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帥,柳 軍,鄢裕強
(江西農業大學 職業師范學院,江西 南昌 330045)
近年黨和國家對推進農村產業深度融合的機制改革和創新發展給予高度重視,出臺了一系列大力發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的重大政策。當前要深化農村經濟體制改革,不可避免地要進行產業融合,以此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更多樣的發展路徑。本文通過整理鄉村地區的農村經濟發展狀況,發現產業融合存在的問題,為后續開展研究工作提供理論借鑒和實踐經驗,以此實現我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學術研究和實踐推進的雙重發展。
當前,學術界尚未對農村產業融合的概念作出明確的定義。對關于農村產業融合作出已有的概念研究進行歸納,可以分為以下幾種:一是“目的論”。農村產業融合是以農業作為發展基礎,把高科技技術滲透在農村產業發展的模式里,將農業產業各要素資源進行跨界集中化配置組合,從而實現農村產業集中發展[1],進而可以實現我國農村農業綜合現代化。根據馬曉河的觀點,農村產業融合最后能夠實現農村居民收入的穩步增長。目的論側重于宏觀層面的理論總結,是對我國農村產業融合共現分析后的凝練和概括。二是“過程論”。國內農村產業實現融合發展實際上是指使農業經濟產業鏈延長,同時拓寬經營范圍,實現農村經濟發展的轉型升級[2],要想實現鄉村振興、實現農業發展現代化、規模化,就必須進行農村產業融合。過程論強調農村三產融合過程中各利益主體之間實現要素跨界流動和產業布局優化調整。三是“結果論”。鄉村產業興旺,“不單純是推動我國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更多的是農村各產業各要素之間相互滲透融合的一種狀態”[3],使農村經濟發展同除第一產業之外的經濟發展相結合,營造另一種價值標準,實現農村產業和人力資源的充分利用,從而形成“一種新的產業生態”[4]。此外,還有研究將“農工業”[5]、“三鏈融合”[6]、“產業公地”[7]當作是現在農村產業融合的內涵,或者把三種產業模式中存在的人力資源、原材料和高端技術等相互融合,以此作為農業融合發展的內涵。
要想實現國內農村經濟的產業融合,就不可避免地要對當前農業進行轉型升級。在這融合過程中,不斷創新農業發展的范式,實現國內農業產業融合的優化升級。首先,要延長產業鏈,拓寬產業范圍。姜長云[8]提出要想實現農村經濟融合發展,就要實現產業化的集中式發展,拓寬產業功能,將服務業融入農村經濟發展中。根據萬寶瑞[9]的觀點,農村經濟發展的三種產業當下在不斷地進行融合式發展,這一過程中體現出了越來越多的農村產業鏈融合的趨向,可大致分為農村二元產業融合和三元產業融合。其次,培養新型農村經濟發展經營主體,實現產業發展多元化。根據黨的十八大精神,農村經濟發展要注重對經濟發展經營主體的培養,以此為基礎實現農村經濟現代化發展。學者們大多提出以農村農民、農戶群體為依托,培育農業產品專業生產大戶、職業經理人等來積極推動我國農村農業現代化發展。黃祖輝等[10]指出新時代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核心主體包括農村的合作社、專業生產經營大戶和新型農業經營者,要將其完全納入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以此實現國內農業更好發展。在當下國內產業轉型升級和鄉村振興的政策背景下,產生了新的行業,即農業職業經理人。程亞等[11]認為依靠著農村農業新發展經營主體,農村職業經理人在產業鏈中發揮著聯通融合作用,提高了農業經營服務質量。但是趙海[12]提出若從外源性產業融合的視角來看,農村經濟發展產業鏈融合的主體包括以大型農產品批發加工或生產流通經營企業生產為經濟基礎的。第三,大力創新農村經濟發展模式,實現農村經濟多元化發展。當下,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呈現出以農業為基礎,多種產業相融合的多元化發展趨勢。隨著農村物流網技術的廣泛應用,農村逐漸發展成為電商企業眼中最具發展潛力的市場競爭區和發展市場,蔡道成[13]提出需結合互聯網、物聯網等新技術,對我國農村電商服務產業鏈進行創新重塑,實現農產品營銷市場的大力發展。根據我國2017年頒布的政策,要以農村實際為基礎,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具有發展前景的農村產業,實現鄉鎮的特色化建設。郝華勇[14]提出特色小鎮是城鎮轉型升級的必然之路,通過立足農業特色,將農村文化價值蘊含其中,同時發展旅游業,以大數據為依托,實現多種產業經濟的融合發展。
國內農業發展已經進入了新的發展態勢,傳統的單一固化的發展模式已經完全不能適應當前農業現代化進程的需要。要想實現農村經濟多元化發展,就要對其生產方式進行革新。曲琳平等[15]以山東省為樣本進行實地調研,選定煙臺市的一個鄉村,經研究要想實現產業轉型升級就要注重鄉村地區生態的文明發展,打造優秀業態,營造良好鄉村形象,實現鄉村地區的高質量發展。以武陵地區的農村產業發展融合為例進行分析,歐陽勝[16]認為各級貧困地區的政府應從牢固農村產業發展基礎、加大產業政策扶持力度、深化機制體制改革創新和完善產業融合平臺體系建設這四個方面,及時總結經驗并探索提出一些成功同時具有一定可復制性的產業創新模式。郝華勇[17]對湖北恩施進行實地調研,通過對當地特色產業的發展狀況分析發現,特色產業的發展可以極大地帶動農村地區的產業融合。
近幾年,已經有不少研究者開始針對國內農村地區的三種產業發展進行分析。陳國生[18]在研究畢節市農村產業融合時架構了湖南地區農村經濟發展融合的評價系統,并使用分層分析法來評價當地農村產業發展融合狀況。考慮中國各地區地理環境和經濟社會發展能力水平等諸多因素存在較大差異,王麗納等[19]利用2008—2016年中國省級面板數據,研究國內農村產業發展對農村居民經濟發展帶來的影響,發現國內東部沿海的鄉村進行產業融合速度較快、產業轉型升級程度高,優化農村產業結構,而中西部農村地區要注重自身主導產業,加強人力資本建設,加速三產聯動。以山東個別地區為例,陳盛偉等[20]以TOPSIS法為基礎,提出當前我國需要加快發展“互聯網+農業”和積極運用新生產要素技術促進農村農業增產,促進農業智慧化。
對于多數農村地區來說,制約農村現代化發展和農村產業深度融合發展的原因主要有鄉村產業鏈不完整、農業本身經濟發展機制存在缺陷、經營主體認知水平相對較低和農村職業教育和農村產業融合的吸引力不足等。為了能夠更好地發揮產業融合的功能,推進農業轉型升級和美麗鄉村建設,研究者對這些制約因素進行分析。首先,付豪等[21]認為農村二三產業發展極不同步,農產品精深加工發展不足導致農村產業鏈并不完整。“中國農業規模雖大,但輻射帶動過小”[22],農業作為第一產業在產業融合的源頭處存在著缺陷。并且,當前我國對農業發展現代化高度重視,新型農村產業經營者在實現農村產業融合和經濟發展過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實際上,對新型農民的培養過程是復雜的[23],并且由于對新型產業經營者的培養方向不確定,培養方式也存在失當的情況[24],以至于當下產業融合的新型經營者對發展模式和方向的認知并不充分,由此對農村三種類型產業的融合發展帶來一定阻礙。最后,隨著鄉村產業發展趨向特色化、差異化,農村職業教育更要服務產業特色。但是落實到實踐中,農村地區的職業教育對人才的培養方向上有一定的偏差,存在著“輕農”“離農”“去農”的現象[25],并且農村職業教育沒有很好地和農村經濟發展產業融合關聯起來,“現存的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僅僅是一種松散聯結的市場關系”[26],使得農村職業教育無法扎根農村,農業人才在農業經濟發展融合中不能很好地被利用,所以職業教育發展和農村三產融合發展之間存在著一定的矛盾[27]。
當下國內農業融合發展模式上體現出持續深化的態勢,采用定量分析及定性研究的方法,研究范圍也在各個方面不斷擴展著。
從研究內容來看,我國關于農村三產融合研究從理論溯源、政策解讀等定性描述分析,逐漸對農村產業融合的內涵本質進行定義和全面總結,由此為農村產業融合提供了充分的資料,同時以不同區域的產業發展范式以及融合狀況等為基礎進行具體描述,關于農村產業融合的具體實踐也不斷豐富。但是當前我國對農村產業發展的動力機制研究不多,沒有建立起相應的框架進行分析。并且,國內農村產業發展的融合范式還沒有進行過系統化、體系化的總結,對農村地區三大產業的融合發展僅僅停留在個別層面。
站在研究方法的角度,分析主要從政策內涵和內涵界定等方面進行定性研究,進而架構評價指標系統展開定量分析,從典型個案研究剖析向開展區域性實證問題探討綜合研究分析轉變。目前我國對農村產業融合的研究方法與學科主要包括社會學和經濟學等,但是相對來說學科角度并不豐富,對農村產業融合研究過程中分析的角度往往沒有足夠的理論去支撐。同時,學者在分析過程中僅僅從某一個特定的角度出發去思考問題的解決途徑,難免不會對其他角度的問題存在忽視的情況。
從研究尺度來看,首先是時間尺度,通過梳理我國目前農村產業融合的研究成果大多是傳統思辨的定性描述,主要是在縱向時間變化或國家各項政策頒布上分析我國農村產業融合的重點區域和各省份之間差異等方面,相較而言目前針對農村產業融合的時間跨度相對較窄;其次是空間尺度,當前我國研究者的分析空間主要集中在發達省份及地區(山東、浙江、東三省等),極少涉及對中西部貧困卻有產業特色的農村地區的發展模式及路徑進行研究,對經濟落后且沒有明顯產業特色的省份研究幾乎空白,也沒有對基層地區的鄉村農業發展進行針對性研究。
隨著《關于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的指導意見》《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等一系列文件的出臺,國家政府對當前鄉村產業融合發展和實現農村經濟現代化非常重視,農村產業與政府、企業、農民的對話形式更加豐富和開放多元,促進了學界對農村三產融合問題的關注和研究。把多種學科的觀念和農村地區的產業融合發展相結合,在農業產業融合發展過程中實現多種觀念和理論融入。跨學科研究為我國現代農村產業融合的學術研究豐富了新的研究方法,提升產業融合的理論研究水平,能夠體現出國內農村產業經濟融合發展的理論研究和學術價值所在,實現國內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研究系統的完善。進行理論研究時,研究者應站在宏觀的角度上對農村產業發展狀況進行統籌規劃。農村產業是我國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三產融合是與政府、企業和農民等利益相關者結合在一起的復雜系統。各個要素之間的關系不是簡單的線性關系,而是與非線性關系相融合的較為復雜的聯系。所以農村地區的產業融合發展不只是經濟發展的一方面,更是關乎到整個社會的和諧穩定。在研究問題時要將其置于社會系統的視野里,而對農村產業融合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應從整體的視角綜合分析其原因。
加強對國內農村經濟發展產業融合的綜合研究、架構理論體系,是當前國內產業融合的關鍵所在。通過實地走訪調研,以實證研究為基礎,進一步總結歸納出我國不同區域農村產業融合的模式范本,進而架構出一個多種元素相融合的體系。所以,國內農村產業發展的研究要以一定的理論為基礎,并且有一定的實踐經驗累積,才能建構起一個符合中國特色的鄉村產業發展體系。
站在實現鄉村振興的角度分析,實現農村地區的產業融合性發展,能夠補足農村產業發展的不足之處,實現農業發展的轉型升級和現代化發展。所以,學者研究時要立足于實際進行分析和研究。采用案例研究法和調查法等多種研究方法進行針對性分析,知悉農村產業融合的狀況以及農民對于產業融合的態度和訴求,總結歸納之后進而上升到思想理論層面。目前國內產業融合發展的相關研究并不匱乏,側重于對基礎性理論和概念的研究,但是把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進行專門化分析的研究成果相對較少,導致很多研究成果的應用決策參考價值相對不強。因此,匯總中國不同經濟區域、不同類型農戶的典型產業融合模式,提出融合的具體科學路徑和解決對策措施,應該成為未來我國農村產業融合研究的重點。
產業是經濟發展的主心骨,只有建設好了特色產業,才能帶動區域發展,才能留住人才,并輻射其他產業,最終向現代化鄉村邁進,形成鄉村發展新格局。首先,學者從如何構建政府、社會共同參與融合的發展長效機制入手,試圖通過增加政府、行業企業、社會等多方力量參與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機制,從已有現實個案中匯總出中國農村產業融合的成功范式;其次,通過研究我國農村自然和文化資源,將各資源要素有機結合,建立中國特色農業、休閑旅游等融合發展的共建機制,實現農村地區的產業發展和產業鏈延長;最后在充分認識我國農村經濟社會現狀的基礎上,學者們積極嘗試以促進農村產業融合為經濟發展新契機,對國內特色農村地區產業的發展動力進行深入分析,研究發現各個元素之間的相互作用機制,從實際出發實現國內農村地區產業的綜合發展,進而實現國內農村地區的產業融合發展和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