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騰
摘? 要:隨著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進一步推進,課程資源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出來,教師對于教材中資源的挖掘與使用程度,決定著教材資源價值的發揮。而在八年級語文《云南的歌會》一課中,就蘊含著濃郁的民族文化氣息,本文章以《云南的歌會》這篇課文為例,從民族文化資源這一角度,淺析初中語文寫作中的開發和實踐。
關鍵詞:《云南的歌會》;民族文化資源;初中語文寫作教學
引言
現行的初中語文教材當中,蘊含著大量的寫作資源,無論是各位文學作家的寫作題材還是寫作風格,都值得廣大初中生借鑒學習。而在我國教育領域愈發重視民族文化的傳承這一背景下,在寫作教學中融入民族文化資源也是十分必要的。下面就《云南的歌會》這一富有濃郁民族文化氣息的文章為例,分析初中教師對語文教材中民族資源的開發和實踐。
一、體裁、題材、風格的借鑒,優化作文結構
葉圣陶先生曾經說:“教材無非是個例子?!边@是因為教材本身是為了保障教師在教學當中能夠實現預期教學目標的一種載體和橋梁,但是教材雖然只是一個“例子”,但是其中所收錄的文章,都是文質兼美的。而這些文章因為出自不同文學作者之手,所以文章內容的題材、體裁、風格各有不同,對于初中生的寫作來說,能夠起到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而教師也要在作文教學的過程當中,側重于讓學生在閱讀教材文章的過程當中,分析作者所描繪的題材、文章采用的體裁、以及作者自身的寫作風格和寫作手法。教師與學生對文章的詳細分析,不僅能夠幫初中生理清寫作思路,還能將文章當中的寫作題材以及寫作角度、寫作手法等運用到自身的作文創作中。
八年級語文《云南的歌會》這篇文章出自現代作家沈從文之手,而這篇文章的主要題材就是具有濃郁的民俗文化氣息的游戲方式。三種不同場面的民歌演唱匯成了該篇文章的主要結構,而文章中的情感升華又在于作者對人、對自然以及對藝術的品味和鑒賞。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要欣賞作者對于云南濃郁民歌文化以及民族風情的描寫,并通過“蹲踞、酬和、吆喝”等人物動作描寫;“黑中透紅棗子臉、糯米牙、毛藍布衣褲、扣花蔥綠布圍裙、繡花透孔鞋、油光光辮發”等人物形象描寫;“報春花……點頭、山鳥呼朋喚侶、鉆透藍空、小流星”等對動植物景象的描寫,來感受作者對于民族風情環境的烘托,從而掌握作者對于民族文化的側面描寫和正面描寫方式,并應用進作文創作中,模仿作者的寫作手法和風格來描繪質樸的民俗風情和民族文化。
二、寫作內容以及情感的升華,增添作文深度
初中生在寫作當中普遍出現的問題就是感覺“無話可寫”,這是因為他們的生活經驗以及社會閱歷較淺,所以寫作資源和寫作主題相對匱乏。再加上初中生的個人感受以及情感體驗不夠深刻,他們的作文所表現出來的一大問題就是,即便已經具備了大量的優美詞句為自己的作文添彩,但是作文整體閱讀感受上來說,就像是華麗的辭藻堆砌,思想情感上的傳遞并沒有達到一定的深度。而通過閱讀、通過與教師以及同學之間的交流討論,不僅能夠汲取大量的文學知識,還能夠通過語言實踐以及思維實踐活動來收獲豐富的情感體驗。并將作者在文字當中的情感傳遞進一步加工、思考并流露在自己作文的一字一句中,從而使作文更具深度。而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也要注重學生對情感上的體會,并引導學生基于自己的思想觀念和看法來暢所欲言,學生交流討論的內容就將成為他們作文創作的核心主題。
《云南的歌會》這篇文章當中蘊含著濃郁的民族文化氣息,而作者沈從文也在文章當中毫不吝嗇對少數民族文化的喜愛以及贊美的情感。這種少數民族的民歌、以及相互斗歌的民俗是我國在不斷發展中需要代代傳承的一大民族特色。但是當前大部分初中生對于民族文化的傳承都較為淡然,對于民俗文化以及民歌文化了解程度也相對較淺。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透過文字來感受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并在民族文化獨特魅力的熏陶之下,形成傳承民族文化的意識。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首先應當引導學生思考:“沈從文先生在這篇文章當中,以民歌作為媒介,想要向我們傳遞什么樣的情感?三種場景的描寫,分別代表了沈從文先生對于哪幾種對象的特殊感情,以及希望大家所感受到的獨特魅力?”學生在根據文章自然段的主要結構來分析出“山野對唱(人物)、山路漫歌(環境)、山寨傳歌(場面)”三個場面描寫中,作者以文字的形式來表達民歌文化的魅力,以及傳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而后再引導學生深度思考:“大家對我國的民歌文化以及當前的流行樂,還有在國際中廣為流傳的世界名曲有什么見解呢?大家可以談一談自己的感受。”學生在相互討論之后,經過對民歌、流行樂、世界名曲這三種音樂形式的對比分析,可以發現大家所熱衷的流行樂往往更新迭代非??焖?,一時興起的口口相傳,往往會回歸于“過氣”。但是我國少數民族的民歌文化,卻能夠代代相傳,經久不衰,這是因為其中蘊含著非常強的民族特色魅力。而我們要將民歌當中所蘊含著的民族文化,進一步傳承并發揚,從而讓民族文化走向世界,將民歌打造為世界名曲。這樣一來,學生在作文創作中,就有了兩個情感的落腳點,一是對于我國傳統民族文化以及民歌文化的欣賞和贊揚,二是通過以民歌與流行音樂的對比來表達將民族文化進一步傳承并發揚的重要性。如此一來,學生的作文才有了情感的支撐,從而更有深度。
三、結束語
在初中階段的語文教材當中,所編錄的文章都是文質兼美的,而通過這些文章的閱讀,也能夠對中學生的作文創作起到很好的借鑒作用。而其中大量的寫作素材以及寫作教學素材也需要廣大教師去深入地挖掘?!对颇系母钑肪褪且黄N含著濃郁民族文化的優質文章,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不僅要挖掘文章中的寫作資源——“民族文化”這一主題,還要引導學生掌握作者的寫作手法和寫作風格,使作文更為飽滿,還要感悟作者通過文字所要傳遞的民族文化魅力,使作文更具深度。
【本文系廣西百色市教育科學規劃課題“民族文化與義務教育課程融合的實踐研究 ”(課題編號:2021009)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王賢高.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與初中語文教學結合[J].新作文:教研,2019(1):2.
[2]覃振安.把地方民族文化融入作文教學之中[J].基礎教育研究,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