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江淵
(廣東民族樂團,廣東 廣州 510000)
中國傳統器樂作品主要來源于中國民間音樂,作為中國廣為流傳的吹奏樂器,竹笛曲發展速度較快,而竹笛曲《大青山下》作為一種典型的取材于“二人臺”方面的音樂樂曲,具備著濃厚的“二人臺”音樂文化。在竹笛曲《大青山下》中常見的頻繁使用的飛彈、吐音、滑音花舌以及富有“二人臺”藝術風格的歌唱切分節奏。基于不同的演奏技巧,將其作出分析,也能夠從中體會到其蘊含豐富的草根性。針對此樂器的藝術技巧做好認識,了解到竹笛曲《大青山下》所富含的深刻情感,并結合其原有的演奏特征作出深化。
《大青山下》作為一種典型的竹笛曲,也流傳在內蒙古西部?!岸伺_”樂曲作為其直接素材,與當地的文化融為一體,輔以“二人臺”的樂曲演奏以及唱法特點,以極具夸張性的左右手彈唱技法層層疊進、一氣呵成,展現出的是時代音樂的發展屬性,也對于那一種樂曲特性做出了融合分析?!洞笄嗌较隆氛孤冻龅氖歉髯鍍号亩Y贊,是對于大青山下性格郎爽兒女的真實寫照。全曲分為三段式,構思大青山下音樂形象線,展露出了當時的時代特征。
從整體上來看的話,《大青山下》樂曲中的音樂節奏是極為歡快的,快板也是歡快活潑的,它表現出的是作者歡快的心情。在每一個音節中,其注重的是輕重緩急,注重每個樂曲的哪些需要強、哪些需要弱,需要對于連引進行判斷,對于那樣一個樂曲節奏進行分析。樂曲一開始就有十個小節的前奏,非常的歡快以及動人,仿佛將人帶入到大青山迷人的景色之中。從11 小節開始,樂曲節奏則產生了一定的變化。這時,樂曲延伸寬廣,讓人感受頗深。笛聲開始演奏,一直到26 小節,它都在贊頌著大青山的整體形象,那是一個十分寬廣、遼闊碧綠的青山。從27 小節下半句開始,則由衷的表現對于大青山內心中的一種贊嘆之情。隨后進入到了20 個小節的吐音之中,這時樂曲聲的傳遞則顯得更加突出,將我們帶入到了大青山下兒童的玩耍過程中,他們是那么的愉悅,仿佛是老人和小孩一同在分享。樂曲最后突擊轉變越緩慢,開始像電影一樣做好總結。將鏡頭拉到遠景,讓我們展現出了一個新的畫面。
從整體上來看的話,慢板節奏具備歌唱性,也極具及表現技巧。在慢板中,有“二人臺”的歌唱風格,笛聲中也展露出了很多與之有關的演奏技巧。慢板歌曲有著很多極具歌唱性的藝術風格,從中可以看出,作者在構思過程中對音樂藝術形象進行剖析。在演奏慢板時,它的音樂形象是極為寬廣,而是且極具深情的,像一個年老之人,傳述著慢板節奏特征。同樣從其藝術表現手法來看,猶如從過去到未來的書寫,在109 小節的慢板開始到115 小節中,總共有三段,但是每一段卻又那么的深情,它敘述著整個樂曲的高潮。從力度以及思想方面給人一種深思,同樣慢節奏的敘述技巧極為豐富,在121 小節開始之后,樂曲到達了慢板的高潮。所以在力度以及速度方面也給人一種發展情感,感情已經深入。但是作者卻仍然注重情感輸入,輸出對于大青山最為真實的情感。
從音樂題材方面來看的話,笛曲大青山下取材于“二人臺”,但是后續借不僅僅局限于“二人臺”方面的轉移,而是進一步以“二人臺”為其音樂構思所在,將樂曲旋律作出花樣轉變。在最后一段內,這是第一段快板的在線。從筒音3 轉變為筒音2,音樂形象與第一段截然不同,但是有了第二段的情感鋪張,所以,在音樂技巧以及情緒表達方面,變得更為熱烈以及奔放。在樂曲的最后加入“二人臺”演奏竹笛時頻繁使用的飛指如左手飛指、右手飛指,讓整個音樂的節奏感奔向高潮。全曲最后以滑音結束,更加豐富了其情感的表達。
在大青山下樂曲的演奏,延續著“二人臺”音樂中特殊的大跳折線,旋律曲線集保留著“二人臺”本有的風格。同樣在演奏過程中,也結合地區特色,作出了一定的發展。可以發現,“二人臺”樂曲演奏注重折線音樂的旋律線條起伏以及流暢性,更好的抒發出對樂器演奏的贊嘆之情。以譜例1 所示,從開頭第一小節的旋律到第五小節的旋律,可以很清晰地看出,選取“二人臺”音樂演奏大跳折線旋律曲線。在本樂曲中的應用變得十分頻繁,演奏時配以特殊的“二人臺”音樂竹笛技巧模擬,樂曲格外動聽,同樣極具旋律感,讓樂曲氣息轉變在演奏過程中。吐音的顆粒感極強,有力發出,折線曲線的旋律性、躍動性展現其中,極具律動以及豐富感。
《大青山下》竹笛曲第二段為行板部分,蘊藏著“二人臺”音樂板式特點。如譜例2 結合音樂板式節奏特點,本段音樂旋律非常舒緩,而情感則極為考究,感人至深。在旋律曲線的應用過程中,我們在演奏這段慢板時需要突出“二人臺”音樂板式特點。演奏這里的板式比原先的曲調板式大約降低一倍,這樣一種演奏技巧,被老一輩人們稱作為“單膀子”四二排慢板節奏聲展露突出,同樣要注重其主題曲音樂節奏的轉變。本段采用了笛子的演奏指法,在高音五、高音一和高音二方面仍采用的是半孔指法吹走。將其二人臺的音樂竹笛特點更替,這樣一種演奏技巧是十分成功的,同樣也需要在練習過程中掌握各種音樂節奏的美感,將其旋律表現出來。
以往我們在練習吐音訓練以及大眾的竹笛教材中要求的吐音都是有顆粒感以及力度感的,然而,在“二人臺”主題作品的吐音吹奏技巧方面,與南方吐音要求完全不同。以《大青山下》第一段中連續20 小節的吐音技巧為例,從中能夠看出對于吐音藝術的應用可謂登峰造極,要求吐奏出來的音樂極具綿延之感。由此,其所表現出的音樂與以往的音樂形式有所不同,如“吐、庫”,可以發聲成“嚕、怒”。在聲音方面有所轉變,只有這樣,才能夠增強整個樂曲的連貫性,也讓“二人臺”音樂藝術表現的通透性展露出來。從吐音技巧出發,讓整個音樂的節奏感更加明確,同時也有利于樂曲情感的表述。雖然在唱法方面存在著一定的差別性,但是不能夠對于唱法節奏感情做出分析。在連線過程中,對于其基本唱法以及音樂節奏感進行剖析。加以氣息的配合,增強整個樂曲的風格性。吐音風格的展現,要針對一些連貫性進行分析,在吐音融合過程中,要將那兩段單獨的吐音節奏展現出來。要求吐出的音有吐出之感,同時,與傳統音樂內涵融為一體,注重吐音節奏的轉變。
滑音是作品中最為特殊的一種演奏技巧,加“二人臺”音樂中也不例外。滑音顧名思義,可以被理解為從一個音滑向另一個音。滑音包括兩種,一種是上滑音,一種是下滑音。上滑音是演奏師用手指從某個較低的滑音轉向較高的音,而下滑音則是指由某個較高的滑音轉向較低的音,在演奏時要把握好滑音技巧,由此,這也能夠給觀眾更為特殊的聲覺盛宴。在“二人臺”主題作品的演奏過程中,滑音應用的好壞也直接決定著的成敗。滑音頻繁使用,這是模仿“二人臺”音樂作品中的人聲表現,音樂的歌唱性以及深情性同樣在其音樂作品的融合過程中,也增加了對于do、la、mi、sol 等音的處理。將其當作為滑音處理增強樂曲的歌唱性,也表現出樂曲的悅動性?;舻乃俣忍幚硪彩鞘种匾?,一般會根據樂器的情緒表現以及情感態度來做到模擬化發展。同樣要做到人聲與感覺的相差控制,如樂曲的情緒表達,對于不同的滑音其可以模擬人說話,如果滑音表現的是一種形象或者滑稽的感覺。那么要干脆一點、利落一點,更好的表現樂曲的特色?!洞笄嗌较隆窐非锌彀搴吐宓幕籼幚碛兴顒e,針對于滑音內容的呈現,其主要是為了塑造形象,表現情緒。所以,在滑音應用過程中,應該注重其形象整體性,同時要注意手指和氣息的密切配合,每一個滑音都要盡量做到與人聲的輔助要求,演奏者在表現過程中將兩種音樂技巧傳承出來,同樣注重滑音演奏的貼近性。需要注意的是,多數時候,上滑音與下滑音是聯合在一起的,要把握滑音的吸力程度,追求最好的藝術效果。
跺音顧名思義,就是其音是跺出來的,給人感覺每一個音都十分有節奏、有力度。其實,在竹笛演奏中,光靠氣息的運用和手指的配合,還是遠遠不夠時。對于跺音技巧的應用,可以在本身音色的基礎下,迅速將上方的3 度或者5 度以及7 度音進行迅速開放以及關閉,好像是用自己的腳狠狠地跺向地面一般。這要求演奏者將氣息以及樂曲做好深度融合,在《大青山下》這樣一首樂曲中,經過一小段的吐音之后,出現了四個小節的跺音。而這四個小節的跺音正是整首樂曲的關鍵,它表現出了極為強烈的音樂節奏,將歡快的氣氛推向最高潮。需要掌握的是,對于跺音的處理,要明確其聲音的干凈度以及力度。同樣在配合過程中,于吐音和滑音作出應用,實現吹奏者對于氣息的合理掌握。在剁音結合方面,它是表現樂曲熱烈性以及推進其整體情感表現的關鍵。所以在《大青山下》樂曲中顯得尤為重要,先以一段吐音作為其前排。在跺音方面一定要搶,但是聲音不能夠過于聒噪。其音響要顯得十分的突出,同樣,對于其音樂節奏感的轉變內容來看,要明確音樂節奏的融合特性。在應用過程中,做到兩種節奏的密切配合,使樂曲先有跺音,再有滑音,讓樂曲粗獷有力。
融合主題曲演奏技巧特征,以《大青山下》作為研究對象,能夠看出,無論是在創作角度以及其音樂特征和演奏方面,都深深映入了“二人臺”音樂特點。目前,“二人臺”音樂已經經過半個多世紀的變遷,它的音樂內容與主題曲息息相關,面對后續《大青山下》音樂內涵的解讀以及音樂藝術的分析,要將其演奏技巧與音樂特征巧妙融合在一起。創造出獨具鄉土氣息與“二人臺”音樂內涵的特征,增強《大青山下》的粗獷氣氛,也可以體現出及樂曲的綜合內涵,豐富“二人臺”音樂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