2]莊寬.分層教學在高中語文作業設計中的運用[J].語文教學與研究,2020(10):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