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學貴,陳翠玲
(佛山市南海區第五人民醫院康復科 廣東 佛山 528231)
慢性疲勞綜合征有較高的臨床發病率,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壓力和工作壓力的加大,該病的發生率不斷升高。慢性疲勞綜合征患者伴有長期疲勞、乏力等癥狀,癥狀持續時間在半年以上,患者常伴有健忘、注意力不集中、失眠、疼痛、全身低熱等癥狀,已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主要疾病[1]。關于慢性疲勞綜合征的具體發病機制,目前尚未明確,認為是由多種因素共同導致的,且可發生于各個年齡段,女性的發病率在一定程度上高于男性[2]。關于慢性疲勞綜合征的治療,主要以緩解臨床癥狀為重點,但尚未形成確切的、統一的治療方法。中醫上并無慢性疲勞綜合征的說法,根據發病表現將該病歸為“郁證”“虛勞”等范疇,中醫上主要采用針灸的方法進行治療,針灸是傳統的中醫治療方法,有扶正固本、運行氣血的作用[3]。本次研究共選取我科在2019年1月—2020 年12 月收治的114 例慢性疲勞綜合征患者作為主要對象,旨在深入分析和研究針灸在慢性疲勞綜合征治療上的臨床效果,詳述如下。
選取2019 年1 月—2020 年12 月在我科就診的慢性疲勞綜合征患者114 例,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7 例。觀察組:男20 例,女37 例;年齡25 ~58 歲,平均年齡(40.14±2.16)歲。對照組:男22 例,女35 例;年齡26 ~57 歲,平均年齡(40.11±2.12)歲。將觀察組與對照組各項基線資料進行比較,經統計分析后并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均明確診斷為慢性疲勞綜合征;②基礎資料完整,治療依從性良好;③自愿參與研究。排除標準:①隨訪丟失;②合并意識障礙或溝通障礙;③合并重要臟器功能障礙。
兩組患者均給予營養支持、增強免疫和催眠鎮痛的藥物治療。
觀察組采用針灸治療:取穴:雙側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腎俞、三陰交、足三里。患者俯臥位,對相應穴位皮膚進行常規消毒處理,使用電子艾灸治療儀治療20 min。之后行針刺治療,得氣后,留針20 min。
對照組采用電針治療:取穴同于觀察組,得氣后連接電針儀,行連續疏波,頻率為2 Hz,電流設置為患者耐受為準,留針時間為40 min。
(1)判定標準:顯效:治療后病癥消失≥70%;有效:治療后病癥消失33%~69%;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4]。(2)評價標準:評估治療前后兩組的中醫癥候積分,評分范圍是0 ~3 分,得分越低說明癥狀越輕。評估治療前后兩組的疲勞癥狀,用疲勞量表-14(FS-14)評價,的越高說明疲勞程度越嚴重[5]。
采用SPSS 25.0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 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的總有效率為92.98%,高于對照組的78.9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種臨床療效比較[n(%)]
治療前,兩組的中醫癥候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和治療前相比兩組的中醫癥候積分均降低,且觀察組的中醫癥候積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中醫癥候積分的組間和組內比較(± s,分)

表2 兩組中醫癥候積分的組間和組內比較(± s,分)
組別 例數治療前治療后tP觀察組 572.86±0.15 0.63±0.1190.5120.000對照組 572.84±0.16 1.58±0.2730.3100.000 t 0.68824.600 P 0.4930.000
治療前評估比較兩組的FS-14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和治療前對比,兩組的FS-14 評分均降低,觀察組的FS-14 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患者的FS-14 評分比較(± s,分)

表3 兩組治療前后患者的FS-14 評分比較(± s,分)
組別 例數治療前治療后tP觀察組 578.95±1.23 3.26±0.2834.0540.000對照組 578.94±1.24 5.99±0.4716.7950.000 t 0.04337.674 P 0.9650.000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壓力的增大和生活方式的改變,“亞健康”已經成為一種常態。慢性疲勞綜合征是“亞健康”狀態的主要表現之一,患者伴有乏力、低熱、疼痛和消化系統癥狀,病癥持續時間較長,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6]。關于慢性疲勞綜合征的具體發病原因和發病機制,西醫臨床上目前尚未明確,故西醫上也尚未形成系統且有效的治療方法,多采用對癥療法予以治療,但對癥療法的治愈率相對較低,且治療后病情容易反復發作。中醫上雖然沒有慢性疲勞綜合征的病名,但認為該病與“百合病”“虛損”“虛勞”等癥相似,認為該病的發生與飲食不節、過勞、七情、先天失養等因素有關。因此,對于該病的治療,應調理脾、肺和腎臟,調節陰陽氣血[7]。
本次研究旨在分析針灸用于慢性疲勞綜合征的治療效果,在研究過程中將針灸與電針進行對比,通過對比研究發現針灸的總體治療效果更顯著,治療總有效率相對較高,患者治療后的中醫癥狀積分明顯降低,且治療后患者的FS-14 評分顯著降低,這說明采用針灸的治療方法可以有效改善疲勞癥狀、減輕疲勞程度,對于提高治療總有效率有積極意義。針灸是在中醫理論下指導下降針具按照一定深度刺入相應穴位,并運用提插、捻轉等針刺方法刺激特定穴位以達到治療疾病的最終目的[8]。針灸在中醫學療法中有獨特的療效,且治療過程中患者無明顯的不良反應,治療操作簡單、便捷,近年來,針灸療法逐漸得到了人們的關注和認可。肺俞穴在是第三胸椎和肩胛骨之間,與肺臟的距離近,和肺部有直接的內外相應關系,針灸雙側肺俞穴,可調節肺臟經氣,宣肺理氣;心俞穴系心在背之俞穴,內應心臟,是心氣轉束和輸注的主要穴位,針灸心俞穴,可和血理氣、安神寧心,調和營衛;肝俞穴屬于足太陽膀胱經,具有疏肝利膽,理氣明目,補血消瘀的作用;脾俞穴屬于足太陽膀胱經,針灸脾俞穴可增強脾臟的運化功能,減少血液中血糖的數值,促進消化吸收;腎俞穴是足太陽膀胱經的常用腧穴之一,有補腎助陽的作用,針灸腎俞穴可溫補腎陽,緩解腰痛,增加腎交感神經系統和迷走神經傳入纖維放電;足三里位于小腿外側,是“足陽明胃經”的主要穴位之一,通過針灸足三里,有補中益氣、調理脾胃的作用,能夠調節機體免疫力,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9-10];三陰交是脾腎肝三條經脈匯聚之處,針灸三陰交穴有養陰生津、健脾益腎的功效,通過針灸可以改善乏力癥狀。通過針灸上述穴位,可補血益氣、扶正祛邪,調節臟腑的陰陽氣血功能,從而達到改善臨床癥狀、治療疾病的目的。
綜上所述,采用針灸治療慢性疲勞綜合征的總體效果頗為顯著,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疲勞癥狀,緩解患者的疲勞程度,從整體上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故具備臨床應用的價值,值得在臨床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