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恩淑,曾慶敏(通訊作者)
(北京大學首鋼醫院胃腸外科 北京 100144)
重癥加強護理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 ICU)重癥患者機體處于高代謝狀態,此時機體胃酸分泌增加,蛋白質合成受限,但蛋白質的分解代謝增加,對營養的需求明顯高于普通人,極易發生低蛋白血癥及營養不良。腸內營養是重癥患者營養治療的主要方式,通過胃腸道提供營養物質,達到改善機體營養狀況、保護胃腸黏膜屏障、加快病情恢復的目的[1]。但目前臨床尚缺乏統一的腸內營養治療方案及治療時機,且多數重癥患者在腸內營養治療過程中容易發生喂養不耐受情況,造成胃潴留,影響腸內營養治療效果,甚至造成不良預后[2]。因此,優化腸內營養的喂養流程至關重要。腸內營養喂養流程以患者的胃腸功能與耐受性評估為基礎,加強喂養過程中的評估和觀察,有助于降低喂養不耐受及中斷腸內營養發生率,提升機體營養狀態,加快患者的恢復[3]。本研究進一步分析重癥患者腸內營養喂養流程在ICU 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8 年1 月—2019 年4 月在我院ICU 治療的106 例重癥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53 例,男29 例,女24 例,年齡23 ~68 歲,平均年齡(48.3±10.5)歲,急性生理與慢性健康評分(APACHE Ⅱ)(21.2±2.4)分;對照組53 例,男30 例,女23 例,年齡21 ~69 歲,平均年齡(48.6±10.8)歲,APACHE Ⅱ(21.4±2.5)分;所有患者均屬于重癥,在ICU 治療時機≥7 d,預計>3 d無法經口進食,行腸內營養治療;排除有腸內營養禁忌征、合并腸壞死、腸穿孔、腸梗阻等腸道器質性疾病、惡性腫瘤、植物狀態等;對比兩組的年齡、性別、APACHE Ⅱ評分等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使用常規腸內營養護理。遵醫囑給予整蛋白型、短肽型以及疾病特異型腸內營養劑;妥善固定胃腸管,使用營養泵輸注,初始速度20 ~30 mL/h,及時調節輸注速度;每4 h 評估1 次胃殘余量,若殘余量>200 mL 暫停鼻飼;做好鼻胃腸管維護,定時沖管,以防堵塞、打折;每日做好腸內營養劑的輸注量、速度、穩定等記錄。觀察組使用腸內營養喂養流程。具體方法:(1)成立營養支持小組。由科主任、護士長、主治醫師2 名、專科護士6 名共同組成營養支持小組,進行重癥患者腸內營養知識培訓,總結重癥患者腸內營養的護理要點及可能發生的并發癥,對科室所有工作人員進行考核上崗[4]。(2)制訂喂養流程。以2018 年危重癥患者腸內營養指南為依據,結合科室實際情況,制定制訂喂養流程初稿,再經小組內審議、臨床試運行后,形成最終的重癥患者喂養流程[5]。(3)喂養流程具體實施。在患者血流動力學趨于穩定以及預計無法進食的時間超過3 d 者啟動早期腸內營養;入ICU 病房24 h 內評估患者胃腸功能狀況,根據歐洲重癥醫學會的重癥患者急性胃腸損傷分級(Acute Gastrointestinal injury, AGI)劃分胃腸功能,AGI ≤Ⅰ級者給予整蛋白腸內營養配方,初始速度20 ~30 mL/h,AGI Ⅱ~Ⅲ級者給予預消化腸內營養配方,初始速度10 mL/h,AGI Ⅳ級者暫緩腸內營養,啟動腸外營養[6];評估腸內營養耐受性,護理人員每4 ~6 h 評估1 次,內容包括腹痛、腹瀉、腹脹、腸鳴音、惡心嘔吐等,根據評估結果及時調整營養液輸注速度;每日評估后調整營養液輸注速度,直至達到目標值;若攝入熱量7~10 d后仍無法達到目標值,則補充腸外營養[7]。
記錄腸內營養喂養達標率、腸內營養占比;護理前后檢測營養指標,包括前白蛋白(prealbumin, PA)、白蛋白(albumin, Alb)、總蛋白(total protein, TP),采用庫爾特電子血細胞計數儀測定;觀察有無誤吸、感染、胃腸功能失調等并發癥發生;記錄營養達標時間、ICU住院時間、病死率。
采用SPSS 21.0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 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后,觀察組腸內營養喂養達標率、腸內營養占比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腸內營養喂養達標率及腸內營養占比比較(± s,%)

表1 兩組腸內營養喂養達標率及腸內營養占比比較(± s,%)
組別例數腸內營養喂養達標率腸內營養占比觀察組5358.97±7.3964.36±8.58對照組5352.23±8.1455.72±9.15 t 4.6134.894 P<0.05<0.05
護理后,觀察組護理后PA、Alb、TP 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護理前后營養指標比較(± s, g/L)

表2 兩組護理前后營養指標比較(± s, g/L)
Alb護理前護理后護理前護理后觀察組 53 203.47±20.79 205.16±18.94 35.78±4.87 36.29±3.48對照組 53 203.12±21.07 189.67±21.36 35.82±4.76 32.13±3.91 t 0.3245.2170.2254.414 P>0.05<0.05>0.05<0.05組別 例數PA TP護理前護理后觀察組 5366.85±6.5765.95±5.42對照組 5366.93±6.7262.31±6.03 t 0.2324.032 P>0.05<0.05組別 例數
護理后,觀察組誤吸、感染、胃腸功能失調等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例)
護理后,觀察組營養達標時間、ICU 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病死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預后指標比較
ICU 重癥患者的營養狀態差異較大,實施營養治療時應重視不同疾病、不同病情階段、不同營養狀態的個體化治療,制定規范化腸內營養喂養流程[8]。首先成立營養支持小組,進行專業培訓,提升醫護人員的腸內營養治療水平,熟練運用胃腸功能評估及耐受性評估方法,提高對腸內營養并發癥預防及處理能力。其次,制定腸內營養喂養流程,要求護理人員做到對重癥患者腸內營養治療過程中的連續準確的評估和管理,根據患者的營養狀態分級給予不同營養劑及不同輸注速度,定時評估患者耐受性,及時調節輸注速度,在每次評估后與醫生溝通并及時調整腸內營養方案,嚴格執行喂養流程的內容,確保腸內營養治療完整實施,提升腸內營養安全性及有效性[9]。腸內營養喂養流程通過定時評估、反復監測,能做到精準營養,減輕機體糖代謝紊亂,充分體現了喂養管理的科學性,有助于提升重癥患者的營養狀況及免疫功能,維護腸道屏障功能,降低并發癥發生率,促進病情的恢復。
綜上所述,腸內營養喂養流程在ICU 重癥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確切,明顯改善了機體營養狀態,提高了營養達標率及腸內營養占比,縮短病程,降低了并發癥發生率及病死率,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