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春光,王曉娟,周艷萍,王開飛,柴風賢,劉振耀,孫英英
(上海市徐匯區長橋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上海 200231)
發生糖耐量降低的患者是2 型糖尿病的高危人群。中醫中沒有“糖耐量減低”這一表達方式,將該病歸為“脾癉”和“消癉”范疇,二者都可能會導致糖耐量減低出現,但是其中以“脾癉”為主[1]。脾癉在中醫當中為消渴的前一階段,隨著疾病的發展最終會轉變為消渴,同時,還容易導致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2]。中醫采用治未病方式對脾虛痰濕型糖耐量減低患者進項早期防治,控制疾病向糖尿病進一步發展,從生活習慣、飲食等方面進行積極調整,建立健康生活方式,調整糖耐量減低的情況,對患者進行積極的干預[3]。基于此,本文針對我社區服務中心收治的脾虛痰濕型糖耐量減低患者采用中醫治未病方式進行積極干預,并分析其臨床效果,現做如下報道。
選取我社區服務中心2020 年1 月—2021 年6 月收治的100 例脾虛痰濕型糖耐量減低患者,根據不同防治方式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每組50 例。其中對照組男26 例,女24 例,平均年齡(55.39±8.26)歲,平均病程(2.93±0.46)年;實驗組男25 例,女25 例,平均(55.10±8.34)歲,平均病程(2.82±0.39)年。一般資料對比(P>0.05)。
1.2.1 納入標準:①患者及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②符合脾虛痰濕型糖耐量減低臨床診斷標準。
1.2.2 排除標準:①精神疾病患者;②意識及溝通障礙患者;③凝血功能障礙患者;④合并其他臟器重大疾病患者;⑤相關藥物及治療使用禁忌患者;⑥傳染性疾病患者。
1.3.1 對照組采用西醫常規防治模式,對患者進行用藥指導,飲食、生活以及運動指導等,患者遵醫囑進行自我管理。
1.3.2 實驗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中醫治未病干預,具體為:(1)飲食干預,根據患者的體重以及日常平均活動量幫助其計算每天所消耗的熱量。了解患者日常的飲食習慣以及喜好,并結合患者的生活條件等為其指定個性化飲食方案,合理安排飲食中的質和量。其中質是糖、脂、蛋白、維生素、無機鹽類和粗纖維等營養元素,量則為這些營養元素在一日三餐總量中的分配以及具體食物所需要的量。針對一些肥胖或者BMI 在24 kg/m2左右的患者,其體重需要減輕至少5%~10%,這就要求其每天飲食所攝入的總熱量需要減少400 ~500 keal,飲食當中飽和脂肪酸攝入量要低于總脂肪酸攝入的30%。患者的飲食方案要講究多樣化,避免單一飲食導致患者出現厭煩心理。食物采用中醫辯證法進行選擇,如果患者食欲比較強,可以多為患者提供一些花生、芹菜、木耳等食物進行涼拌。(2)運動干預,根據患者的基礎運動量以及比較喜歡的運動方式來幫助患者進行運動方案的制定,運動方式以有氧運動為主,運動強度根據患者身體的實際狀況進行選擇,運動時間為每天30 min,于飯后30 min 以后開始,每周至少保持5 d 的運動量,運動量根據個人的適應水平逐漸增減,運動要循序漸進進行。同時,患者在家中可以適當的自己進行一些捶背、捶胸、叩擊丹田等活動,對心肺臟腑等功能起到一定的調節作用。(3)情志干預,健康的心理是保證疾病得到順利治療的關鍵,精神以及心理保持樂觀的狀態對血脈的流通有非常積極的作用,可以使患者陰陽和調、正氣充足。對于心緒不暢又不會進行自我疏導的患者可以指導其采用唱歌的方式來發泄心中的郁悶,慢慢將自己沉浸在歌聲中。通過高效的情志干預減少負面情緒對疾病治療帶來的不良影響。(4)藥物干預,采用中藥對患者進行治療,組方為黃芪50 g、白術30 g、山藥40 g、蒼術以及法半夏各15 g、陳皮5 g、葛根25 g、玄參20 g、丹皮以及鬼箭羽各10 g,上述藥物加水煎服,1 劑/d,分兩次于早晚服用。另外,每天使用50 g 黃芪泡水飲用,指導患者口服參苓白術丸以及香砂六君子丸。(5)穴位自我按摩,按摩雙側足三里、三陰交、陰陵泉。每周三次,每個穴位順時針方向按揉60 次。
對比兩組患者干前后的各項檢查指標,包括血糖水平(FBG、2hPG)、胰島素水平(FINS、2hINS)以及血脂水平(TC、TG)。
采用SPSS 24.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 s)表示,行t檢驗。當P<0.05 時說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患者之間各項指標水平無比較顯著的差異(P>0.05),預之后,實驗組均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各項檢查指標對比(± s)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各項檢查指標對比(± s)
組別實驗組(n = 50)對照組(n = 50)tP干預前 FBG/(mmol?L-1) 6.36±0.546.42±0.410.6257 0.5329 2hPG/(mmol?L-1) 9.93±1.1410.03±1.230.4216 0.6742 FINS/(mIU?L-1) 16.98±5.1316.95±5.100.0293 0.9767 2hINS/(mIU?L-1) 98.72±33.42 98.80±33.31 0.0120 0.9905 TC/(mmol?L-1) 5.63±0.875.52±1.010.5835 0.5609 TG/(mmol?L-1) 2.30±0.762.41±0.850.6822 0.4967干預后 FBG/(mmol?L-1) 5.11±0.305.97±0.2116.6062 0.0000 2hPG/(mmol?L-1) 7.54±1.428.67±1.054.5244 0.0000 FINS/(mIU?L-1) 9.69±4.1611.51±4.152.1901 0.0309 2hINS/(mIU?L-1) 67.61±21.52 78.66±23.04 2.4784 0.0149 TC/(mmol?L-1) 4.23±1.095.41±1.255.0310 0.0000 TG/(mmol?L-1) 1.61±0.702.13±0.623.9322 0.0002
“治未病”這種表達方法最初是在《黃帝內經》中所提及,臨床當中大多數的情況下將“未病”解釋為一些尚未出現明顯癥狀或者還未發展的一些疾病。治未病現階段所涉及的人群為處于健康、亞健康狀態的人群,疾病及康復人群[4-5]。是一種具有前瞻性的系統且動態的防治手段。在中醫當中,“治未病”思想是非常重要的內容之一,這種思想是中醫疾病防治當中比較獨有的一種,是現階段針對疾病防治中比較熱點的方向之一[6-7]。糖耐量減低是糖尿病之前的一種狀態,未及時發現并進行干預,最終都會發展為糖尿病,除此之外還容易使患者患有高血壓、高血脂、脂肪肝、通風、脂代謝紊亂甚至心臟疾病等。因此在診斷為糖耐量減低時,采用治未病干預能夠改善患者的血糖變化,通過飲食、運動、情志以及藥物等全方位的干預,積極改變患者不良的生活習慣,通過糾正患者的錯誤認知以及疏導患者的不良情緒來提高患者的治療的依從性,從而改變自身的錯誤認知,通過正確的飲食以及運動來降低自身的血糖水平,并且配合中藥進行合理的治療,內外兼施、標本兼治的方式能夠對患者的臨床癥狀進行高效的調整,提高患者整體的身心健康水平,延緩或者避免糖尿病的發生[8]。本研究中對比兩組患者的多項臨床指標,實驗組均優于對照組(P<0.05)。
綜上,對脾虛痰濕型糖耐量減低采用治未病干預,患者各項臨床指標以及癥狀得到顯著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