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譚福玲
(黑河學院,黑龍江 黑河 164300)
在我國農業稅改革后,農民負擔得到了極大的緩解,從法律層面上來看,農民沒有了法定負擔,但是部分農村地區存在著隱性的負擔,如亂攤派、亂集資、亂收費等,雖然政府出臺了相應的管理制度與政策,但是農村“三亂”問題時有發生,與國家大力倡導的減輕農民負擔政策不符,導致農民對政府減輕農民負擔工作的滿意度下降,這需要引起地方政府與社會的重視,并針對現階段農民面臨的負擔問題,給出行之有效的解決對策。
農民“看病難”一直以來是黨和國家高度關注的問題,由于大部分農民的經濟收入有限,難以負擔高昂的醫療費用,導致小病拖成大病再進行治療,使農民更加無力承擔醫療費用,從而放棄治療。
農村經濟通常以農業種植為主,農民在種植過程中需要使用農藥、化肥、種子、農用機械等,而農資價格隨著市場經濟發展不斷上漲,并且農資產品更新換代較快,雖然可滿足農村種植經濟發展的需求,但是農產品價格上漲有限,從而加重了農民的負擔。根據相關數據調查顯示,我國很多省份的尿素、復合肥等都存在價格上漲現象,而農藥與農藥器械等也有著不同程度的價格上漲,對農民來說,無疑是一種經濟負擔。
我國雖然實行的是九年義務免費教育,但是農民子女的教育負擔仍然很重,由于農村兒童的減少,農村小學與初中通常設置在鄉、鎮、縣城內,部分農村學生距離學校較遠,農民家長除了要負擔書本費用以外,還要承擔交通、午餐費用,甚至部分學生需要住宿,這些費用疊加在一起,使得農民教育負擔較大。此外,在九年義務教育中,部分學校有收試卷費、資料費、服裝費、活動費等現象,雖然金額較少,但也會對經濟收入有限的農民造成負擔。此外,農民子女在完成義務教育后,考取高中、大學,在這一階段的教育費用要遠遠高于義務教育階級,農民舉全家之力供子女念書,對于經濟條件不好的農民家庭,即使國家與地方學校有助學金,仍無法完全解決農民教育負擔過重問題。
我國已經免除了農業稅,這對農民來說是一項非常好的民生政策,而在免除農業稅后,使鄉鎮財政收入變少,影響到相關部門的運行,部分地區為了彌補資金上的不足,會向農民收取一定的費用。在農村環境整治、基礎設施建設、醫療衛生建設中,會采取分攤的方式向農民收取費用,這些在一定的程度上均增加了農民負擔。雖然在新農村建設中,政府財政與社會資本都有資金的支持,但是還需要農民承擔一定比例的費用。
部分農村地區在婚喪嫁娶方面花費巨大,并且有互相攀比的心態,進一步增加了婚喪嫁娶的花費。部分農民本身不具備大操大辦的資金實力,為了辦好辦大婚禮、葬禮而去四處借錢,超出了農民自身經濟所能承受的范圍,造成鋪張浪費的同時,提高了農民的經濟負擔。
在減輕農民負擔工作中,少數地方政府的重視程度不夠,并且認識不夠深入,沒有意識到減輕農民負擔工作的艱巨性和重要性,在實際的工作中,認為通過降低農業稅費就可降低農民的負擔,比如說,在減負工作中監督管理不夠嚴格,各項減負工作措施執行不到位,從而影響到減輕農民負擔工作的效果,不利于農村經濟的穩步發展。
各級地方政府要提高對減輕農民負擔的重視程度,認識到當前開展該項工作的重要性,深入分析減輕農民負擔工作中出現的問題,以及自身監督管理上的不足,積極探尋新的惠農政策,并在惠農政策制定中,積極走訪調查,獲取農村發展經濟的實際需求,制定出具有實效性、可行性的政策。在惠農政策落實過程中,相關部門應安排人員深入基層明查暗訪,獲取政策的執行情況。
現階段,農民的負擔主要是“一事一議”籌資籌勞,該項政策解決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的問題。比如,修建村內水利、道路等,讓農民自行商討解決辦法,實現了公益事業建設全過程的民主管理,農民成為項目建設的業主方,擁有民主決策的權利,并可有效控制農村的“亂集資、亂攤派、亂收費”等問題,對農村經濟的發展有著穩定性的作用。第一,建立“一事一議”制度,梳理“一事一議”流程,保證籌資、籌勞工作的有序開展;第二,設定限額標準與工價標準,依據標準開展籌資、籌勞工作,以防暗箱操作,增加農民的負擔;第三,完善監督卡制度與農民負擔專用票據制度的建設,在監督卡上需明確籌資項目、籌資額度、村民負擔項目等,并交到村民手中,使村民了解自身所要負責的款項和勞動,從村民手中收取款項后,需開具專用發票。
第一,為了保證涉農收費工作的公開透明,各級地方政府可采取價格公示機制,在農村重要的場所設置公示板,將涉農收費信息進行公示,以維護村民的知情權,使農民確定該項收費合理合法;第二,在農村建設中產生的費用需要由政府、村集體、村民共同承擔時,需明確各方所要承擔的比例;第三,在收取合理合規的費用時,需依據政策標準進行收費,不可超出規定的范圍;第四,在發放農業補貼補助時,要加強發放過程的監管,保證資金足額發放到村民手中;第五,針對農民家庭作坊、農場等,需重點關注其負擔情況,以防止亂收費問題的發生。
第一,針對農民子女教育負擔過重問題,除了要嚴格落實“兩免一補”政策外,各級政府部門還需加強小學、初中“亂收費”問題的監管,加大對“亂收費”學校的懲處力度;第二,從地方財政撥款承擔農民一部分的子女教育費用,盡可能減少農民子女九年義務教育的收費;第三,針對高中、大學的農民子女進行適當的照顧,給予一定的生活補貼,幫助農民子女繼續接受更好的教育。其中,農林、師范類院校畢業后的農民子女,如果自愿從事農村基層工作,可由政府負擔其大學的學費,從而為農村經濟發展吸引和培養更多的人才。
第一,切實解決農民“看病難”、因病返貧問題,相關政府部門需加強藥品價格與醫院收費的監管,防止醫院“亂收費”現象,并將醫院藥品與醫療服務價格進行公示,以及增加懲治力度,約束醫院與醫生的行為,凈化醫療衛生收費環境,實現醫療、藥品收費的公開化、透明化;第二,積極落實農村合作醫療各項工作,解決農民醫療報銷難的問題,簡化報銷流程,擴展報銷范圍,提高農民的受益程度,以解決農民醫療費用負擔過重問題。
農資價格上漲直接降低了農民的生產收益,地方政府需發揮自身宏觀調控市場經濟的作用,加強農資價格的監管與控制,尤其是重要的農資,如種子、化肥、農藥等,需要合理控制市場價格,針對緊缺農資抬價的單位和個人,需依法嚴懲,如果單位與個人銷售的農資價格超出了政府設定的標準,則要依法進行控制。
對農民進行思想教育,充分運用地方的傳統媒體與新媒體進行文明節約的宣傳,遏制農村婚喪嫁娶鋪張浪費現象。第一,鼓勵農民學習理財知識,避免其不必要的支出;第二,提倡簡辦婚禮與葬禮,節約開支,投入到農業生產之中,或者是鼓勵引導農民創業,為其提供必要的技術與管理支持,增加農民的經濟收入;第三,政府部門可組織開展農業技術知識講座,引導農民學習先進的農業生產知識和技術,促使農民成長為新型農民,實現農業種植的增產增收,加快農村經濟的現代化發展。
減輕農民負擔對地方政府來說,是一項長期而又艱巨的任務,農民減負工作關系到地方農業經濟的發展,以及地方的和諧與穩定,各級地方政府要認識到農民減負工作的重要性,積極探尋自身減負工作中的不足,總結以往的工作經驗與教訓,深入研究農民現階段主要面臨的負擔,在政策、制度、技術、資金上予以支持,并鼓勵、引導農民自行減負,以提升減輕農民負擔的成果,實現地方農業經濟的穩步、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