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龍江縣委 龍江縣人民政府
龍江縣是國家大興安嶺南麓特困片區扶貧攻堅實施縣份,2019年實現脫貧摘帽后,始終致力于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工作,2020年7月被農業農村部選定為大興安嶺南麓片區開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試點縣。
接到農業農村部《大興安嶺南麓片區開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試點建議方案》后,龍江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對這項工作進行安排部署,成立龍江縣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工作領導小組,下設8個重點工作推進組,負責推進具體工作落實。經過深入調查研究,制定下發了《龍江縣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試點方案》,制定配套子方案24個,細化各項工作任務54項,為下步工作開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堅持把產業建設作為鄉村振興的突破口,加快鄉村產業發展步伐,培育農村發展新動能。以元盛、中糧等龍頭企業為依托,推動現代畜牧、玉米全株等產業集群發展,“中國華牛”雜交F1代存欄達到10369頭,優質玉米種植面積達350萬畝;以韭菜、綠殼雞蛋、肉鴿養殖等“一村一品”為依托,打造形成有特色、帶動強的一品村37個;擴大產業扶貧政策支持范圍,有序實現縣級主導扶貧產業和特色扶貧產業普惠制發展。高端肉牛產業上,普通農戶與貧困戶享受相同標準,改良凍精由政府全額補貼,全年完成高檔肉牛改良2萬頭,其中非貧困戶改良1.8萬頭,調動了普通農戶參與高端肉牛改良積極性;出臺《龍江縣扶持蔬菜產業發展獎勵補助政策》,鼓勵和引導普通農戶廣泛參與,2020年全縣綠色有機蔬菜種植面積達到2.6萬畝,發放補貼資金75.83萬元;積極探索電商扶貧、公益扶貧、光伏等產業發展新路徑,推進產業扶貧政策擴面,實現產業發展和農戶增收雙提升。
堅持以打造生態宜居鄉村為目標,深化環境問題治理,加大生態修復力度,鄉村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提升。深入開展廁所革命、污水革命、垃圾革命,全年完成改廁任務1700戶,景星鎮污水處理投入使用,頭站鎮污水處理廠滿負荷運行,“村收集、鄉轉運、縣處理”體系不斷完善,村莊生活垃圾問題得到有效治理;不斷完善鄉村基礎設施,投入資金4374萬元,修建通村公路125公里;貧困村16.1公里,農村群眾出行更加便捷;投入資金5117萬元,新建農村飲水安全工程60處,涉及貧困村4個,非貧困村28個,全縣自來水普及率達到80.2%,全部實現飲水安全目標;投入資金618萬元,對94個村、233個自然屯實施綠化行動,涉及貧困村15個,非貧困村79個,村屯平均綠化覆蓋率達到16%以上。
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推進移風易俗,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不斷提高鄉村文明程度。深入開展文化惠民工程,新建村文化廣場10個和社會足球場地4處,全縣鄉鎮綜合文化站、村文化廣場、村文化活動室、農家書屋覆蓋率分別達到100%、85%、85%和100%。組建“紅色輕騎兵”小分隊10余支,全年開展送戲下鄉100場次,繁榮活躍了鄉村文化生活;支持“三農”題材文藝作品創作宣傳推廣,全年創作扶貧、三農等文學文藝作品800余篇;深入開展移風易俗行動,建立健全村規民約,成立黨群議事會208個、村務說事會203個、紅白理事會161個,通過道德約束和示范帶動,引導群眾弘揚時代新風,自覺抵制封建迷信等腐朽文化的侵蝕,堅決遏制大操大辦、人情攀比等陳規陋習。
聚焦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發展不充分問題,加快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實施村黨組織書記優化提升行動,在158個行政村推行村黨組織書記、村委會主任“一肩挑”;創新實施村黨組織書記公開選拔機制,在全縣大中專畢業生中公開選拔村黨組織書記5名,在全省開創了村黨組織書記公開選拔的先河;持續推進星級化公職化管理,全縣享受公職化待遇村干部、星級化村干部分別達到123人和951人。扎實開展“清化收”工作,累計收繳資金4734萬元,化解村級債務資金2.216億元,空殼村全面消除。加快完善基層治理體系,探索構建“黨建引領、三網融合”基層治理新機制,建立五級網格治理體系和網格管理平臺,全縣劃分黨建網格2298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