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惠琴
(浙江省嘉興市平湖市實驗小學,浙江 嘉興 314000)
一個民族文化的盛衰取決于其文化品格。文化品格與語言能力、學習能力、思維品質共同構成了英語學科核心素養。“核心素養中的文化品格是指對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優秀文化的認同,是學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現出來的知識素質、人文修養和行為取向”。文化品格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不僅指了解一些文化現象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還包括評價、解釋、比較和歸納文本反映的文化,形成自己的文化立場與態度、文化認同感和文化鑒別能力”(程曉堂、趙思奇,2016)。可見,“文化品格”與《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 年版)》所提出的學生英語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之一的“文化意識”一脈相承,但其內涵又超出了文化意識所包括的文化知識、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為此,日常英語教學實踐,既要讓學生學習語言知識,更應注重學生文化品格的提升,二者缺一不可。
基于以上對于“文化品格”的解讀以及對其教學意義的認識,本文筆者著重關注“整體規劃”“情境體驗”和“語篇感悟”,針對教學過程上的缺失,進行一些有益的探討,以期提升學生英語文化品格。
教學理念上偏差。小學英語課堂教學過多關注語言知識的學習,重視聽說讀寫技能的訓練,忽視了語言背后的文化熏陶。有這樣一個案例,學生學習了What’s your name? How old are you?這些句型之后,為了讓學生正確運用語言知識,教師創設了去同學家做客的情境,讓學生用以上句型進行操練。其做法違背了英語國家的文化習俗,西方國家非常忌諱詢問成年人的年齡。交流上能原諒語音、語法上的錯誤,但很難容忍語用上出現錯誤。
教師培養學生的文化品格,重在滲透文化意識,使其了解英美國家人們的宗教信仰、思維方式、風俗習慣、行為方式等,而不能過分關注語言形式的講解和語言知識的傳授,忽視了語言背后的文化元素。
文化素養的提升,以創設接近學生實際生活的文化語境,采用循序漸進的語言實踐活動,誘發學生自然習得。教學時,教師喜歡用說教的形式向學生解釋西方文化禮儀和習俗。例如,有教師在教學句子Have some grapes.Thanks.I like grapes.時,一遍又一遍地讓學生跟讀句型,植入中文解釋:當接受別人禮物的時候要說Thanks./Thank you.其實教師可以借助一串葡萄教具或者圖片,邊說Have some grapes,邊將葡萄遞給學生,引導學生接受葡萄,并說Thanks.I like grapes.進行模擬操練,學生接受他人禮物時自然會脫口而出:Thank you!創設真實語境是培養學生文化品格的有效途徑,比單純地講解效果要好得多。
提升學生的文化品格,是英語學科的教學目標。但有些教師仍過分強調英語教學的工具性,而忽視了語篇蘊含的思想和情感內涵。例如執教五年級下冊Unit1My Day B 部分的對話時,教學抓住關鍵句型What do you do on the weekend? I often/ usually…Sometimes I…進行教學,對于一些難點句子That sounds like a lot of fun.You are so busy .You need a robot to help you.等更是不惜時間進行教學。課堂教學過程看似環環相扣,師生互動頻繁,知識目標達成度也較高,但教師對該語篇的背景和意圖理解不夠到位。該文本展現的是一個乖巧的女孩因媽媽上夜班而代為購物的情景。可從問題式組織教學:Is Sarah a good girl? Why? What does she do on the weekend? Are you a good boy/girl at home? What do you do on the weekend?這樣的做法,不僅能較好地落實知識、技能目標,還能有效地引導學生體會文本所蘊含的人文思想,促進學生心智發展。
語言承載著文化,文化影響著語言。英語是一種交際的工具,也是傳遞文化的工具。英語教學也應將文化教育放在首位,在其輔助下進行語言知識的教學,如此注重文化滲透和文化教授的英語教學能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語言知識,充分了解異域文化,開闊思想,拓展視野,兩者相輔相成,不可偏廢。
1.從單元整體教學的視角合理規劃,聚力提升文化意識。小學英語教材體系在育人價值方面有著整體的規劃。比如三年級的稱呼、問候到六年級的交通規則、人文歷史,體現的是從相對注重個體到注重個體的社會化的整體設計理念。
人教版《英語》教材注重文化的滲透,編者將文化知識有的放矢地編排在教材的各個單元,旨在讓學生在語言學習中全面感受中外文化。大致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各冊教材各個單元文化知識的編排(表1)
從上表中可以看出,教材中的許多文本包含大量的育人元素,文化滲透的比重大,教師要仔細研讀教材,挖掘語言背后蘊藏的文化,在教學的同時對學生進行文化熏陶,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
單元教學亦如此。例如PEP教材六下Recycle單元涵蓋語音教學、對話、名詞單復數、特殊疑問詞、時態復習和邀請函。通過介紹Mike 在農場的八天生活,引導學生復習相關的語言知識。教師整合整個單元,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心理特點,設計本單元的總文化目標為:學會健康飲食,提倡綠色生活;學會合理安排每日學習、活動;學會珍惜,心懷感恩;滲透理想教育,學會憧憬未來。落實到每一個分課時。分課時文化目標緊扣單元文化總目標,文化總目標與各分課時目標渾然一體。同時也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2.以細節決定成敗的謀略注重設計,對比感知文化差異。細節決定成敗。小學英語教學應以細節決定成敗的謀略注重設計。課堂教學中的細節設計應當注重其蘊含的文化內涵。
例如,在四年級上冊Unit 5 Dinner’s ready B Let’s talk 板塊,該課時的目標語是Would you like…? Yes,please./ No,thanks.我們可以從該文本中挖掘豐富的文化內涵,即中西方飲食的文化差異,比如不同國家的人對飲食的喜好不同等。通過學習該對話能開闊學生的視野,讓學生了解中外飲食文化的差異。
文化品格的內涵,超越了跨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它還包括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生動形象、富有教育意義的故事常常能打動學生的心靈,有時甚至可以影響學生的一生。
1.借助模擬情境,讓學生在具身體驗中形成正確態度。兒童時期是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和發展的重要時期,PEP 教材中有許多富含正能量的故事教學語篇,教師除了讓學生理解故事、掌握故事中出現的語言知識點、發展語言能力之外,更要善于挖掘這些顯性和隱性的人文性內容,在語言學習的過程中進行人文素養的熏陶。
另外,六年級上冊第六單元Read and write 的故事Robin and the Ant 的故事教學,教師同樣可以挖掘故事背后所隱藏著的情感暗線,引導學生體驗人物心情變化的同時,通過適時追問等方式,讓學生體會每個人都長處和短處,人與人之間需要友善相待、互相幫助的道理。
2.留白教學時空,讓學生在評價表達中達到情感升華。課堂教學的時間、空間是有限的。教師更多地要給學生留有仿寫時間,暢想的天空,注重學生個體參與,強調學生的情感體驗。
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往往強調語言內部結構和語言外部因素折射出的文化意識,而忽視了英語作為一種語言本身擁有的內在之美。曾經有位專家說過,英語是一種美麗、豐富的語言,有著令人陶醉的魅力。人教版英語教材三、四年級的幾冊書中有著許多朗朗上口的小歌謠,內容豐富,寓意深刻。教學時,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些資源,向學生呈現語言的內在之美,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教學中應該帶著愉悅的心情引導學生誦讀,讓他們感受英語語言的節奏之美和韻律美,提高語言的敏感度,這也能讓學生擁有良好的文化素養。
1.借助音樂畫面,讓學生在視聽誦讀中提升理解能力。小學生年齡尚小,通過文字的理解來體會意境尚有一定難度。音樂能充分調動學生的聽覺器官,喚起想象,激發情感。它使學生身心放松,從而增強記憶力和思維力,同時又能渲染學習氣氛,幫助學生悟情入境。
同樣在PEP 教材Recycle 《A farewell party》 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播放一首 《Auld lang syne》,這是一首有名的詩歌,譯成英文是《Friendship will last for ever》“無論歷經多少歲月,我們心手相連,這美好的氛圍直至永遠…”伴隨著幽幽的旋律,一幅幅唯美的音樂畫面呈現在眼前,雖然里面的一些歌詞學生們不會唱,但彌漫的離別之情學生已然感悟。
2.搭建鑒賞平臺,讓學生在交流活動中品嘗語言魅力。語言能力是英語學科核心素養之一,我們要有意識地搭建鑒賞平臺,從而確保學生的英語素養大幅度提升。
結束語:語言和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學習一門語言,必定要關注其背后所蘊含著的文化。學生文化品格的提升,是小學英語教學中育人價值的體現,英語教師不能因育人價值短期難以見效而不為??傊?,教師應依據《小學生英語學科課程標準》,務必把語言教學和人文教育有機結合,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人文內涵,注重跨文化意識的滲透和培養,幫助學生通過英語課程的學習,獲得文化知識,理解文化內涵,得體地使用語言,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具備一定的跨文化溝通和傳播中華優秀文化的能力,進而內化優秀的文化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