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能艷蘭 陳云燕
(六盤水師范學院,貴州 六盤水 553004)
社區是城市治理過程中的基本細胞,在城市的發展過程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深化,城市社區的數量和類型急劇增長,社區居民的訴求也呈現出多元化、多層次特征,社區治理普遍面臨著養老服務不足、公共空間緊缺、環境衛生臟亂三大難題,迫切需要轉變社區治理的理念和方法打破現階段的窘境。
六盤水是國家“三線”建設時期發展起來的一座工業城市。因歷史原因,位于中心城區的社區普遍屬于老舊型小區。片區居民住宅大多建于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居民自建房和單位職工家屬樓為主。隨著房地產市場的快速發展,涌現一大批由房地產開發商推動建設的居民差異性較大的社區。相比老舊小區,新建社區物業服務、基礎保障等方面存在一定優勢,但居民構成的多樣性對于社區治理提出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同時,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六盤水市幫助貧困山區群眾“搬出來”,統籌規劃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新建了一批易地扶貧搬遷社區。
紅巖社區是中心城區老舊小區的典型代表,基礎設施老化問題較為突出、生活環境較差、閑置房屋較多,“無主管部門、無邊界、無物管、無防護措施”的“四無”老舊型小區管理問題突出,在改善人居環境的政策方針指導下,該社區大力推動老舊小區的改造工程,該社區創新黨建助力社區治理成效較為明顯。最大的特色在于對于“三線”文化的傳承發展以及充分利用社區內大量的“銀色資源”。主要做法如下:
1.充分盤社區閑置資源,提高社區居民參與
社區內老年人的養老生活和養老質量一直備受關注,不少老舊小區也受此困擾。紅巖社區內以水礦、六盤水火車站退休職工、退休黨員為主,這部分老人思想積極、整體素質較高,通過黨建聯席會、院壩會、道德講堂等方式,激發居民參與社區共建、共治、共享動力,尤其是知識、經驗儲備豐富的退休職工,能夠為社區的建設發展建言獻策。讓居民參與社區的建設和發展,能夠為社區的黨建引領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2.開展城市“三變”,提升社區居民收入
在旅游旺季,利用集體資金、勞務、房屋入股的形式開展社區閑置資源利用,使居民也成為集體經濟的成員,動員轄區居民參與其中,開展“家庭式賓館”。據青年路居委會黨支部書記余安富介紹,2018年夏季,該轄區“家庭式賓館”接待游客近700人,參與其中的居民收入最少的也有上萬元,“家庭式賓館”成為該轄區困難群眾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老舊小區的居民以公職人員為主,有固定的收入保障,但盤活閑置的房產資源、退休老年人的勞務資源,充分利用社區資源,是社區治理的有效途徑。
3.創新社區特色服務,駐村幫扶困難群眾
依托文體建設為社區居民提供文化娛樂服務,提高居民的幸福感和歸屬感。尤其是社區內老齡化的問題,豐富的社區文化娛樂服務、基礎便民利民服務、圖書館、資料室等固定的場所建設和普及,為社區中占主要人口比重的老年人提供了養老的便利。同時,由社區派出駐村工作組,建立“村企聯建”聯合黨支部,在社區及黨支部的幫助下,切實解決當地生活生產問題。提供吸納社區的志愿力量,組建志愿服務隊伍幫扶社區困難居民,提供暖心服務,真正實現不讓一個人掉隊,堅持共同發展。
該社區是六盤水市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形成搬遷社區的典型代表,特點在于所居住居民的前身是農村村民,與普通的城市社區不一樣,居民在新環境中的生產、生活、心理環境的融入都是社區治理過程中難以忽視的,保障居民的經濟收入以避免返貧的風險也是該類社區尤其需要重視的工作。
1.黨建助力“搬得出”目標實現
幸福里社區位于鐘山區月照街道,共安置金盆鄉、保華鄉、木果鄉、青林鄉4個貧困鄉鎮群眾588戶2779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占97.3%,目前入住率達100%。在搬遷之初,為推動搬遷工作的進行,堅定群眾搬出來的決心,成立幸福里居委會黨支部,組建居委會,選配8名“兩委”干部,有效管理黨組織。按照“定崗、定人、定責、定任務”的模式,設置社區內部的網格和樓棟黨小組,建成“黨支部+樓棟黨小組”“居委會+居民小組+志愿者”的服務網絡體系,實現社區的網格精細化管理。
2.社區黨建助力“穩得住”目標實現
按照“融城黨建”的思路,幸福里社區以黨建為引領,立足于“融心、融情、融力、融和”為內核的“融”文化,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平臺。完善基本公共服務,組建社區志愿隊伍,由居委會帶頭,動員社區居民,彌補社區物業服務的欠缺,自發組建四支志愿者服務隊伍為社區提供環衛及車輛管理服務。在社區新建圖書館、活動室、健身器材、音樂室、“四點半課堂”等場所,滿足社區居民切實所需的服務,提高其幸福感和歸屬感。
3.社區黨建助力“能致富”目標實現
社區通過開展制衣、苗族服飾、鞋幫加工、家政服務等職業技能培訓,提升搬遷群眾就業技能。建設扶貧車間、“巧娘手工坊”,為居民提供就業服務,保障居民經濟收入。據統計,搬遷群眾中有勞動力家庭542戶1258人,已解決就業542戶1226人,每戶每月就業增收達2000元以上,有勞動力家庭達一戶一人以上穩定就業,基本實現了有勞動力家庭就業動態清零。易地扶貧搬遷后續發展過程中,搬遷群體的經濟收入是困擾社會各界的問題,通過技能培訓、提供就業崗位,為搬遷群體實現增收,保障其正常生活,再到下一步的致富階段,幸福里社區真正實現了易地扶貧搬遷居民經濟收入可持續發展。
該社區是六盤水市新建型小區的代表,是新時代房地產開發商建設的社區,居住居民的背景構成較為復雜,對于社區服務的需求也是呈現出多樣性、層次性、階段性等特征。社區業委會、物業機構均配齊,對社區的管理也提出現代化、時代化的要求,先進技術的運用較為廣泛,智慧社區的實現是其發展的最終落腳點。
1.黨組織的橫、縱向聯動
德塢街道黨工委通過成立街道大工委,將城市基層黨建與黨工委的工作重點相結合,形成以街道統籌協調、社區和小區協同的三級上下聯動的基層黨建格局。街道黨組織負責統籌協調轄區內的黨建工作,各個社區和小區的黨組織進行上傳下達,在縱向形成“街道—社區—小區”三級聯動機制。引導駐區內各單位、各組織的黨組織也參與到社區治理中,在橫向形成社區、小區層面的黨組織聯動機制,以彌補新建型小區居民參與度低、居民歸屬感不足、黨建工作難以開展等方面的問題。
2.構建社區聯席協商機制
在小區層面,通過黨建引領,構建小區黨組織、業委會、物業之間的聯席協商機制,對小區的建設和發展過程中的重點和難點問題采取共商、共建、共治的策略。其中,小區黨支部作為業委會和物業的指導者和協調者,小區物業、業主委員會定期向其匯報工作開展情況,黨支部負責監督協調的同時也能夠對其工作進行一定的協助。同時,組織小區居民對物業和業委會的工作進行績效評價,進一步提高居民社區參與程度。社區聯席協商機制的建立依托于社區居民的監督,落腳點也是為小區提供全方位的服務。
3.黨建與社區網格治理相融
在社區網格治理的基礎上,將黨組織建設和黨員服務進行融入,使得黨建成果服務于社區網格化治理。小區內先根據居民群眾的資源、需求清單,主要整合社區網格居民的需求,統籌轄區內333名報名參與服務的黨員及參與志愿服務群眾的工作單位、服務意向、愛好特長和服務訴求等,組建法律咨詢、糾紛調解、普法宣傳等7支服務隊伍,結合居民需求進行相互匹配,基于此,由相應的黨員和志愿者力量為所在網格內的居民有針對性地開展服務。居民向社區反饋服務訴求,社區負責統籌協調居民和黨員、志愿者直接的供需關系,黨員進行固定日服務,模式是:居民線上點單—社區統籌訂單—網格派單—黨員、志愿者領單。
社會治理的基本單元是基層社區治理,在新型城鎮化的驅動下,傳統行政化的社區管理無法發揮基層自治組織應對利益多元訴求的挑戰,需要強有力的基層黨組織嵌入社區治理,統籌社區有效資源并進行有效融入,發揮引領社區治理創新的戰斗堡壘作用。社區也是社會矛盾和社會活力的集聚地,在強調多元主體協同治理的今天,需以基層黨建協調各方矛盾、激發社會活力,助力城市社區治理的高效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