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會群,郭 倩,佘瑞濤,吳蘇雅,張柳娟
(深圳市中醫院<廣州中醫藥大學第四臨床醫學院>推拿科 廣東 深圳 518033)
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一種病因未明的慢性病、以炎性滑膜炎為主的系統性疾病。其特征是手、足小關節的多關節、對稱性、侵襲性關節炎癥,經常伴有關節外器官受累及血清類風濕因子陽性,可以導致關節畸形及功能喪失。在我國,RA 患病率為0.35%~0.40%,且近年來呈上升趨勢,據醫學統計,未經治療的RA 患者2 年致殘率為50%,3 年致殘率為70%。目前該病發病機制仍未明確,病情復雜,容易反復發作,臨床很難治愈[1]。蜂針療法是將民間蜂毒治療與傳統針灸學相結合的新型治療方法,具有針刺、艾灸、藥物的多重效果,起到活血通絡、消腫止痛、散寒等作用,對類風濕性關節炎療效確切[2-3]。但是,部分患者會出現過敏反應,被迫終止治療,從而影響療效。因此,本品管圈活動以降低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蜂針治療后皮膚過敏反應發生率為切入點,采取一系列措施,取得良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按品管圈活動開展時間前、后分組,選取2018年9月—2019 年10 月我科收治115 例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在品管圈活動開展前納入對照組。男12 例,女103 例;年齡28 ~72 歲,中位年齡47 歲;病程2 ~15 年,平均(6.72±5.16)年。2019 年11 月—2020 年12 月我科收治132 例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在品管圈活動開展后納入觀察組。男15 例,女117 例;年齡31 ~74 歲,中位年齡49 歲;病程1 ~13 年,平均(6.35±4.46)年。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同意(倫理審批號:2019-170)。
1.2.1 組圈 本活動邀請護理人員自愿參加,共有8 名圈員,年齡22 ~41 歲,本科6 名,專科2 名,其中副主任護師1 名,主管護師2 名,護師4 名,護士1 名。其中圈長1 名,負責品管圈活動的策劃、組織和質量把控;輔導員為科室護士長,負責指導與監督;6 名圈員負責分管項目的具體實施,包括整理、分析資料。
1.2.2 主題選定 基于臨床問題,圈員運用頭腦風暴及查閱文獻的方法進行主題選定,通過權重評分法,依據上級重視程度、重要性、可行性及圈能力四個維度進行評價打分,選定主題為“降低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蜂針治療后過敏反應發生率”。
1.2.3 計劃擬定與現狀把握 依據圈能力及臨床現有情況,制定為期12 個月的活動計劃。參考相關文獻、結合臨床專家意見,對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蜂針治療后過敏反應進行查檢。查檢項目包括“皮膚反應、血管性水腫、消化道癥狀、呼吸道黏膜病變、刺激性咳嗽、過敏性休克”6 個項目進行了3 周的現狀調查,確定現況值為44.35%,通過繪制改善前柏拉圖,依據二八原則,確定改善重點為“皮膚過敏”一個方面,改善重點值為78.43%。
1.2.4 目標設定 經過品管圈辦公室對我圈進行能力評定,確定本圈圈組能力為70.91%。依據圈能力(70.91%)、現況值(44.35%)、及改善重點(78.43%),進行目標設定,目標值=現況值-(現況值×改善重點×圈能力)=現況值-改善值,確定目標值為19.68%。
1.2.5 原因分析 圈員運用頭腦風暴法,查閱相關文獻,針對皮膚過敏的改善重點,通過人、環、物、法四個方面進行原因分析,繪制了相應的魚骨圖。根據原因分析的結果,制定了真因核查表。選定真因為:(1)評估觀察不完善;(2)宣傳教育不完善;(3)養蜂、取蜂、治療環境條件不完善。
1.2.6 對策擬定 根據選定真因,通過查閱文獻,結合臨床實際情況及臨床專家的建議,進行對策擬定。11 名圈成員采用評價打分的方法,在可行性、效益性、圈能力三個方面,對擬定的對策分別進行“5、3、1”打分,每個對策150 分,依據80/20 法則,得分為120 分以上的對策為選定對策,共選定16 個不同對策。依據以上對策選定的共性及可操作性,對其進行整合排序,最后整合歸納成三個方面七個對策。(1)治療前干預、治療中觀察、治療后追蹤;(2)制定蜂針治療標準化、印發宣傳資料及注意事項告知書;(3)更換蜂盒及養蜂場所、更換捉蜂工具。
1.2.7 對策實施 (1)治療前干預、治療中觀察、治療后追蹤。首先,制訂“蜂針治療前患者評估表”,對準備行蜂針治療的患者進行統一評估,充分了解患者的病史、家族史和過敏史,對評估值超過70 分以上的患者進行治療前的干預措施。如口服維生素C 泡騰液300 mL,降低機體應激反應;試針1 ~2 處穴位,首次不予行多處針刺,以防發生較強的過敏反應;蜂針治療當天囑患者勿食海鮮、牛奶、雞蛋等易致敏食品;蜂針治療當天勿穿著化纖類衣服等。其次,制定“蜂針治療觀察記錄表”,對所有行蜂針治療的患者進行治療中5 ~20 min 的觀察記錄,治理后30 min 的觀察記錄及治療后1 ~3 d 的觀察記錄。第三,建立了蜂針治療室,按治療室消毒隔離制度標準化管理,定時空氣消毒,物品表面抹試,減少人員流動。第四、建立了蜂針治療后的觀察區,保證人力,將治療后的患者引導到此區,30 min 后無異常不適方可離開,尤其治療前患者評估分值超過70 分的患者,前3 次治療的觀察時間延長到60 min。
(2)制定蜂針治療標準化、印發宣傳資料及注意事項告知書。印發蜂針治療宣傳資料,有利于行蜂針治療的患者,對蜂針后發生過敏反應的癥狀和機理有一定的了解,提前預知過敏反應的初起癥狀,更好的配合治療前干預和治療中、治療后的觀察。組建蜂針俱樂部,讓蜂針治療后的患者跟醫生護士有直接交流的平臺,及時反饋治療效果和不良反應。加強對護士培訓,制定蜂針宣傳教育標準化,使所有護士以統一標準對施行蜂針治療的患者進行宣教。
(3)更換蜂盒及養蜂場所、更換捉蜂工具。更換蜂針盒,增加透氣孔、改善為塑料磨砂材料的盒質,有力保存蜜蜂的活力,以降低過敏反應發生。醫院內建造了養蜂場,取蜂均在早上進行,也有利于保證蜜蜂的活力。
觀察各組皮膚過敏反應例數,計算皮膚過敏反應發生率。計算目標達成率=(改善后-改善前)/(目標值-改善前)×100%,進步率=(改善前-改善后)/改善前×100%。
采用SPSS 22.0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 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照組皮膚過敏反應51 例,發生率為44.35%,觀察組皮膚過敏反應23 例,發生率為17.42%,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皮膚過敏反應發生率比較
本次品管圈活動觀察組目標達成率為109.16%,超過了100%,完成了既定目標。進步率為60.72%,取得了良好效果。
品管圈是近年來興起的一種有效的管理方法和質量改善機制,我國醫院品管圈活動發展迅速,涉及面廣,主題內容側重護理質量與管理[4]。本圈名為“蜜蜂圈”,寓意:勤勞的蜜蜂象征忙碌的醫務工作者,甘于奉獻只為換來患者的健康。蜜蜂內部機構精煉,分工明確,協作高效有序。這也象征著我們蜜蜂圈是一個和衷共濟、融洽無間的團隊。
運用品管圈的思維模式,我們選定導致蜂針治療后患者皮膚過敏發生率高的真因,針對真因制定了7 個對策[5],通過對策的貫徹實施,將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蜂針治療后皮膚過敏反應發生率由44.35%降低至17.42%,目標達成率109.16%,進步率60.72%。完成了本品管圈的目標,同時解決了臨床護理工作的一項具體問題。
本次品管圈活動中,我們制定了蜂針治療前患者評估表和蜂針治療觀察標準化量表,建立了蜂針治療室和觀察區,印發了蜂針治療的宣傳資料。通過這些措施實現了蜂針治療護理工作的流程化、制度化、標準化,提升了護理工作的質量。本次品管圈活動還為我科護士創造了一個愉悅的工作環境。在圈會中圈員們打開思路,各抒己見,提出實際工作中的問題和解決方法,激發了護理人員的學習和工作熱情,提高了護士參與護理質量管理的意識,提高了責任心,發揮團隊精神,鍛煉了護理隊伍。同時圈員們還提高了護理科研思維能力[6]。
綜上所述,通過本品管圈活動不僅降低了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蜂針治療后皮膚過敏反應的發生率,解決了臨床護理問題,還鍛煉了護理團隊。可見品管圈活動是提升臨床護理工作質量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