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新時代社會治理共建共享共之視角研究社會治理,尤其是緊扣廣東發展實際結合研究,并提出宏觀戰略及具體抓手措施、制度建設完善,推進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關鍵詞:社會治理;新轉換;新格局
廣東社會治理應以共享推進共建共治,在共建共治中實現共享。推進社區治理技術的智能化,建立權責利合一的共同體,實現社會治理的法治化、專業化、智能化和社會化。
一、社會治理方式研究綜述。社會治理理念方面的研究,周紅云從治理創新實踐、社會治理評估方面回答了社會管理和社會治理的的原則及路徑問題。社會治理方式的研究,王雪珍分析了以多元治理與合作共治為政治保障,以基層社區建設為落腳點,以制度建設為目標,強調生態建設于民生福祉緊密相連。社會治理內容的研究,邵靜野分析了社會治理協同機制的內涵、架構、必要性、主要障礙以及對策思路;李德圍繞社會治理的主要內容,對當前全社會關注的熱點、難點和重點問題進行了深入地剖析和闡述。社會治理機制的研究,張林江分析了習近平新時代的社會治理創新智能化與共建共治共享,社區治理的理論邏輯與創新路徑,王惠娜構建城市共建共治共同駐共建,同心共治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區治理,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中新時代社會協同研究。
學界對社會治理研究,主要集中在社會治理的基本內涵、主體、實現路徑、理念、困境、職能等方面內容。從新時代社會治理共建共享共之視角研究社會治理,尤其是緊扣廣東發展實際結合研究,并提出宏觀戰略及具體抓手措施、制度建設完善方面目前來看,相對甚少。有利于廣東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方面走在全國前列,實現維護社會公平、公正,妥善協調社會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完善社會管理,維護社會穩定,為廣東現代化建設營造良好社會環境,破解廣東城鄉社區治理的共同體困境。維護社會秩序、促進社會和諧、保障人民安居樂業,為廣東現代化建設營造良好社會環境。依法管理地域社會事務、依法規范各類社會主體行為、對于提高城市治理法制化水平、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具有重要意義。
二、社會治理方式的現狀與問題分析。在社會治理機制方面,社會治理的系統整合和基礎構建的權責機制、聯動機制和共享機制還不十分健全,外來人口融合度低、分布不平衡、尊法守法用法的氛圍不強、城鄉之間基層治理不平衡等是制約廣東社會治理走在全國前列短板。社會治理注重自上而下以權力為主導的單向管制,缺乏社會組織、公眾、市場等多個治理主體的參與和互動;柔性治理不足、剛性管理有余,僵化、生硬傾向。管理的太多、太死,條塊分割、資源分散、服務盲點多。基層治理難題問題,基層包括社區農村神經末梢細節治理問題,社區和農村基層社會保障制度還不太完善,社會訴求表達運行不暢、社會矛盾調處不及時、群眾參與城鄉社區服務渠道不通暢等問題長期存在。由于廣東外來人員較多也較為復雜,在城鄉結合部等局部區域依然較為突出,傳統社會管理方式容易誘發社會糾紛、矛盾、沖突,甚至群體性事件。面對新時代網絡日益復雜化,網絡安全建設、網絡輿論問題依然存在。社會治理發展不平衡問題,珠三角社會治理較好,而粵東西北地區社會治理還不夠健全。要堅持系統治理,就是強調社會治理主體的多元化,協同發力,服務人民群眾。堅持依法治理,在具體實踐中運用法治的思維、方式來化解社會矛盾,提升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統籌治理包括市民公約、鄉規民約、文化傳統、價值觀念等非正式規則在社會治理中的重要補充作用,從源頭上排查化解矛盾糾紛,化解利益沖突。
三、創新社會治理方式的主要對策
一是從世界一流區域發展的戰略高度謀劃廣東社會治理。要對標世界一流區域的戰略高度謀劃廣東社會治理。從“社會管理”到“社會治理”的重大轉變。社會治理目標的新確立。新時代廣東要建設活力和諧有序的社會治理新目標。廣東不斷創新,實現從過去比較單一的社會管理到社會治理途徑多樣化的發展。從現實社會治理到網絡社會治理,擴展社會治理空間。注重網絡輿論的引導。加強網絡社會治理的重要內容之一,是要注重和加強網絡輿論的引導。通過網絡道德宣傳和加強網絡立法,使網民遵守道德規范和法律規定,培育責任感強的意見領袖。完善網絡社會治理相關制度,加強網絡社會治理,確保互聯網依法規范運行,對廣東新媒體治理方面的指制度體系進行調整完善,健全網絡與信息安全。
二是推動社會治理重心下移戰略。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背景下,發揮區域區位優勢,自治、德治、法治相結合的治理戰略。2017年12月廣東政府指出“城鄉社區是社會治理的基本單元”,積極創新基層社會治理體制機制,構建以基層黨組織為核心,基層政府管理與基層群眾自治有機統一的基層社會治理體制機制。習近平指出,社會治理“事關國家安全和國家發展、事關人民群眾工作生活重大戰略問題”①,以共建突出共享體現共治。共建共治共享,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打破政府主導社會管理體制,鼓勵社會各群體共同參與,群策群力,群團共治,解決社會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更加強調主體間的利益共享、協同共進,是對“黨政市社”治理主體進行的結構性力量的整合。“共建共治共享”的運作機制是基于協商民主的共同治理,共商共治,群策群力,建立橫向的聯動共治機制,充分調動和整合各方資源優勢,共同治理社會事務、提供公共產品,在權責合一前提下滿足多元化利益訴求。
三是創新“黨建統領、政府主導、全民參與”的共建模式。堅持黨委領導,發揮黨委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強調政府負責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通過完善社會管理相關法規政策,強化社會協同,實現黨委、政府與社會力量的互聯、互補和互動。動員公眾參與,發揮群眾自我管理并有序參與公共服務功能。積極推進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發揮社會組織、城市社區、農村基層組織的主體作用,加強農村社會治理。健全基層綜合服務管理平臺,整合基層資源,以網格化管理、社會化服務,推動基層管理全覆蓋、精細化。以公共精神涵養社區的共同體意識,全面系統研究廣東共建共享共治社會治理新格局具有時代意義。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背景下,發揮區位優勢,開創政府為主導,治理結構多元共治的結構格局,打造社區、鄉村治理的人才隊伍,以智能技術和網絡技術搭建社區、鄉村的共建共治平臺和系統。
四、加強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加快建立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完善社保體系,以社會保險、社會福利為基礎,以基本養老、基本醫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重點,以慈善、保險為補充。著力實施更為積極的就業政策。黨的十九大強調:要“推動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②,切實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促進勞動關系的和諧。切實保障基本教育資源適度均衡分配。教育要更好地為提高市民的綜合素質服務。建設惠及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醫療也是直接關乎人民群眾生活的大事。“共建共享共治”是黨委、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和公民多元主體通過結構性整合構成共同體,共同打造公共平臺,共同治理公共事務、生產公共產品和提供公共服務,實現社會利益最大化,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市民。
參考文獻:
[1]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公報,人民日報,2020年09月16日09版。
[2]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29頁。
作者簡介:許小雅,(1979-),女,廣東機電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
該文為廣州市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共建課題“構建廣州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現代化新格局研究”(項目編號:2021GZGJ106)階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