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升紅
(安徽省舒城縣中醫院骨科 安徽 舒城 231300)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骨科常見的疾病,疾病原因主要為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變,在外力作用下椎間盤的纖維破裂,髓核組織從破裂處突出于后方或者椎管內,導致相鄰脊神經根遭到刺激或者壓迫,并出現一側或者雙側下肢麻木、疼痛等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1]。疾病發生后如果采取保守治療效果不理想需要采取手術干預。對于該疾病傳統采取開放式腰椎間盤摘除術治療,但該種手術模式具有創傷大以及術后恢復效果差等缺點。近年來經皮椎間孔鏡椎間盤摘除術獲得臨床應用。根據以上情況本次重點分析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采取經皮椎間孔鏡技術治療的作用效果。
選取2016 年11 月—2020 年10 月期間在我院接受治療的117 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按照隨機數據原則分為對照組及研究組,對照組58 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7 例,女性患者31 例,年齡15 ~70 歲,平均年齡(46.00±0.23);病變類型:腰4/5 患者31 例,腰5/骶1 患者27 例;研究組59 例患者中,男性患者31 例,女性患者28 例,年齡15 ~70 歲,平均年齡(46.00±0.23);病變類型:腰4/5 患者34 例,腰5/骶1 患者25 例,兩組患者基礎資料進行分析后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納入標準:①單階段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②保守治療后無效;③同意本次治療措施。排除標準:①腰部感染不能接受手術治療患者;②合并惡性腫瘤等嚴重疾病患者;③全身狀況較差不能接受手術患者。
對照組患者接受單純髓核摘除術治療:患者取俯臥位,以病變階段作為中心做切口,將皮膚切開后剝離椎旁肌,關節突以及椎板完全暴露,進一步分離神經跟和硬膜囊,摘除游離髓核并將椎間盤內的病變髓核切除,減壓后放置引流管并將切口縫合。
研究組患者采取椎間孔鏡微創治療:患者取俯臥位,透視定位確定病變部位并標記,局麻后將穿刺針置于靶點位置,將針芯拔出后將導絲插入,在穿刺點做切口,擴張導管置入并進一步置入工作通道,在關節突出部位進行額外麻醉后將導絲以及擴張管退出。連接閉式灌洗通道后在內鏡的幫助下摘除突出髓核。將神經根放松后,清理周圍瘢痕組織,在采取雙極射頻對傷口止血,進一步調整工作通道斜面方向,檢查神經根是否存在松懈,減壓結束后局部使用倍他米松治療,并將導管撤出后縫合切口。
1.3.1 手術指標 記錄兩組術后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以及切口長度。
1.3.2 臨床療效[2]治愈:臨床癥狀消失,腰椎功能恢復正常;顯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腰椎功能基本恢復正常;有效:臨床癥狀緩解,腰椎活動時輕微受限;無效:臨床癥狀未見好轉或者加重,腰椎功能受限明顯。治愈率+顯效率+有效率=總有效率。
1.3.3 疼痛程度 分別在術后1 周、術后1 個月使用視覺模擬疼痛評分量表(VAS),總分為10 分,得分越高說明疼痛越明顯。
采用SPSS 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 s)表示,行t檢驗。當P<0.05 時說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的手術切口大小、出血量、術后住院時間均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指標對比(± s)

表1 兩組手術指標對比(± s)
組別例數 術后住院時間/d 術中出血量/mL 手術切口/cm對照組研究組58 59 tP 6.10±1.17 2.54±0.81 2.206 0.030 80.72±14.56 17.54±3.36 16.659 0.000 5.0±1.2 0.60±0.10 2.961 0.032
對照組及研究組的總有效率分別為81.03%及81.36%(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n(%)]
術后1 周、1 個月研究組的疼痛程度輕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術后不同時間疼痛程度對比[(± s)分]

表3 兩組術后不同時間疼痛程度對比[(± s)分]
組別例數術后1 周術后1 個月對照組研究組58 59 tP 7.92±1.31 6.61±1.00 6.065 0.000 4.54±1.00 2.62±0.90 10.909 0.000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以腰腿痛為主癥的病癥,以體力勞動者較多見。發病原因多由于持續及強度較大的體力勞動,體位需要隨時變換,腰背部肌肉較長時間處于緊張狀態,椎間盤受到擠壓、牽拉及扭轉的機會較多,容易引起脊椎內外的平衡失調,造成髓核突出,形成神經根的壓迫癥狀。腰椎間盤突出癥是臨床常見的疾病,其可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降低生活質量。腰椎間盤突出癥發病與高強度的勞動具有一定關系,人一般在20 歲之后椎間盤開始出現退化,椎間盤彈性以及抗負荷能力均降低,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承受巨大壓力將會導致椎間盤發生損傷[3]。
目前對于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治療包括手術治療和保守治療,非手術治療雖然創傷小,但不能達到根治目的,手術治療具有一定創傷性,但并發癥高,因此如何減少外科創傷性,是手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關鍵因素。經皮椎間孔鏡技術主要是通過側后方入路,在內窺鏡輔助下經椎間孔摘除椎間盤髓核組織。該種手術治療具有明顯的優勢,比如:(1)利用雙極射頻電凝對纖維環進行處理,可保證纖維環完整性,此外該種治療模式可有效避免術后神經根黏連。(2)通過縱韌帶射頻消融去神經化能夠有效的避免術后頑固性腰部疼痛癥狀,并且術中出血量較低,患者可盡早下床活動。本次臨床研究中,研究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以及術后住院治療時間均少于對照組,進一步說明該種治療模式的安全性。(3)手術采取局部麻醉方式,手術過程中醫師可與患者直接溝通,醫師可及時了解患者術中情況,降低手術操作風險。
與傳統的開放椎間盤開窗術比較,經皮椎間盤孔鏡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在手術時間以及術中出血量等方面均有顯著性的優勢[4]。經皮椎間孔鏡技術是一種微創化技術,通過經皮穿刺可直接突出椎間盤位置,在椎間孔鏡直視作用下摘除病變髓核,緩解椎管內壓力,并且在降低創傷性同時可獲得傳統治療的同樣效果[5]。在本次臨床研究中,研究組患者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81.36%,與對照組的81.03%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說明經皮椎間孔鏡技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療效顯著。研究組術后1 周、1 個月的疼痛程度分別為(6.61±1.00)分及(2.62±0.90)分,對照組研究組術后1 周、1 個月的疼痛程度分別為(7.92±1.31)分及(4.54±1.00)分,研究組患者術后的疼痛程度輕于對照組,說明研究組治療方式患者預后更加理想。
雖然經皮椎間孔鏡技術治療可獲得理想效果,但是操作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幾點:(1)術前需要對患者進行病史檢查以及CT 等輔助檢查,明確手術適應證;(2)手術時患者一般采取側臥位,將腰部墊高,將椎間孔充分張開,方便操作;(3)對患者進行局部麻醉,通過持續藥物使得患者保持鎮靜狀態,并且患者可隨叫隨醒[6];(4)合理確定穿刺的部位,通常在旁邊中線12 ~14 cm 位置進入,對向后下方脫出髓核患者應該將進針帶點偏向頭側,對肥胖患者可能會出現進針點偏向外側,對外側型患者經過將進針點偏向內側;(5)鹽水沖洗過程中控制好沖洗的速度,避免速度過快給患者帶來不適。
綜上所述,經皮椎間孔鏡在臨床腰椎間盤突出癥治療中應用廣泛,并且取得理想的效果,在臨床應用中需要根據患者的情況優先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