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 波
(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區三樹鎮農村工作局,江蘇 淮安 223333)
在現代農業生產中,農機作為必要設備,已經應用到插秧、育苗、整地、管理、干燥、收獲等一系列栽培流程中。以現有情況而言,水稻機插仍存在問題,整地、收獲環節使用農機頻率高,管理、插秧等環節使用農機頻率較低。水稻機插作為現代農業生產技術,可提高勞動效率,減輕勞動強度,實現農田增產增收以及大規模種植,適用于家庭農場與種植大戶。
在水稻機插作業中,機械種植相較于人工作業速度更快、效率更高,據不完全統計,機插效率超過人工插秧20倍,所以可大大減少人工勞動量。水稻插秧機擁有統一性優點,秧苗更小,插秧后可促進其盡快進入成熟期,促進產量提升。
水稻種植中借助機插栽培可降低成本,主要體現如下:一是節約土地資源,傳統插秧易受到人為影響,無法實現每排每列的規范化插秧,導致土地利用率降低,應用插秧機則能夠控制種植間距,確保合理密植,提高產量;二是降低占用水田量、農藥及肥料用量。在種植楊中,機插具有均勻性特點,使得秧苗長勢更強、成活率更高,加強秧苗抗病蟲害能力;三是機插時通常采取寬窄行方案,有利于光照通風,為秧苗生長提供保障。
在水稻種植中,以機插方式實現插秧規格統一,不僅提高了插秧效率,還能減少秧苗之間差異性,使其維持統一長勢,能夠盡快進入成熟期,提高產量。并且,機械化秧苗種植插入相同深度,不會產生淹秧、浮秧的問題,可提高水稻質量。
選擇省級以上認證或審定的品種,需根據當地地質條件、氣候水文、市場需求等選擇水稻品種。如云南省可選擇楚粳40號、楚粳37號,適宜當地種植。在育秧中應用熟化水稻土、菜園土為營養土展開秧盤育秧,規格為58cm×28cm×3cm,苗床畦面寬140cm、溝深15cm、溝寬25cm,表面光滑平整無基礎,控制營養土不超過10m,將營養土干燥后進行粉碎過篩。
按照放栽秧水、大田整地情況明確水稻機械育秧時間,秧齡在40d內,播種前完成浸種、選種、曬種等工作,使用浸種靈或施保克實現48h種子浸泡,每畝播種量為23個秧盤,每盤干燥種約為100g。大田用種量約為2.5kg,均為機械流水播種,灑水時要求表面無積水、秧盤底土濕潤,覆土可濕透,不露籽,均勻覆土。在秧苗管理中,前期旱育確保盤土濕潤、墑溝無水,中后期則保證溝內半水煉苗,1心2葉后揭膜展開常規育秧管理。
秸稈還田與翻地工作配合進行,每隔兩年秋翻1次,稻草還田。春季使用椒江平地機進行稻秸掩埋,整體翻地保持深淺相同、稻田平整、地頭齊整。完成后泡田整地,應用旋耕、耕翻的方式,整地前放水泡田,田間水高度保持在11cm,緩慢灌水,插秧前一周泡田整地,良好沉淀土壤。沉淀時間如若較短,則會造成秧船壅泥,出現壟型不顯著、壓苗等問題,對后續作業造成影響,并且也會對機插垂直度、分蘗、緩苗造成影響,整地中需確保稻田耙平細膩、足夠平整、雜草去除,實現“寸水不漏泥”,方可進行水稻機插。
在該環節中,需檢查插秧機的性能,嚴格按照插秧機說明進行操作,保證操作安全性,掌握機械構造原理、安全知識及故障維修常識,正確應用插秧機,定期展開機械維護低溫超過12℃即可展開插秧。在機械插秧中,需遵循“早、直、淺、稀、正”的原則,完成插秧后進行補苗,扶苗防水。農民下田前,還需要根據稻田土壤情況,規劃插秧機路線,促進插秧機便利性的提高。在插秧中做到靠近地頭兩側與田邊,預留等同機幅的作業寬度,有利于機械邊出田。操作路線保證其筆直性,保持行間間隔一致,禁止產生壓苗情況,秧苗首次補給或未能上秧時,需轉移苗箱到最左側或最右側,完成插秧后及時觀察,剩余插秧若中秧田無法滿足插秧機作業寬度,可安排人員提前準備多個秧苗,減少插秧機播種行數,預留出相應作業寬幅,以便插秧機能夠走出秧田,做好水稻種植工作。
稻田生長中需強化曬田、灌溉等工作,當秧苗實現3期葉即可采取潛水灌溉模式,早期需要經過多次晾曬,促進秧苗發根,減少倒伏率。機插深度由于相對較淺,曬田時需控制時間,稻田表層微微發白即可。而在中后期,需保持濕潤,抽穗階段淺淺灌溉,夏季溫度較高則選擇深灌溉。秧苗度過生長期后,應用交替曬田的模式,以保持秧苗根系活力,具有保葉、養根的效果,秧苗成熟前7d,灌溉停止,以免斷水過早拉斷秧苗。當秧苗成長至1心2葉需復水,追加尿素4kg/667m2,5葉前曬田復水追加氯化鉀3kg/337m2和尿素4kg/667m2。后期秧苗生長通常無須追肥,出現脫肥情況后,可在破口階段噴施磷酸二氫鉀20%,配合淺灌溉,維持稻田濕潤性。
在防治病蟲害中,植物源農藥作為有效藥劑,可用于防治水稻象甲,具有良好效果。在無公害防治中,遵循綠色環保要求,添加苦參堿可溶性藥劑1%,作為植物園殺蟲劑,天然性良好,應用該藥劑不僅可防治害蟲,還不會破壞生態環境,保證水稻健康生長。人員需掌握發生水稻象甲的規律,每年通常5-6月份發生該蟲害,噴灑藥劑到葉子上,藥劑用量為667g/m2,隔7天噴灑1次,提高藥效,病蟲害防治效率約為90%。
害蟲具有趨光性,可應用滅蟲燈防治病蟲害。水稻種植中,借助滅蟲燈吸引害蟲后大規模捕殺,其具有簡單易行的特點,未結束插秧前即可設置,應用時間早,防治效果良好。但是,滅蟲等應保證其使用科學性,將其設置在集中爆發蟲害位置,集中消滅害蟲。水稻5月下旬易發生二化螟,其作為跨越冬季害蟲,對水稻生長造成嚴重危害。另外,還可使用滅蟲燈防治甘藍夜蛾、小菜蛾及金龜子等,減少害蟲數量。
水稻病蟲害采取誘殺法不僅可實現病蟲害防治,還能避免污染生態環境。一是按照比例配置誘導劑,準備塑料盒子,將誘導劑放入其中;二是準備長方體棒子,制作三腳架,在架子上放置誘導劑盒子;三是安裝三腳架在水稻田周圍,以氣味誘殺害蟲。具體應用中,需合理進行誘導劑盒子設置,可在6-8月份開展,每133m2設置1個,10天為一周期。在種植水稻中,易出現黏蟲類與蠅類害蟲,影響水稻產量質量,以氣味吸引害蟲誘殺,可實現大規模誘殺,具有良好防治效果,可加強生態保護。
該防治方法主要是通過食物鏈、生物圈中動植物相生相克關系,或是通過水稻病蟲天敵將蟲害消滅,不會影響客觀生態環境。當前,可在水稻種植中釋放稻鴨、稻螟赤眼蜂等,以此捕捉稻田害蟲。其中,稻鴨主要是在水稻生長1周后放入稻田,單畝種植面積放入128只左右的稻鴨,直至水稻孕穗成熟,通常為50天。通過反復尋覓與捕捉,稻鴨可控制二化螟數量。
水稻種植中易發生病蟲害,為生產優質、無公害水稻,需控制農藥使用,避免污染水稻生長環境。可選用蘇云金桿菌,具有良好防治效果。此過程中,明確病蟲害規律及特點,合理應用蘇云金桿菌和枯草芽孢桿菌防治病蟲害,在使用前通過試驗了解生物農藥影響性,我國對于應用蘇云金桿菌等農藥規定了使用時間、防治方法及對象等,按照要求操作即可獲得良好效果。
綜上所述,我國糧食作物中水稻作為其中重點,提高水稻種植質量與產量,對社會和諧發展、滿足人們生活需求意義重大。因此,應當推廣現代化水稻機插高產栽培技術,在育秧、整地、插苗、管理中均使用機械設備,還應做好綠色水稻病蟲害防治工作,從而推動農業實現可持續綠色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