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曉莉,穆 研,許家輝,趙蘇云,楊 輝
(兵器工業衛生研究所<兵器工業五二一醫院>超聲科 陜西 西安 710061)
椎動脈夾層患者臨床主要表現為眩暈、頭痛、疼痛及運動失調等,早期檢查和明確診斷是椎動脈夾層的救治關鍵。伴隨血流超聲(彩色多普勒超聲血流成像)技術的不斷發展,臨床較多文獻報道稱血流超聲是閉塞性疾病或椎動脈狹窄的主要檢查方式。但國內有關血流超聲應用到椎動脈夾層診斷中的報道相對少見[1-2]。因此,本文旨在分析血管超聲對椎動脈夾層血管結構和血流動力學變化的診斷價值,現報道如下。
選擇我院2017 年4 月—2021 年2 月收入治療的椎動脈夾層30 例患者作為探析組,患者均接受CT、MRI 等檢查確診,均符合椎動脈夾層相關診斷標準[3],發病時間均<48 h。探析組男性患者20 例,女性患者10 例;年齡49 ~74 歲,平均年齡(63.57±4.32)歲。選取同期健康體檢人員30 名作為基礎組。基礎組男性患者19 例,女性患者11 例;年齡為50 ~75 歲,平均年齡(63.48±4.45)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全部入選對象均知情并簽署同意書。
兩組患者均接受Phiilips Affiniti 70 型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檢測血流動力學指標、椎動脈內膜中厚度以及斑塊情況、動脈內徑等,選擇4 MHz ~5 MHz 凸陣探頭和探頭頻率為2 MHz ~5 MHz 寬頻線陣探頭,指導患者取平臥位,待患者心率指標穩定、呼吸平穩后,行CDFI檢查。選取患者錐間4-5 間隙區域測定椎動脈指標,記錄V1 段(起始段)、V2 段(頸段)、V3 段(枕段)血管走行情況以及腔內回聲,測量患者血管搏動指數(PI)、舒張末期血流速度(EDV)、峰值血流速度(PSV)和雙側頸動脈管徑,參數均測量三次后計算平均值。
斑塊形成主要是指頸總動脈內膜中厚度>1.2 mm,統計兩組斑塊檢出率。記錄兩組患者椎動脈結構指標,主要為椎動脈內徑。同時統計兩組患者椎動脈血流動力學指標,主要包括Vd、Vs、RI 指標。
采用SPSS 23.0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 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探析組斑塊檢出24 例,檢出率為80.00%;基礎組斑塊檢出8 例,檢出率為26.67%。探析組斑塊檢出率高于基礎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 17.142,P= 0.000)。
探析組患者原始管徑、PI、PSV 值均高于基礎組,真腔管徑、EDV 均低于基礎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椎動脈真腔管管徑、血流速度比較(± s)

表1 兩組椎動脈真腔管管徑、血流速度比較(± s)
組別 例數 原始管徑/mm真腔管徑/mmEDV/(cm?s-1)探析組 304.32±1.141.62±0.7817.39±7.14基礎組 303.54±0.893.51±0.8723.69±9.28 t 2.9538.8592.947 P 0.0040.0000.004組別 例數PSV/(cm?s-1)PI探析組 3075.26±20.541.72±0.76基礎組 3057.14±21.450.95±0.17 t 7.0305.415 P 0.0000.000
探析組患者雙側大腦后動脈及椎動脈顱內段血流速度測值PI、PSV、EDV 值均低于基礎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雙側大腦后動脈及椎動脈顱內段血流速度測值比較(± s)

表2 兩組雙側大腦后動脈及椎動脈顱內段血流速度測值比較(± s)
顱內椎動脈PIEDV/(cm?s-1)PSV/(cm?s-1)探析組 300.61±0.1225.21±5.3748.76±11.24基礎組 300.83±0.2230.49±4.1263.54±9.37 t 4.8084.2725.532 P 0.0000.0000.000組別 例數PCA PIEDV/(cm?s-1)PSV/(cm?s-1)探析組 300.71±0.1428.26±2.3758.12±7.24基礎組 300.82±0.1233.25±3.1465.48±8.26 t 3.2676.9473.670 P 0.0010.0000.000組別 例數
椎動脈夾層根據發病原因可分為自發性椎動脈夾層和外傷性椎動脈夾層兩種,以前者更為多見,頸部創傷導致長時間頸部過度伸展也是椎動脈夾層的主要病因。腦卒中患者多見于脊髓或小腦部位的梗死病灶,患者臨床預后取決于神經系統癥狀嚴重程度,通常情況而言顱外段動脈預后良好,且復發風險相對更低[4]。
在椎動脈夾層的影像學診斷中,根據患者病變累及的血管部位不同,超聲表現也存在差異,若病變累及血管內膜則會出現血管呈雙腔結構;若累及中層平滑肌層,則形成壁內血腫,導致血管腔狹窄;若在外膜或中膜之間,則會形成假性動脈瘤[5-6]。在假腔未閉塞的患者中,假腔內血流與真腔無不同之處,因此在椎動脈夾層發生的早期,假腔由于遭受血流沖擊而產生搏動性,動脈夾層可能進一步蔓延到遠端,經血管超聲檢測有利于早期發現、治療椎動脈夾層,可有效預防患者病情進展[7]。椎動脈夾層患者血管超聲檢查征象表現:直接征象:患者椎動脈血管呈現病變動脈管腔經增寬、不規則動脈狹窄,且椎動脈血管呈現雙腔結構主動脈壁內血腫呈現低回聲或無回聲,同時伴有漂浮的內膜活瓣;間接征象主要以動脈遠端血流頻譜呈現高阻性改變為主。盡管椎動脈夾層患者血管超聲檢查征象表現缺乏特異性,但對于檢測無動脈粥樣硬化性血管疾病基礎的患者而言,可以考慮發生動脈夾層[8]。本結果表明,探析組斑塊檢出率顯著高于基礎組,探析組患者原始管徑、PI、PSV 值均高于基礎組,真腔管徑、EDV 均低于基礎組,探析組患者雙側大腦后動脈及椎動脈顱內段血流速度測值PI、PSV、EDV 值均低于基礎組,數據經檢驗證實存在顯著差異(P<0.05)。此外,將血管超聲血流與經顱多普勒超聲相結合,進一步對椎動脈夾層患者椎動脈顱內段受累情況和后循環血液供應情況進行分析。患者主動脈顱內段及大腦后動脈血流改變相對較少,可能與小腦后下動脈血液供應良好等有關,因此患者后循環缺血情況相對較輕,且在累及顱內椎動脈的患者中,接受經顱多普勒超聲檢查提示患者部分雙側椎動脈匯合部位累及對側椎動脈,對患者后循環供血情況造成影響,導致患者后循環交通開放,在經顱多普勒超聲顯示累及顱內段時,可能與基底動脈血流灌注異常、對側主動脈血流灌注異常以及小腦后下動脈血液供應異常等有關,進而會造成更為嚴重的后循環缺血癥狀。因此,在主動脈夾層疾病的鑒別診斷中,其與小腦后下動脈部位的關系是為主動脈夾層患者開展各項治療的關鍵[9]。
綜上所述,血管超聲能夠客觀評估椎動脈夾層血管結構形態學表現以及血流動力學改變情況,為椎動脈夾層的早期診治提供科學依據,具有重要的臨床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