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瑋
(內蒙古建筑職業技術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
隨著國家十三五規劃順利收官,十四五規劃正式啟動之際。在教育部提出“總體部署、三項核心任務、一次質量革命”的政策背景下,高等教育的“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學科建設及調整也逐步推進展開。
而在職業教育領域,如何依托現有專業體系,實現從學科導向轉向產業需求導向、從專業分割轉向跨界交叉融合、從適應服務轉向支撐引領,形成符合“新學科”背景下專業課程體系的新理念、新標準、新模式、新方法、新技術和新文化。據此背景研究一套基于學科跨界交叉融合背景下的,既滿足傳媒類專業教學實際需求,同時解決教學中存在的切實問題,同時迎合市場實際需要的“技能工坊”課程體系研究。融合工科、文科的傳媒及設計類專業群,探索適合于信息與傳媒學院“融智創新”背景下的專業與教學、技能與職業、創新與未來的職業教育新模式。
由于信息與傳媒學院現有的傳媒與設計專業群,由分屬于工科及文科的兩個專業:數字媒體應用技術與傳播與策劃所組成。所以,在學科之間方向的差異性、專業之間的融合性、就業及創新方面的共生性,讓文理科互相跨界交叉融合擁有了一個較為復雜的基礎性平臺。針對目前傳媒與設計專業群原有課程體系存在的主要幾點問題展開針對性的教學課程體系設計調整:
第一,現有專業重疊性較多,專業性不足,融合程度較深;
第二,開設的專業課程覆蓋面太廣但深度不足;
第三,單一課程目標與專業崗位的直接需求互不滿足;
第四,專業技能在課程設計及教學過程中的更新速度無法滿足市場需求;
第五,學生專業方面的技能學習與實踐教學結構呆板缺乏靈活性;
第六,學生的就業準備無法與專業學習形成積累和促進的關系;
第七,學生身份與職場環境及人事結構的不協調性。
根據這些在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實際問題,充分結合設計性思維及符合企業生產環境的項目實踐需求,對專業課程體系的教學目標、教學任務、教學方式、教學過程、教學結果,進行符合文理科跨界交叉融合背景下符合職業教育的教學課程設計及體系革新研究。
技能工坊是為了滿足傳媒類專業教學需求,解決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切實問題,迎合市場實際需求,服務就業環境的一種模擬企業環境的沉浸式體驗教學模式。技能工坊教學模式以全流程化的企業化的人事管理架構,以專業及技能工坊方向的項目任務為基礎,模擬真實職場環境,有效協同多個年級學生同步開展項目的設計、生產、運維。實現設計實踐項目的規?;?、企業化生產。以技能傾向分類的實體項目驅動教學環節推進,在專業技術能力、行業崗位需求、職場職位提升等多方面進行全方面的沉浸式模擬,通過逐級推進的全流程性項目,逐步學習專業技能、掌握專業規律、積累專業經驗、培養專業素養、模擬職場晉升、參與專業項目、完成就業準備。由此教學模式的改革為前導,繼續結合專業群探索適合專業與教學、技能與職業、創新與未來的職業教育新模式。(圖一)
“技能工坊”教學模式以數字媒體應用技術及傳播與策劃兩個專業人才培養國標為基準,同時滿足職業教育“1+X”證書制度的針對性項目試點的實際教學及考核需求,進一步融合職場化人事結構、專業技能框架、融合性項目實踐等多種針對專業教學體系及人才培養需求的教學手段。最終形成了滿足于數媒及傳播兩個專業的媒體專業群組的教學模式。
“技能工坊”教學模式,現階段設立以傳媒專業群為主、信息專業群為輔;數字媒體應用技術及傳播與策劃兩個專業;課程思政、創新創業、融媒體中心為拓展;下設“交互設計與動畫”“數字出版與傳媒”“影視媒體與技術”“思政信息化開發”等四個技能工坊方向。
在教學模式的實際運行中,從低到高逐步培養技能工坊學生的專業技術能力。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將實踐能力培養分為四個教學階段。并且結合全學分制教學設計,采用集中授課+項目驅動的教學方法開展教學活動。
第一階段:技能通識培養
通過基礎學習領域的學習,培養學生完成本專業學習所需要的專業基礎知識、專業基本技能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在第一學期,開設面向所有學生的基礎數字美術、數字圖形圖像的相關課程,從美學理論及基礎專業技能層面滿足專業能力的基本教學所需,為后續課程提供理論和技能的基礎。同時開設由專業所有老師都參與授課的《設計基礎》課程,周次遞進提供專業知識普及和專業通識培養,保證所有教師均有與低年級學生溝通認識的機會,通過學期末的工坊雙向招考,為后續各個技能工坊人員選拔提供基礎。
第二階段:專項技能訓練
從第二學期開始,引導學生選擇相應技能工坊課程包的相關課程,將學生與教學空間教學資源有序對接,同時充分利用公司化管理手段,對優秀人員的進行選拔,以學期為周期合理引進優秀人才淘汰落后產能,形成專業內部的良性激勵機制,為技能工坊的項目教學開展提供人才梯隊。以專業相關企業崗位群典型工作任務為平臺,融合專業基本素質、職業資格標準、1+X 職業證書為一體,構建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學習情境,在校內技能工坊工作室內進行企業化管理,項目化實訓。掌握各個工坊專業專項技能。
第三階段:綜合技能訓練
建立技能工坊項目團隊合作模式,以崗位職業標準和實訓任務為指導,學生在校內實訓室進行真實項目的制作,由專任教師和企業專業技術人員共同指導,按照企業生產工藝要求完成專業方向預設的實訓項目,實現符合生產實際的實踐能力的培養。每學期末各工坊通過組織考試考核,遴選優秀學生進入工坊進行常駐學習和工作,通過人才選用機制,增加自主學習時長、形成高低年級人力搭配、培養職場工作習慣、提前適應脫離學生的生活環境,同時在專業內部形成競爭意識。通過第二、三、四學期的技能工坊方向技能學習、項目跟進,逐步形成高低年級搭配的專業人才梯隊,圍繞專業方向及技能工坊方向的綜合項目進行產品孵化、生產、運營,將專業能力逐步對接市場,與企業形成校企合作的具體模式。同時,在不同技能工坊方向,以國家專業標準課程為基礎,匹配1+X 證書的培養體系,逐步提高1+X 證書在人才培養、教學效果、專業實踐能力、就業技能培養方面的重要性,實現數字媒體應用技術專業及傳播與策劃專業的1+X 人才培養體系的成果轉化。
在技能工坊的管理模式上,充分采用企業化的人事管理架構,以專業及技能工坊方向的項目任務為基礎,模擬真實職場環境,有效協同多個年級學生同步開展項目的設計、生產、運維。實現設計實踐項目的規模化、企業化生產。
第四階段:職業技能訓練
通過學生在校內的綜合訓練和校外實習基地的頂崗實習,以準員工身份參與實際生產過程,定期輪崗,掌握交互設計與動畫、數字出版與傳媒、影視媒體與技術等相關工作崗位的操作技能,達到適應不同工作崗位的要求。
通過“技能工坊”教學模式,信息與傳媒學院打造了由教師群為核心、學生梯隊為基礎,產學研創新一體化的“一個集群、兩個專業、三個中心、四個工坊”的規?;虒W平臺。以此平臺為基礎,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教學模式的創新:
技能工坊以職場化管理與教學相結合,在教學中模擬了企業化的人事晉升模式,讓不同年級、不同專業方向、不同就業需求、不同專業優勢的學生,以“融智創新”的目標導向聚合在一起,形成了真實性狀的職場規則和環境,讓學生在教學及實踐的過程中逐步從學生身份蛻變為職場人設,為后續職業發展提供厚基礎、寬口徑、多種技能共生的教學準備。
通過技能工坊教學模式,打破學生“專業”“班級”和“年級”的概念,采用工坊文化下的現代學徒制形態,對學生日常管理網格化、模塊化、集成化,讓老師的角色與班主任的角色高度重合,通過教學模式的品控方式提供學生管理的新模式、新權限和新方法。
通過技能工坊內部的人事輪替、項目實操、專業技能培養、跨專業跨學科的團隊式實踐經驗,讓學生對就業的相關準備工作“提前積累、提前落實、提前發展”,讓學生擁有真實的企業經驗和就業技巧,為職業院校的就業模式提供全學程的跟進式服務。
通過“技能工坊”課程體系的實例研究,不僅解決了信息與傳媒學院專業融合、學科跨界的現實問題,也為后續“融媒體”的專業建設提供了理論和實踐的具體案例,為后續專業的跨界發展、交叉融合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為信息與傳媒類專業的職業教育探索新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