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燕,葉永斌(通訊作者),龐文利,梁傳麗
(中山市人民醫院血液內科 廣東 中山 528403)
急性淋巴細胞白血?。ˋLL)是血液科常見惡性疾病,病理表現為大量的類似淋巴母細胞的未成熟白細胞惡性克隆,浸潤血液、骨髓、淋巴結、脾臟等全身臟器,出現貧血、出血、感染等癥狀,若未得到有效治療,平均生存時間僅3 個月,甚至部分患者在確診后數天即死亡,預后差[1]。本病發病原因不明,一般認為與環境、遺傳等有關,以小兒最為高發,約占ALL發病的80%,病情復雜,治療棘手,多需采用大劑量聯合、間歇化療[2]。甲氨蝶呤是ALL 髓外預防及強化治療的主要藥物,但化療期間容易發生不良反應,需要護理干預的積極配合[3]。臨床護理路徑是一種新型護理模式,以時間為橫軸,以循證醫學為基本能,制定每天的護理工作計劃,形成科學、規范、有效的護理方案,有助于提高護理質量,達到輔助治療的目的[4]。本研究進一步分析臨床護理路徑在甲氨蝶呤治療ALL護理中的應用及對不良反應發生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2019 年1 月—2020 年12 月在我院血液科治療的92 例ALL 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46 例,男24 例,女22 例,年齡2 ~18 歲,平均年齡(7.6±2.4)歲;對照組46 例,男25 例,女21 例,年齡1 ~18 歲,平均年齡(7.5±2.8)歲;所有患者均經骨髓細胞學、細胞化學等檢查確診為ALL,血常規中WBC ≥1.5×109/L,N ≥0.5×109/L,PLT ≥50×109/L,肝功能ALT/AST≤10 倍正常,膽紅素≤3 倍正常,行甲氨蝶呤治療;排除心肝腎功能不全、存在智力缺陷或腦損傷、治療依從性差、治療中途死亡等。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使用常規護理。常規健康教育、遵醫囑用藥、發生不良反應時對癥處理。觀察組使用臨床護理路徑。(1)成立臨床護理路徑小組。由科室主任及護士長任組長,主治醫生及責任護士為組員,共同成立臨床護理路徑小組,對小組成員明確分工和責任,進行相關知識培訓。(2)查找詢證證據。根據臨床實踐提出循證問題,以ALL、甲氨蝶呤、護理等作為關鍵詞,搜索相關文獻或咨詢專家,整理所有證據后召開小組會議,評估并整合各證據,結合臨床護理的實際情況,制定臨床護理路徑表,要求護理人員嚴格按路徑表完成各項護理,若實施過程中發生新的問題,及時反饋并處理[5]。(3)臨床護理路徑具體內容。①第1 天。責任護士第一時間接待患者,佩戴腕帶,測定各項生命體征,評估精神、飲食、睡眠、心理等,建立病歷檔案;評估皮膚黏膜情況,觀察口腔黏膜、肛周黏膜、皮膚黏膜等是否完整,有無出血,指導患者用0.9%氯化鈉溶液或5%碳酸氫鈉溶液鼓腮漱口,對于不會漱口的患兒由護理人員進行每2 h 口腔護理1 次,用重組人粒細胞-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子(rhGMCSF)漱口液,每日用0.05%碘伏液沖洗外陰、肛周1 次;每日病房濕式清掃2 次,用氯消毒液擦拭物體表面、地面,保持室內溫濕度在8 ~22 ℃、55%~60%;留置中心靜脈導管,嚴格按A-C-L 導管維護要求進行維護;采集血液標本,發放大小便標本容器[6]。②第2 ~4 d。檢查靜脈導管通暢情況,觀察有無局部紅腫、硬結、外滲等不良反應發生,及時處理;遵醫囑執行標準化療方案,化療前服用昂丹司瓊或格拉司瓊,用漱口水清潔口腔,或給予穴位按摩、分散注意力等方法,減輕惡心嘔吐情況;講解甲氨蝶呤可能引發的不良反應及預防方法,解除患者及家屬的疑慮,減少化療期間不必要的運動,保持充足睡眠;協助醫生完成腰椎穿刺及三聯鞘注,幫助患者轉移注意力、放松呼吸、必要時遵醫囑使用鎮靜藥物,完成后需去枕平臥8 h;多進食堿性食物,確保食物營養豐富,提高機體免疫力[7]。③第5 ~6 d。評估患者有無化療不良反應發生,口腔疼痛者使用鎮痛性漱口液,疼痛劇烈者給予鎮痛泵鎮痛,肛裂或局部發紅者局部涂擦紅霉素軟膏或百多邦,增加坐浴次數,骨髓抑制者遵醫囑進行升白、升血小板、預防性使用抗生素等治療;觀察腰椎穿刺處有無滲血滲液,每日換藥1 次;指導患者床邊活動,多食用富含維生素A 的食物;給予患者心理支持,耐心傾聽患者的訴求,多用治療成功的病例鼓勵患者[8]。④第7 ~8 d。拔除留置針或中心靜脈導管,給予患者及家屬出院指導,講解管道維護的方法,明確藥物服用劑量,發放健康知識宣傳冊,預留科室聯系方式,囑咐患者定時來院復診。
統計有無感染、出血、惡心嘔吐、靜脈炎、口腔黏膜炎、肝腎功能異常、骨髓抑制等不良反應發生;護理后評估WHOQOL 評分;統計護理滿意率。
采用SPSS 21.0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 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后,觀察組感染、出血、惡心嘔吐、靜脈炎、口腔黏膜炎、肝腎功能異常、骨髓抑制等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例)
護理后,觀察組心理健康、生理健康、周圍環境、社會關系等WHOQOL 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護理后WHOQOL 評分比較(± s,分)

表2 兩組護理后WHOQOL 評分比較(± s,分)
組別 例數心理健康生理健康周圍環境社會關系觀察組 46 76.83±7.74 74.23±7.19 80.68±7.41 79.45±7.62對照組 46 68.57±6.92 61.72±6.84 73.80±7.13 70.48±7.25 t 4.8025.2074.6914.886 P<0.05<0.05<0.05<0.05
護理后,觀察組護理滿意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護理滿意率比較(例)
ALL 是血液系統惡性疾病,大劑量甲氨蝶呤化療是主要的治療方法。但化療后的不良反應發生率高,嚴重影響化療質量,也影響患者的耐受性,需要護理干預的密切支持。傳統護理方法形式單一,護理效果一般,已無法適應臨床及患者的需求。護理臨床路徑以循證醫學為基礎,通過分析問題、明確護理工作及職責、制定規范化護理流程,從而提升護理工作的科學性和有效性,提高整體護理質量。護理臨床路徑的實施,樹立了以人為本的護理理念,能有效提升護理人員的主動服務意識及安全意識,提高護理的預見性,讓患者及家屬參與到診療護理過程中來,積極滿足患者的需求,加強護患間溝通,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權及選擇權,達到減少化療不良反應,提高療效及生活質量的目的。
綜上所述,臨床護理路徑在甲氨蝶呤治療ALL 護理中的應用效果良好,明顯降低了不良反應發生率,提高了生活質量和護理滿意率,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