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鼎鼎 任宗嬌 李歡 荊蒙
(塔里木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新疆 阿拉爾 843300)
由于農業生產的特殊性,如何有效解決農業經營主體風險規避問題,深入推進鄉村振興建設,建立期貨、保險攜手服務農業現代化的新機制,是中國政府亟需解決的問題。對此,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發揮“保險+期貨”在分散或轉嫁涉農戶農業自然與市場風險與聯動產業發展中的作用。“保險+期貨”這一金融支農創新模式發端于國家推行市場定價、價補分離的農產品目標價格制度改革之初,農戶面臨多重農業風險加劇的問題?!氨kU+期貨”典型特征是農業經營主體向保險公司購買保險產品,以合約目標價格為依據設定理賠觸發值,通過期貨公司進行場外期權交易對沖市場風險,為保險公司提供“再保險”服務,最終形成風險多方共擔的利益聯結機制。
“保險+期貨”創新模式研究主要集中在該模式的運行機制闡釋及個案性、區域性市場功能評價上。部分學者分析了該模式在轉嫁涉農主體風險、穩定和提高農戶利潤等方面的作用。鐘葉鍇[1]研究發現,??陴B殖類“價格保險+期貨”項目能有效規避飼料價格波動風險。王力[2]通過TAM-IDT模型的方法,發現棉農的家庭特征與創新稟賦會顯著影響“保險+期貨”試點項目的感知易用性與感知有用性與感知風險性,可以有效提高棉農種植積極性。安輝[3]研究發現,在“保險+期貨+訂單”模式中,農業經營主體、龍頭企業、保險公司與期貨公司的成本收益存在顯著差異,只有同時鎖定各參與主體利潤,才能保持該模式持續發展。方蕊[4]研究得出,“保險+期貨”契合了農戶價格風險管理的需求,有效穩定農戶種植收入。另有學者關注到該項目在實際運行中仍存在亟需解決的問題。張益豐[5]研究發現,持續推動政策性補貼政策有利于“保險+期貨”試點項目推進與不斷擴大,并且應從供應鏈角度從為供銷雙方提供保險產品,通過創新保險產品與建立信息流通平臺促進多元主體參與該項目。李銘[6]研究得出,“保險+期貨”在實際中存在保費與期權權利金來源單一、期貨期權品種較少、期貨市場期現聯合不夠等問題,需要加快農產品期貨期權品種上市,完善期貨市場有效性與價格發現功能,引入多元機構投資者進入期貨市場實現風險對沖。于興業[7]發現在“保險+期貨”試點中存在目標價格偏高、參保意識不足等問題,玉米期貨市場有效發揮著感知機制,為“價格保險+期貨”試點中的有效推廣提供了基礎。陳新華[8]提出在設計“保險+期貨”產品時應考慮基差風險帶來的影響。楊艷軍、胡子晴[9]研究發現,市場情緒對期貨價格有顯著影響,應將市場情緒納入加入棉花“保險+期貨”產品的設計。
綜上所述,現有學者發現農產品“保險+期貨”在轉嫁保險公司農業風險、鎖定農業經營主體利潤、激活期貨市場價格發現與套期保值功能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效。本文在鄉村振興背景下,從運行機制、模式創新、實施效果、亟待解決問題等方面對“保險+期貨”進行全面梳理,為繼續穩步擴大提升與提升風險管理效率等方面提供有益政策建議。
“保險+期貨”模式指保險公司依據期貨市場反饋的期貨價格為標的,設計險種來確定保險理賠額,并利用期貨市場轉嫁巨額賠付風險。中國農產品“保險+期貨”運作一般以3個步驟進行。農戶向保險公司購買期貨價格保險產品,轉移跌價風險,若行情好,價格上漲,可隨行就市獲得利潤;若價格下跌觸發理賠條件,可獲得賠付。保險公司以期貨合約標的設立相應價格險,當采價期內期貨日均結算價低于目標價格,則理賠金額=max(目標價格-結算價格,0)×保險數量。保險公司向期貨公司購買場外期權產品,通過繳納期權權利金,實現轉移敞口風險,則理賠金額=max(目標價格-結算價格,0)×保險數量。期貨風險管理公司通過期貨市場進行對沖行為。在整個流程中,農業企業與期貨公司可通過套期保值方式轉嫁自身風險,實現多重保障。

圖1 農產品“保險+期貨”運作機制圖
“訂單+保險+期貨”模式是在傳統“保險+期貨”模式的基礎上演化而來,相較于“保險+期貨”模式的參與主體為農業經營主體、保險公司與期貨公司,“訂單+保險+期貨”模式引入了農產品加工與銷售企業,通過訂單農業與基差貿易相結合的方式,構建“農戶+企業+保險公司+期貨公司”的風險分擔與利益聯結機制?!坝唵无r業+基差貿易”的融合模式為農戶與農產品企業提供了更多的風險規避方式,通過訂單農業在銷售端為農業經營主體穩定了銷售渠道,并與農業經營主體約定基準期貨合約、基差價格和點價時間范圍,最終確定企業的采購價格,即最終農產品銷售價格=期貨合約價格+基差。
“訂單+保險+期貨”模式的風險轉移路徑具體為農業經營主體通過購買保險公司保險產品轉嫁農產品跌價風險,保險公司通過購買期貨公司場外期權分散風險,期貨公司通過期貨市場分散自身風險;農業經營主體通過農產品企業,穩定了農產品銷售渠道,并且通過基差定價方式,為農戶與企業確立了合理的農產品價格,農產品企業通過套期保值方分散農業經營主體與自身的價格風險。
2017年,大連商品交易所對大豆和玉米2種農作物展開“訂單+保險+期貨”模式試點,試點包括價格保險與收入保險,試點結果取得良好成效,為農業經營主體提供有效銷售渠道與穩定的收入保障,更有助與農業企業鎖定貨源與成本。2019年鄭州商品交易所展開紅棗“訂單+保險+期貨”試點,通過果業協會與龍頭企業為紅棗種植戶提供托底收購,最終鎖定紅棗種植戶利潤與增加風險管理方式。
“保險+期貨”模式保障了農業經營主體的收入與轉嫁風險,但是農產品收儲企業與農戶的保費支出對快速回籠資金有更高的資金需求,進而影響各個參與主體的參與積極性。“信貸+保險+期貨”模式在“保險+期貨”模式基礎上,引入銀行對農產品企業的農產品收購、加工、儲存等環節提供資金支持。該模式降低了企業與農業經營主體的風險,為農戶成本投入、企業長遠發展提供資金支持,將傳統的輸血模式轉變為造血模式,促進“保險+期貨”試點的有效性與產業轉型升級。
2018—2019年,延安市延長縣將商業銀行引入“保險+期貨”模式中,為6家加工企業分別提供貸款資金與再貸款資金6400萬與2200萬元,并積極推廣保單質押與倉單質押業務,有效為加工企業提供充足資金進行冷庫建設與快速資金回籠,減少企業經營風險。該“銀行+保險+期貨”試點項目服務主體為1078戶果農,承保蘋果4.2萬t。2018與2019年的目標價格分別定價為10860元·t-1與7900元·t-1,并且無論果農能否得到賠付,依舊返回自行交付的保費521.96萬元,激發農戶市場風險管理的內生動力與投保信心。
“保險+期貨”項目的推出有效銜接了保險市場與期貨市場,對農業價格保險進行有益創新,為農業經營主體提供市場風險管理工具與促進風險管理意識。通過各地的試點,發現“保險+期貨”存在亟需解決的問題,本文主要從政府政策法規、農產品期貨市場、保險產品與農戶角度等方面展開論述。
在保費方面,“保險+期貨”產品保費主要由政府、商品交易所與農戶3方面承擔,在繳費主體中,政府與商品交易所承擔了大部分比例,農戶承擔少部分比例。部分試點地區財政補貼基礎薄弱,難以對“保險+期貨”補貼資金提供長期支持,項目試點的可持續性有待商榷。若財政補貼資金不能有效使用,保險費率較高,農戶的參保意愿會下降,降低了農業經營主體使用期貨這一風險管理工具的市場規避風險意愿,使農產品期貨市場不能有效發揮價格發現功能的作用。在期貨市場的準入與期權市場方面,我國期貨市場的準入門檻較高,暫不允許保險資金直接參與進行套期保值操作。由于期權市場發展不夠完善,保險公司需要通過期貨風險管理公司進行場外期權操作,增加了交易成本。上述原因對保險公司的對沖行為與規避跌價風險操作存在較大限制條件。
農產品期貨市場品種不完善,“保險+期貨”項目穩步擴大需要農產品期貨期權品種不斷完善。1978年中國開始發展農產品期貨市場,到2019年農產品期貨種類才20多種,“保險+期貨”以農產品期貨品種為交易標的,而我國許多農產品還沒有在期貨市場上市,期權品種較少,農產品期貨市場的體系建設、交易制度與政策配套發展較為滯后。期貨市場的資源配置效率較低,使得期貨市場的價格風險功能難以有效發揮,期貨種類較少,通過場外期權交易,進行非標準化合約交易,增加了保險公司的交易成本并降低了期貨市場的參與積極性。
“保險+期貨”處于試點階段,農業保險產品品種單一,保險賠付標準與保險費率相對一致,農業經營主體中農戶、合作社與農業企業等在風險管理中存在多樣化需求,“保險+期貨”作為創新型農業保險產品,難以在實際中同時滿足不同主體的需求。在保險定價方面,當前我國“保險+期貨”定價還處于簡約化階段,國外保險產品通過預測價格與收獲價格2條參照線對投保定價與賠付階段進行嚴密計算,我國“保險+期貨”主要通過目標價格作為賠付標準,同時目標價格設置合理性欠缺,目標價格不僅需要考慮當地農產品實際行情,同時也要考慮農業經營主體、保險公司與期貨公司的收益。保險公司工作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對農產品種植、加工與流通等環節的專業知識有所欠缺,多依靠書面知識對農戶進行培訓,很難從農戶實際風險管理需求出發,對農產品不同的風險需求階段進行“對癥下藥”,為農戶推薦實際所需保險產品。
“保險+期貨”產品的保險合同設計、目標價格定價與風險對沖方面均會影響農業經營主體的預期賠付效果與參與意愿;農戶對自然與市場的風險感知水平、個人金融素養、個人與家庭特征均會顯著影響農戶對試點的參與意愿與持續參與行為。
現有“保險+期貨”模式保費補貼比率為70%~80%,補貼資金主要來源于地方政府與商品交易所,不利于建立可持續推廣機制。通過增加“保險+期貨”模式參與主體,減少保費來源的單一性,如讓銀行、龍頭企業參與該模式,建立長效政策補貼機制,降低農戶的投保壓力,提升種植積極性。
盡管中央一號文件多年強調“保險+期貨”試點推廣,但是對于農業經營主體中的農戶而言,農戶的金融素養普遍不高,缺乏保險專業知識,對農產品期貨的知識更為匱乏。保險公司與期貨公司應攜手政府進行模式宣傳,通過現場答疑、案例分享座談會等方式進行多樣化宣傳,提升種植戶對“保險+期貨”的認知程度,了解“保險+期貨”的基本運作機制,明白該產品對種植戶規避自然與市場風險的作用,提高種植戶的參保意愿。
“保險+期貨”模式的試點與推廣對農產品期貨市場、期權產品種類與活躍度存在較高要求?!氨kU+期貨”主要通過場外期權進行對沖風險行為,我國應大力開發場內期權交易,使得場內期權與場外期權協同發展,降低種植主體的風險管理成本,為保險公司與期貨公司提供更多的風險對沖選擇。
在農產品的整個產業鏈生產過程中,農戶、合作社與農業企業對風險管理存在不同的需求,同時農業經營主體對于不同生產階段面臨不同的風險,種植端面臨著物化成本帶來的種植成本,以及銷售端面臨的價格跌價風險。因而,保險公司應積極聯合商品交易所設計保險產品,對不同生產階段與不同經營主體提供相應的保險產品,并且對于賠償標準不能僅僅依據目標價格作為臨界線,對定價階段與賠付階段確定合理賠付標準,簡化產品設計,便于經營主體直觀地觀察價格波動,以便進行風險管理需求。
傳統的“保險+期貨”試點項目參與主體主要為農戶、保險公司、期貨公司、商品交易所與政府。但是各參與主體的風險管理需求難以得到全面滿足,可以通過引入龍頭企業、銀行形成“訂單+保險+期貨”與“信貸+保險+期貨”等新模式,有效解決種植階段的種植風險與銷售階段的收入風險,以及為加工企業提供保障,建立利益聯結機制與風險共同體。從全產業鏈階段引入參與主體,為各個階段提供風險管理手段,有效促進產業鏈融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