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玉亭
(晉中市第四人民醫院內一科 山西 晉中 030600)
急性心肌梗死屬于多發性心血管疾病,多因人體冠脈突發閉塞導致心肌缺血、缺氧、壞死[1]。患者發病后有胸骨壓榨性疼痛、頭暈以及心慌等不適癥狀,若不在第一時間進行搶救,患者有很高概率會猝死[2]。目前,臨床并未研究出根治急性心肌梗死的方法,多通過冠脈溶栓以及冠狀動脈介入術等達到解除心肌梗死,恢復心肌灌注,挽救瀕臨死亡心肌細胞等功效。但因患者屬于突發性疾病,且疾病比較危重,對治療期間的護理有較高的要求[3]。綜合性護理是近年來應用較廣的新型護理,主張以患者為中心,利用科學手段調節患者身心狀態,促進患者康復,改善患者生存質量[4]。基于此,本文對比急性心肌梗死實施不同護理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2018 年1 月—2021 年1 月收治的1 000 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據不同護理方案隨機均分為兩組。納入標準:①患者均經心臟彩超確診;②患者經治療后均存活;③患者可配合研究。排除標準:①意識不清、精神異常者;②肝腎功能障礙者;③無法進行正常溝通者。對照組,男278 例、女222 例,年齡41 ~76 歲,平均年齡(58.71±13.25)歲,前壁、下壁、后壁患者分別有245、150、105 例。觀察組,男289 例、女211 例,年齡40 ~76 歲,平均年齡(58.41±13.19)歲,前壁、下壁、后壁患者分別有238、158、104 例。兩組資料比較無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第一,基于患者病情危急性,嚴格遵醫囑給予藥物治療或輔助冠狀動脈介入術治療,做好治療相關護理。第二,在患者病情穩定且意識恢復清醒后,向患者介紹科室規章制度。第三,住院治療期間全程監測患者的心率、血壓、呼吸頻率等多項生命體征,還需監測其心電監護儀變化。第四,囑咐患者嚴格遵醫囑用藥,不可隨意增減藥物或是不服用藥物。第五,積極為患者提供優良病房環境,維持病房的清潔干燥。
觀察組實施綜合性護理。第一,心理護理。患者多為突發疾病,且胸痛癥狀劇烈嚴重,所以存在較強的恐慌、不安與擔憂情緒,會增強應激反應,影響疾病治療效果及預后情況。護士需主動跟患者介紹自己、闡述治療方案,不斷安撫患者,指導患者放松身心,講述成功治療病例,鼓勵患者發泄內心不良情緒,樹立疾病治療信心,積極配合治療。治療期間,護士還需積極和患者溝通,一次15 min 及以上,充分滿足患者的心理護理需求,持續調節患者情緒狀態,促使患者維持愉悅心態,配合臨床治療。第二,體位護理。患者經對癥治療后,多需一段時間的臥床休息,且多數患者存在一定胸痛癥狀,需臥床緩解疼痛。但長期臥床,容易誘發壓瘡。護士需定時幫助患者更換體位,主動按摩患者的受壓部位,并指導患者家屬積極按摩受壓部位,促進血液循環。還可在患者腰臀部放置軟枕,增強患者的舒適感。若患者行冠脈介入術治療,術后禁止術側臥位,預防肢體缺血與血栓等不良現象發生。還需在患者休養期間,提供音樂、電視劇、報紙等物品,轉移患者注意力,調節患者情緒,減輕患者的不適癥狀。第三,健康護理。護士在患者病情穩定后,還需主動在病房播放疾病知識視頻,讓患者與家屬認真觀看,了解急性心肌梗死的基礎知識,對疾病有基礎的了解。基于患者、家屬的疾病認知,護士需采用一對一的方式強化疾病認知,糾正患者的錯誤認知,補充患者的疾病認知,重點闡述患者所用治療方案的優勢,明確指出疾病治療的積極性與必要性,對患者生存的積極影響,促使患者端正態度,積極對待疾病,積極配合治療。第四,吸氧護理。考慮到患者存在心肌缺氧及心肌缺血癥狀,護士需遵醫囑為患者提供吸氧治療。最初一周,患者每天均需進行低流量吸氧治療。治療一周后,基于患者病情變化與缺氧癥狀變化,提供間歇性吸氧,促使患者始終呼吸通暢。若患者并發心律失常以及心源性休克等嚴重并發癥,還需給予高流量吸氧,滿足心肌氧供需求。第五,生活護理。護士需指導患者提供營養、清單、好消化、高蛋白、低脂肪食物,并鼓勵患者盡量食用新鮮蔬菜水果,補充維生素,滿足機體營養需求,促進機體康復。在患者病情穩定后,還需指導患者下床進行適當活動。明確告知患者、家屬,下床活動對患者身體康復的積極影響,指導患者進行慢走、散步、呼吸訓練、打五禽戲、打太極拳等有氧運動,促進患者康復。
(1)舒適度評分。采用科室自制舒適度調查問卷獲取,主要評估環境舒適、治療舒適、心理舒適、生活舒適四項,單項總分10 分,分數越高舒適度越好。(2)滿意度。采用科室自制滿意度調查問卷獲取,由患者在出院當天填寫,基于填寫結果將患者列入相應選項。(3)并發癥。包含心絞痛、心律失常以及充血性心力衰竭。
采用SPSS 22.0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 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后,觀察組舒適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舒適度比較(± s,分)

表1 兩組舒適度比較(± s,分)
組別 例數環境舒適治療舒適心理舒適生活舒適觀察組 500 9.21±0.56 9.13±0.55 9.17±0.53 9.25±0.55對照組 500 8.04±0.50 8.00±0.51 8.02±0.48 8.09±0.51 t 34.848633.687135.962134.5814 P 0.00000.00000.00000.0000
護理后,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滿意度比較(例)
護理后,觀察組有13 例心絞痛,6 例心律失常,3 例心肌梗死,發生率4.40%;對照組有25 例心絞痛,11 例心律失常,7 例心肌梗死,發生率8.60%,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小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種發病急驟、變化速度快、發展迅速、復雜嚴重的疾病,患者具有較高的病死率。且患者的疾病呈反復現象,所以患者存在明顯的生理不適與心理不適,對臨床護理有很高要求。基礎性護理更重視疾病本身,主張遵循心內科護理程序進行護理干預,護理過于模板、傳統,缺乏靈活性與科學性,無法滿足患者的真正護理需求,所以整體護理效果一般[5]。有研究[6]指出,與基礎性護理比較,實施綜合性護理,可提升患者的護理滿意度與生活質量,還可減少疾病并發癥,促進患者康復。本研究贊成上述觀點,本文結果指出,觀察組護理滿意度和舒適度大于對照組,并發癥率4.40%小于對照組8.60%。
綜合性護理是基于現代醫學、現代護理學背景下的新型醫療模式,也是生物-心理-醫學-社會醫療模式的典型代表,更是傳統護理的改革成果。作為一種現代化護理,綜合性護理完美繼承了傳統護理對疾病的重視,但同時兼顧患者的個體護理需求,主張在滿足患者治療、生存基本要求后,積極制定一系列護理干預措施,促使患者康復,改善患者身心狀態。提升患者的滿意度和幸福度,改善護患關系,促進醫患和諧[7]。從臨床應用可看出,綜合性護理具有以下幾個優點。第一,主張從患者角度思考分析,明確患者對護理的實際需求,積極優化現有護理干預措施,滿足患者的護理需求。第二,在護理時充分落實“以患者為中心”這一護理原則,積極主動參與到護理工作中,盡量調節患者的各方面不適,提升患者的身心舒適度。第三,基于患者疾病特點,充分掌握患者的生理及心理變化,積極為患者提供全面、連續、優質護理服務,利用護理干預逐步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緒,提升患者的治療依從性[8]。
綜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治療期間實施綜合性護理,具有顯著效果,可有效提升患者的舒適度及滿意度,減少并發癥發生,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