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樂
摘要:初中歷史這門課程,蘊涵著大量的傳統文化底蘊,是培育學生家國情感的有效素材。對現代的初中歷史教育而言,怎樣合理地運用教材培育學生的家國情感成了現代教育的重心。基于此,本文章將著重探討初中歷史課程中培育學生家國情感的教育對策。
關鍵詞:初中歷史;家國情懷
前言:
專業核心素質是老師在專業教育過程中教書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需要逐步養成的必要品質和重要能力。家國情感是歷史學科五大核心素養之一,是中華民族優良傳統文化教育的基本內容,是家國合一的情感意識。歷史教材要在國家素質教育教學的理念引導下,從知識與能力兩方面出發,在教學內容中有效滲透歷史課程家國情感這一核心素質。
一、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進行家國情感教學的方法意義
1.有助于初中學生形成正確的歷史觀
當前,我們身處在和平年代,對于初中生而言,他們對于“俠之大者,為國為名,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情感可能無法理解。所以我們在開展家國情感教學時,老師要把學生們引入到當時的歷史情景中,讓他們感受當時的歷史人物對家、對國強烈護佑的情感,在此基礎上,生出正確的歷史觀。
2.有利于對初中學生開展德育教育
目前,對高中生的德育教育已經越來越重視,而教學體制也開始逐步地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發展,這就需要老師一定要注重德育的課堂教學。初中歷史課本中蘊含著大量的家國情感德育內涵,通過家國情感德育就可以向學校滲透德育教學。例如,在學習“西周分封制”時,它所傳達出的我們認祖歸宗、大小宗關系的文明構建思想,由這一基本知識點所傳達出的家國同構的概念,有國家的安定才有安穩的家庭,所以在歷史教學中,家國情感教育就是一種很好的德育教育。
3.有助于對初中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愛國”是祖國情感的基本含義,也是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首要特征,在日新月異的今天,這也是我們為人處世的第一準則。在初中歷史課本中,體現愛國主義思想的內容有很多,例如,在清朝岌岌可危的時候,學生們大義凜然地站出來“扶清滅洋”,在甲午中日戰爭中,鄧世昌為國壯烈犧牲。這些愛國者的英勇事跡,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最有力的工具,幫助他們發展成為一名有志青年。
二、通過初中歷史課程培育中小學生對家國情感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
1.深入理解教材內容,在教育目標中滲透入家國情感核心素養
教材作為承載歷史學科知識的最有效的載體,要求我們的老師要仔細鉆研它,根據課程內容、歷史文本的特點以及學生的歷史認知水平,秉承新課程改革的宗旨,明確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質為目標,有效整合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做好課堂設計。例如,在上“第二次鴉片戰爭”這課時,我們在學習了“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基礎上,老師可以這樣設計教學:在基礎知識和能力這一層次,讓學生全方位的學習了解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爆發過程,以及《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然后,通過合理提問的方式,培養學生養成發現問題、勤于思考的學習習慣,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將學生分組,利用合作討論的方式來培養他們分析事件、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一層面,我們要使學生認識到人類文明被毀的主要原因是西方列強的侵略擴張,我們要引導學生領悟到中國人民大眾身上所具有的堅韌不拔、保家衛國的抗戰精神,讓孩子們心里銘記:捍衛國家統一、領土完整是每一個中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
2.優化教學流程,在創新教學中傳承家國情感核心素養
傳統的歷史課堂,多以老師的講授為主,這樣簡單枯燥、機械化的教學模式往往難以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導致他們對于歷史的關注度不夠,課堂教學的效果不佳,更談不上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科素養。那么,我們可以通過使用多媒體技術來輔助歷史課堂教學,利用多媒體技術打造生動形象、身臨其境的教學氛圍來調動學生對歷史課程的興趣。例如,在學習“抗日戰爭”這一課時,我們可以通過播放抗日戰爭的紀錄片等影像資料,來還原當時戰爭的慘烈情況。又如,在學習“長征”這一課時,我們可以將著名的詩詞《七律長征》導入到課程學習中,使學生從對詩歌的理解中去理解紅軍長征的原因和長征的路徑,實現文學與歷史的有效融合。再如,在教學"甲午中日戰爭與‘瓜分’中國狂潮"一課時,老師們還可以利用歷史圖片資料來輔助教學,提高學生對歷史的深入了解,從而分析增進他們對于中國歷史局勢的認識。
3.開展主題實踐研究,從分析研究中訓練知識綜合創新能力
家國情感這一核心素質的形成不是在一朝一夕之間。我們對學生進行家國情感的教育也不能夠拘泥于傳統課堂,可以通過豐富生動的、多樣化的主題實踐探索活動來激發學生們的思維創新能力以及相關的綜合能力。例如,在學習中國近代的相關知識時,我們的教師可以設置關于中國近代化起步階段相關的專題,在課程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合理分組;由學生在小組學習中繪制表格,以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中的重要知識點加以概括;還可以引導學生根據教學內容、自主利用互聯網平臺搜集相關的資料以豐富表格的內容,對比研究不同運動之間的異同點;最后總結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運動在政治、經濟和人文等領域的發展特點。我們的老師還可以利用課外的時間,組織領導學生開展針對像“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的主題實踐研究,讓學生自己去調查、觀察、思考家鄉的變化,從主題實踐研究中培養和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
4.將教學內容結合社會熱點,與時俱進
在歷史教學中更要注意與時俱進。老師要善于關注社會實事和熱點新聞,利用媒體平臺的相關教育資源,帶領、引導學生對其進行討論,發展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例如,在學習“民族團結”這一歷史知識點的時候,老師就可以結合當前的社會熱點話題。2021年是我國建國72周年,我們的老師可以布置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回看建國70周年大閱兵。在此之前老師可以向同學們提問:“大閱兵中56門大炮70響象征著什么?”學生們帶著疑問去觀看和思考。通過學習后得知:56門禮炮分兩組,在4分36秒內交替鳴放70響,寓意56個民族共同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繼續展開民族團結的相關教學。禮炮聲聲震撼人心,此刻孩子們心中油然而生的愛國情感油然而生。從而有效地培育了孩子們的愛國主義情感,也帶動了對課程學習效果的提升。
結語:
在新課標改革背景下、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滲透社會主義核心素養是歷史教育進行的必然需要。在高中歷史教學課程中培育學生的家國情感,既可以提升學生的民族榮譽感和國家自豪感,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心和使命感,增進學生對國家的認識,也有助于學生發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推動學生全面發展,這也是史學課程的教育價值所在。
參考文獻:
[1]陳梅霞.歷史課堂培養學生家國情懷核心素養的策略探究——以初中歷史(部編版)教學為例[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9,35(9).
[2]賀孝香.初中歷史教學中"家國情懷"的培養策略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