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家虎,崔日升,王少軍(通訊作者)
(儀征市人民醫院普通外科 江蘇 儀征 211400)
結腸直腸癌是胃腸道中常見的惡性腫瘤,該疾病早期的并沒有較明顯的癥狀,在患者癌腫不斷增大下,患者會出現一些列臨床癥狀,如便血、腹瀉、腹瀉與便秘交替、局部腹痛等,若疾病發展至晚期,則會出現貧血、體重減輕等癥狀[1],結直腸癌的臨床發生率較高,該疾病早期并無顯著癥狀,隨著疾病進展,患者可出現腹脹、腹痛、消化不良等情況,由于疾病較為復雜,臨床發現結腸息肉可發生惡變[2],因而疾病的發生與直腸黏膜慢性炎癥刺激存在密切關系。研究認為,結直腸癌的發生,與遺傳因素、飲食因素等存在關系,疾病在惡性腫瘤的發生中位居第三位,病死率位居第六[3]。為降低疾病病死率,改善預后,應及時采取有效措施進行治療,主要包括開腹和腹腔鏡手術兩種。但是不同治療措施的安全性和效果并不相同。本文進行對照分析,以本院治療的168 例結直腸癌患者為探究主體,平均劃分成兩組后分別實施手術方案治療,重點分析了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治療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在我院2010 年1 月—2020 年12 月治療的結直腸癌患者中選擇168 例,開展研究前采取隨機綜合平衡法實施分組,組別為對照組、試驗組,各組均納入84 例。試驗組中,男性有51 例,女性有33 例;年齡41 ~84 歲,平均年齡(56.29±3.84)歲。對照組中,男性有52 例,女性有32 例;年齡41 ~84 歲,平均年齡(57.46±3.91)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颊邔Ρ狙芯恐椴⒆栽竻⒓印?/p>
對照組實施傳統開腹手術治療,指導患者以仰臥位進行治療,給予患者氣管插管全麻,于腹部正中部位取手術切口,逐層切開腹壁組織后,以超聲刀對于腹腔內筋膜、腹膜、腹膜后間隙結締組織進行分離,充分的顯露出腫瘤部位,切除腫瘤后將腫瘤標本放置于標本袋中,合理進行電凝止血,對于淋巴結進行清掃,實施腸段吻合,關閉切口。
試驗組接受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治療,指導患者以仰臥位進行治療,給予患者氣管插管全麻,保證體位是頭低腳高位,于臍孔下取手術切口,經切口置入10 mm套管,建立人工氣腹,保證腹腔的壓力為12 mmHg,于病灶部位取3 個操作孔,置入腹腔鏡設備,對于腹腔情況實施全面探查,明確病灶部位的大小、形態和病灶部位,以紗布對于回腸的末端與橫結腸進行結扎,剪開回盲部外側腹膜,在十二指腸保護條件下切斷結腸韌帶,切除結腸韌帶后拉近腸系膜,對于結腸韌帶進行切斷,以鈦夾閉血管根部,常規置入引流管后后實施沖洗縫合。術后給予患者抗生素進行治療,密切監測生命體征,以促進術后康復。
(1)圍手術期情況,記錄兩組患者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術后排氣時間、進食時間和術中出血量,按照平均值進行組間對比。(2)并發癥情況。記錄兩組患者術后是否發生吻合口瘺、切口感染、深靜脈血栓等相關并發癥,對比組間發生率。
采用SPSS 24.0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 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試驗組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術后排氣時間、進食時間和術中出血量均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術后排氣時間、進食時間和術中出血量比較(± s)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術后排氣時間、進食時間和術中出血量比較(± s)
組別 例數 手術時間/min住院時間/d術后排氣時間/d試驗組 84135.27±9.0811.12±1.572.15±0.56對照組 84142.31±9.1714.89±2.012.78±0.62 t 5.00013.5476.911 P 0.0000.0000.000組別 例數進食時間/d術中出血量/mL試驗組 842.36±0.35125.47±15.48對照組 842.67±0.37142.87±15.87 t 5.5787.193 P 0.0000.000
試驗組發生1 例吻合口瘺,1 例深靜脈血栓,并發癥發生率為2.38%,對照組發生3 例吻合口瘺,2 例切口感染,4 例深靜脈血栓,并發癥發生率是10.7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 4.704,P= 0.030)。
結直腸癌是一種常見的惡性消化系統腫瘤,疾病的發生率和病死率均較高,由于早期結直腸癌患者缺乏顯著的臨床癥狀,隨著疾病進展,可逐漸出現明顯癥狀,且局部癥狀往往會向著全身癥狀發展[4]。為有效地改善預后,一旦確診為結直腸癌后,應采取有效措施進行治療,有效控制腫瘤的繼續發展[5]。
手術是治療結直腸癌的主要措施,主要以根治術為主,針對患者實施根治術治療,可出現免疫功能抑制情況,尤其是傳統開腹手術更為顯著。傳統開腹手術的手術切口較大,主要是在肉眼下實施腫瘤切除。淋巴結清掃等操作,可延緩腫瘤進展,但是該種方式會對患者造成較為嚴重的創傷,其術后極易發生腸梗阻、切口感染等相關并發癥。隨著腹腔鏡技術的發展,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在結直腸癌的治療中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具有出血少、并發癥少、恢復快等特點,可有效地減輕手術創傷,且腫瘤能夠更為充分的切口,對于患者創傷較小,有利于術后恢復[6-8]。本研究在我院2010 年1 月—2020 年12 月治療的結直腸癌患者中篩選168 例,評價給予結直腸癌患者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治療的效果,結果表明:試驗組和對照組間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術后排氣時間、進食時間和術中出血量均具有明顯的差異,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發生1 例吻合口瘺,1 例深靜脈血栓,并發癥率為2.38%,對照組發生3 例吻合口瘺,2 例切口感染,4 例深靜脈血栓,并發癥率是10.71%,組間存在顯著的差異(P<0.05)。表明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治療結直腸癌手術效果更好,出現的并發癥也較少[9-10]。
綜上所述,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治療結直腸癌具有理想的效果,可有效地促進術后恢復,且術后并發癥較少,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