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玉姣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ICU 廣東 廣州 511400)
重度顱腦損傷是ICU 病房中較為常見的患者,此類患者病情較為兇險,且在治療及護理過程中易發生應激性潰瘍及感染等并發癥。對于重度顱腦損傷患者,應激性潰瘍的發生對患者危害較大。應激性潰瘍引發的胃部出血或穿孔可危及患者生命。因此臨床中對ICU 重型顱腦損傷患者相關并發癥的預防也極為重視。有學者指出,加強護理手段是預防及時干預此類患者發生應激性潰瘍的重要手段之一[1]。但在臨床實踐中,常規護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部分患者發生應激性潰瘍及其他并發癥的風險仍較高。針對此臨床現狀,探究一種可有效預防或控制應激性潰瘍的護理手段尤為重要。在本研究中,比較了臨床護理路徑模式與常規護理的效果差異,旨在分析臨床護理路徑模式在ICU 重型顱腦損傷患者護理中的臨床應用價值,以為臨床實踐提供理論依據。
選取2019 年1 月—2020 年12 月于我院就診并在ICU病房接受治療的重型顱腦損傷患者68 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組34 例。觀察組蛛網膜下腔出血(11 例)、顱底骨折(9 例)、硬膜下出血(8 例)、顱內血腫(6 例);對照組蛛網膜下腔出血(10 例)、顱底骨折(10 例)、硬膜下出血(7 例)、顱內血腫(7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納入標準:①患者經CT 及磁共振檢查確診為重度顱腦損傷;②患者或患者家屬知情并自愿參與本研究。排除標準:①患者有重度系統性疾病,如肝、腎功能障礙等;②患者在入院搶救過程中死亡。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對照組患者入院后接受常規護理,具體內容包括:日常飲食護理、基本生命體征檢測、急救護理及抗感染護理。觀察組患者給予臨床護理路徑模式的護理干預,由主任醫師、護士長查閱顱腦損傷護理資料并制定臨床護理路徑方案,對其他護理人員進行培訓指導,詳細臨床護理路徑方案如下文所述:(1)急救準備。院內急救人員準備好急救所需的用品,為重度顱腦損傷患者開通緊急綠色通道,保證搶救過程暢通無阻。護士實時監控患者基本生命體征,如異常應立即通知主治醫師。(2)情緒護理。通過顱腦損傷知識培訓讓護理人員明確顱腦損傷患者護理注意事項及顱腦損傷常見并發癥。并向患者家屬講解患者病情,緩解患者家屬焦慮的情緒。(3)并發癥預防。護士需對患者進行應激性潰瘍等并發癥的預防護理,通過糾正供血和供養不足、保持水液及酸堿平衡、營養支持等方式預防應激性潰瘍等并發癥的發生。(4)并發癥管理。實施顱腦損傷患者在ICU 治療期間應激性潰瘍等并發癥管理干預。護士密切關注患者是否有感染、出血等情況的發生。出血是提示應激性潰瘍的首要臨床指征。如患者出現出血癥狀,護士應立即向主治醫師匯報,并依據醫師建議給予控制感染、糾正全身癥狀、飲食管理等干預手段。(5)健康教育。在患者出院時為患者及家屬普及健康知識,加強自我護理意識及能力。(6)臨床護理路徑表填寫。在護理過程中護士需填寫臨床護理路徑表,詳細記錄護理細節,做到有據可循。
本研究共包含6 個評估指標,分別為:總體康復時間、應激性潰瘍發生率、應激性潰瘍治愈時間、應激性潰瘍并發癥發生率、生存質量評分及臨床滿意度。總體康復時間、應激性潰瘍發生率、應激性潰瘍治愈時間、應激性潰瘍并發癥發生率均由護士進行收集并記錄,其中應激性潰瘍并發癥包括:出血和穿孔。生存質量采用SF-36 量表進行評估,滿分為100 分,分數越高,生活質量越優。臨床滿意度包括:臨床服務質量采用院內自制調查量表進行收集,包括臨床服務質量滿意及臨床服務態度滿意兩個方面,總分為100 分,分數越高,滿意度越高。
采用SPSS 22.0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 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總體康復時間和應激性潰瘍治愈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康復時間比較(± s)

表2 兩組康復時間比較(± s)
組別例數總體康復時間/d潰瘍治愈時間/h觀察組3411.01±2.1116.32±3.34對照組3416.31±3.0325.81±4.25 t 3.5783.189 P 0.0110.032
護理后,觀察組患者應激性潰瘍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應激性潰瘍發生率比較
護理后,觀察組患者出血及穿孔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應激性潰瘍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生存質量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生存質量比較(± s,分)

表5 兩組生存質量比較(± s,分)
組別軀體評分情感評分社會評分意識評分觀察組 66.42±3.11 71.31±3.61 71.31±5.81 68.51±3.31對照組 49.81±4.32 54.89±4.12 64.91±4.41 51.41±4.92 t3.2192.9874.1352.887 P0.0320.0210.0110.034
護理后,觀察組患者臨床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6。
表6 兩組臨床滿意度比較(± s,分)

表6 兩組臨床滿意度比較(± s,分)
組別例數滿意度觀察組3495.42±3.43對照組3478.45±4.12 t 4.569 P 0.013
應激性潰瘍是重度顱腦損傷患者術后常見的并發癥,對患者危害較大[2]。其基本病因包括:休克、手術、血栓形成、強烈外部刺激等[3]。出血是應激性潰瘍最具代表性的臨床指征。應激性潰瘍一般多發于患者術后的2 周內,可直接導致患者病情加重,如得不到有效、及時的治療可危及患者生命[4]。
鑒于上述臨床現狀,本研究通過分析臨床護理路徑模式下患者應激性潰瘍發生情況、生存治療等指標的改善,旨在分析臨床護理路徑的應用價值。臨床護理路徑是規范護理實施的進程的手段,對護理手段的合理性、及時性及有效性均有重大意義。既往研究結果顯示,臨床護理路徑可顯著縮短患者康復時間,降低應激性潰瘍發生風險[5]。本文結果也得出了相似的結論。本文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患者總體康復時間及應激性潰瘍治愈時間更短(P<0.05),并發癥發生率更低(P<0.05),生存質量評分更高(P<0.05),臨床滿意度更高(P<0.05)。該結果提示:臨床護理路徑模式對改善患者臨床結局及預后有積極作用。
綜述所述,臨床護理路徑干預可顯著縮短總體康復時間及應激性潰瘍治愈時間,降低應激性潰瘍及其并發癥發生率。此外還可顯著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并提高臨床滿意度。臨床護理路徑干預具備良好的臨床應用價值,值得在ICU 重型顱腦損傷患者中應用。但本次樣本量有限,因此關于臨床護理路徑干預的其他優勢仍有待于進一步更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