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濤,鐘遠輝,魏運芳
(深圳市寶安區中心醫院石街社康中心 廣東 深圳 518102)
由于高血壓病最常見的并發癥是心、腦、腎發生器質性的損害,其病死率以及致殘率居高不下[1];正常高值血壓如果不加以控制,10 年內有45%~64%的概率發展成為高血壓病[2];正常高值血壓無論是否進展為高血壓,其心血管風險均顯著升高,可見這一血壓水平其實已經是心腦血管事件的危險因素[3]。所以正常高值血壓的控制成為了重中之重,必須采取有效的控制方式。正常高值血壓除已有臨床心血管病或心血管風險高的患者啟動降壓藥物治療外,以生活方式干預為主,不主張過早啟動降壓藥物治療[4]。但單純的生活方式干預對很大一部分正常高值血壓患者控制血壓效果欠佳,往往需要同時給予有效、簡便、綠色的輔助療法。在正常高值血壓的早期干預方面,中醫中藥有著明顯的優勢[5],本文選取100 例正常高值血壓患者,探討中藥包敷臍療法對于正常高值血壓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8 年5 月—2020 年4 月,深圳市寶安區中心醫院所轄社康中心健康管理在冊的100 例正常高值血壓患者;隨機數字法分為實驗組及對照組,每組50 例;實驗組女性25 例,男性25 例,平均年齡(47.6±6.24)歲,年齡30 ~64 歲;對照組女性26 例,男性24 例,平均年齡(46.5±6.45)歲,年齡24 ~62 歲;兩組一般資料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①沒有確診為原發性高血壓病;②未曾服用過降壓類藥物;③按標準測量方法,非同日測量三次血壓,均達到正常高值血壓范圍[6]。排除標準:①當患者存在慢性肝病、糖尿病、慢性腎臟病、慢阻肺以及動脈粥樣硬化等慢性疾病沒有得到控制時;②當患者近1 年內有心肌梗死、惡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腦血管意外等嚴重的心腦血管疾病史時;③存在其他可能引起繼發性血壓升高的疾病或服藥史[7]。
入選的100 例正常高值血壓患者均根據自身危險因素及不良生活方式評估情況,制定科學合理的生活方式干預,被強化生活方式干預6 個月以上。(1)對照組:仍保持強化生活方式干預,包括膳食結構調整、戒煙限酒、合理正確的運動方式、控制體重和腰圍等[8];(2)實驗組:除保持強化生活方式干預外,加用中藥包敷臍療法治療。中醫對正常高值血壓的辨證分型,臨床上較為統一的觀點是將其分為肝陽上亢型、陰虛陽亢型、肝腎陰虛型及陰陽兩虛型4 個證型[9];按中醫辨證理論,將實驗組研究對象按中醫辨證理論分型。中藥包的基礎方劑組成:肝陽上亢型:三草湯加減,陰虛陽亢型:玄參鉤藤湯加減,肝腎陰虛型:蓮椹湯加減,陰陽兩虛型:附子龜板湯加減。中藥包方劑根據研究對象的體質類型加減[10]。中藥包敷臍療法以中醫辨證施治理論為指導,根據癥型選用相應方劑制備中藥包;中藥包制備步驟及用法:將方劑中各味中藥打碎后放入布包內,清水沒過布包浸泡5 min,放置微波爐高火5 min,然后毛巾包裹放在肚臍上,每一次30 min,每天治療一次,4 周為一個療程。
(1)干預4 周后觀察兩組的血壓下降程度;(2)干預4 周后觀察兩組正常高值血壓的治療有效率;(3)血壓測量方法:兩組都是按照標準量血壓,每天共測3 次,每次間隔2 min,算出平均值,連續監測3 d。診斷標準:按照第九版《內科學》正常高值血壓的診斷,SBP 120 ~139 mmHg 和/或DBP 80 ~89 mmHg(1 mmHg ≈0.133 kPa)即可診斷為正常高值血壓[11]。(4)評判療效 按照第九版《內科學》當中正常血壓的標準:SBP <120 mmHg 并且DBP <80 mmHg,由此制定療效標準;無效:正常高值血壓患者經干預4 周之后轉變為高血壓病,或者血壓仍為正常高值血壓水平;有效:正常高值血壓患者經干預4 周之后血壓恢復到正常血壓值的水平[11]。
采用SPSS 19.0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 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血壓數據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實驗組收縮壓、舒張壓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動脈血壓比較(± s, mmHg)

表1 兩組干預前后動脈血壓比較(± s, mmHg)
組別 例數干預前收縮壓干預前舒張壓實驗組 50131.21±7.6278.17±8.80對照組 50130.36±8.5578.52±8.43 t 0.5250.203 P>0.05>0.05組別 例數干預后收縮壓干預后舒張壓實驗組 50115.14±3.8671.96±4.82對照組 50126.12±4.2176.11±5.74 t 13.5893.915 P<0.05<0.05
兩組經過4 周干預之后,實驗組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4周后血壓改善比較[n(%)]
正常高值血壓雖只是處于亞健康狀態,未達到診斷高血壓病標準,但并不能忽視這一血壓水平,它既可以發展成為高血壓病,也可以恢復正常,因此我們把此階段作為高血壓病防治的重要環節,要高度重視及給予有效的治療方式;目前正常高值血壓的控制主要以消除危險因素和改變生活方式為主,未達到啟動藥物降壓的標準,但往往單純的生活方式改變效果不佳,因此需要提供一些綠色、簡易、有效,可在家庭和社區推廣的療法。
中藥包敷臍療法在很多急慢性病的應用療效顯著。中藥包敷臍療法在正常高值血壓的應用屬中醫內病外治范疇,遵循中醫“治未病、標本兼治”原則,發揮中醫整體調節、辨證論治的特點[12];臍部穴名神闕,中醫認為,臍能內聯十二經脈、五臟六腑、四肢百骸,敷藥于神闕穴,能使藥物通過輸入體循環的門戶,使藥力由脈絡迅速滲透到各組織器官,以調節人體的氣血陰陽,扶正祛邪,達到治療的目的[13];近代研究表明[14],臍部無皮下脂肪組織,表皮角質層較薄,臍下雙側有腹壁下動脈、下靜脈和豐富的毛細血管網,故藥物易于穿透、彌散而被吸收,與近代興起的經皮給藥系統有異曲同工之妙;由此可見,中藥包敷臍療法的療效有充分的理論和實踐支持。同時本文關于中藥包敷臍療法對正常高值血壓的療效研究說明了中藥包敷臍療法對于正常高值血壓有治療作用,值得在臨床上應用。
綜上所述,中藥包敷臍療法在中醫辨證施治理論指導下應用于正常高值血壓人群,可以有效逆轉和阻止正常高值血壓向高血壓病發展,是一種簡便、有效的中醫適宜技術在高血壓病前期的臨床應用,有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