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珍
摘要:家國情懷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家高度重視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著力踐行立德樹人之際,苦難主題教育的推進逐漸成為深化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法寶,特別是時值建黨100周年之際,挖掘中國共產黨早期苦難史,聚焦贛南紅色文化,以苦難主題教育培養學生家國情懷成為依托鄉土文化鑄就學生家國情懷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苦難教育;校園文化;家國情懷
人類社會的發展歷史,是一部個人自強不息、堅持不懈,民族艱苦奮斗,戰勝苦難,創造奇跡的歷史。因此,在現實生活中,苦難,不僅僅說的是人民的身心產生出壓迫感的苦難,還是一個把阻礙轉化為動力的奮勇直前、艱苦奮斗、自立自強的精神。強化學生愛國主義思想教育以及素質的培養,即教育工作者通過創造出使受教育人員身心出現挫折感的情況或者使聯系的情景,指引受教育人員親自感受苦難所造成的壓力的時候思考,從而激發起受教育者戰勝苦難的意志,勇往直前的精神與完勝現實的言行,從而推動受教育者以身心素養為基礎的綜合素養水平的提升。
一、當前高職院校苦難教育的現狀分析
1.師資隊伍尚需健全
據調查了解贛南x幾所高職院校的師資團隊,現階段由于我國經濟水平在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們生活在經濟水平較高的時代,大部分沒有足夠的節儉意識。多數年輕教師沒有認識到對學生的苦難教育的意義,還沒有及時調整自身的教學方式,不能圍繞大思政課堂建設,以贛南紅色文化為依托,以苦難主題教育為載體促進學生進行全面的發展,在此基礎上,將思想政治教育平臺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所以,高校需要不斷加強年輕教師的專業素養,在提升思政教學過程中融入苦難主題教學,提升學生的整體素養。
2.校園文化和社會實踐尚需改善
習近平總書記曾提到,文明校園是高校應該普遍建立的,要根據自身情況開展多式多樣、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活動,另外還要進行不同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高職院校在開展社會實踐活動以及校園文化活動的時候,部分高等院校僅僅注重對學生的交際能力以及相應的管理能力等的培養,沒有對學生的抗擊壓力的能力進行培養,導致學生在抗壓能力方面能力低下。會通過某些教育實踐活動來加深學生對貧苦地區的了解,但教師在實踐完結后如果沒有及時的給學生科學引導或總結,就不能充分發揮出實踐活動的價值,讓學生親自感受苦難所造成的壓力的時候思考,從而激發起戰勝苦難的意志,勇往直前的精神。
二、苦難主題教育為載體的培養學生家國情懷實踐研究
1.思想重視,以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定位家國情懷培育
高職院校對學生的培養質量,對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狀況產生了直接性的影響。目前的高等院校學生普遍抗壓能力較低,對于學生的康爺能力培訓并沒有及時進行。高等院校應該在關于教育育人的同時努力進行高等院校抗壓能力教育的培育。從思想層面進行重視,把思想自覺轉變成為行動自覺,以苦難主題教育與愛國主義教育同時進行,在社會主義價值觀的帶領下進行愛國的教育教學,幫助學生進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塑造。讓學生可以將個人價值投入到社會價值之中,不斷的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幫助社會,實現更為廣泛的社會價值。并且做到科學安排、合理規劃以及認真落實,培養大學生的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成為合格的現代公民,愿意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幫助社會發展,解決相應的社會問題。讓學生可以在家國情懷之中不斷的成長成才。
2.多措共施,建立一支專業的苦難主題教育教師隊伍
高職院校要秉持“培訓”和“引進”聯系的方式,多種舉措共同實施,組建一支專業的苦難主題教育教師隊伍。針對中青年教師,一方面可以使用形式進行培訓,讓教師深刻明白如今高職院校要提升學生苦難主題教育的緊急性,加大教師對苦難教育的認同感,將內心認同轉變為現實中的行動付出,用自身的行為舉動來感染學生,潛移默化得把苦難教育的觀念應用到教學中;另一方面給予年輕教師進行苦難磨練的機會,讓他們生理和心理體會挫折,像紅色文化系列培訓、挑戰困難團建等,深刻理解苦難給個人身體和心理帶來的影響,堅定教師實施苦難教育來提升學生的信心。
3.大膽探索,以苦難主題閱讀為內容,厚植家國情懷培育內涵
在家國情懷培育中融入苦難主題教育,一方面可以依托現有的紅色文化課程及主題閱讀的教學方式,以困難主題性作品為框架,以反映贛南紅色文化為主旨的閱讀書籍、文學作品為載體,通過主題閱讀的方式激發學生引起共鳴,不斷引導學生從主題閱讀中升華加過情感,創新閱讀方式,在贛南紅色文化的苦難洗禮中逐漸形成學生關注國家、社會時事,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另一方面,運用苦難主題講座活動形式,邀請一些經歷過苦難的老紅軍、奮斗者,傾聽他們講述自己的苦難經歷、他們對苦難影響的理解等,用真實動人的故事引導生活在豐富物質背景下的學生,推動苦難主題教育的有效性,提高教育質量。通過活動引起學生的共鳴,從而提升在苦難中鍛煉自身心理和生理素質的信心。同時帶領學生深入抗日英雄紀念館和紅色教育基地的方法,真實感受這段慘痛的經歷,感受國家的經歷,與此同時,組織開展專題閱讀會、故事會以及談心會等,分享心得和體會,增強自身對苦難教育的認知,讓思想自覺轉變到行動自覺,在進行活動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結語:
在國家高度重視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著力踐行立德樹人之際,苦難教育的推進逐漸成為深化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法寶,特別是時值建黨100周年之際,挖掘中國共產黨早期苦難史,聚焦贛南紅色文化,以苦難主題教育培養學生家國情懷成為依托鄉土文化鑄就學生家國情懷的重要途徑。紅色文化見證家國變遷,承載文化精神,是培育家國情懷的獨特資源。將紅色文化中的苦難主題教育融入校園,讓學生在生理和心理的挫折感中堅定信念,激發奮斗,涵養精神,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高職院校所開展的苦難主題教育教學,需要長期、綜合的進行,將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結合教育教學的實際情況推動學生全方位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白錦霞。應用型高校苦難教育改革的現狀及對策分析.繼續教育,2017.31(12).
[2]鄭永廷.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的若干思考——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J].思想理論教育,2017(1).
[3]汪立夏.紅色文化資源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及實現——以江西省高校紅色文化教育進校園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0(07).
[4]趙恒,杜向鋒.新時代大學生家國情懷培育的實踐探索——以首都體育學院為例[J].北京教育(德育).2019(03).
[5]鐘蓉.應用贛南紅色文化資源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中國-東盟博覽.2013(11).
基金項目:2021年贛州市社會科學研究課題《苦難主題閱讀培養高職學生家國情懷的實踐研究》(項目編號2021—028—0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