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韋 晨
(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南京工程分院,江蘇 南京 210000)
農民價值觀是農民日常生活的具體體現,也是農村社會現實的直接反映和農村社會運作的重要鏡像。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等發生了一系列變革,農民的價值觀發生了深刻變化,農民原有的價值觀在農村失去了生存土壤,健康、進步、積極的價值觀尚未形成,落后、消極、腐朽等不健康的價值觀念仍在農村蔓延,嚴重影響了農民精神生活和農村整體風貌。
農村改革為發展注入活力,也為農民的價值主體由“社會本位”向“個人本位”的轉變奠定了基礎。
在我國農村社會,社會本位主要表現為集體主義價值取向。一般來說,農民在處理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關系上,集體至上原則是首要的和根本的。另外,集體主義精神在一定限度內對于培塑農民的愛國主義情懷、集體歸屬感、無私道德等具有積極的意義,但當二者發生較大沖突時,缺乏限度的純集體主義精神或原則所帶來的后果卻是負面的。
價值取向是指價值主體在進行價值活動時指向價值目標的活動過程,包含變化的趨向和方向,即在社會生活中,各個不同主體對不同文化、思想和價值觀念的接受和偏好。價值取向的理想型指的是價值取向是建立在信仰和信念基礎之上的價值活動。人類所有認知活動都是為了滿足人類需要,實現人們的價值理想,也就是說,實踐的第一個內在動力是人的需要,實踐的第一個外在指向就是價值取向。改革開放以來,農民價值取向便是一個不斷變遷的過程,價值取向呈現出理想型向功利性轉變的特點。
價值選擇的逐漸多樣化,是改革開放以來農民價值觀的重要特點。傳統農業社會,家國同構,農民將國家、家族、家庭利益放在首位,農民一生都在追求家族的興旺發達,個人的光宗耀祖。農民個人價值觀服從并服務于家庭、家族、國家利益,家國一體下,農民的價值觀完全受國家主導,農民的價值選擇呈現一元化特點。
隨著改革開放進一步發展,市場經濟加快社會分化,又由于歷史原因、城鄉差異、政策偏向、教育水平等種種差異,導致農民的行為方式和行為習慣各具差異,與此同時,農民對同一事物也會形成不同的價值評價和價值選擇。
在當前農村多元價值觀共生共存的現實條件下,農民價值觀的重構,對于促進農民整體素質的提高和實現農民全面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總體來看,農民價值觀的重構,需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導引;反過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建構,也需要農民價值觀的整體提升。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引導農民提高自身素質的關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我國社會主義價值體系的集中概括和高度總結,是引導中國各方面發展的生命之魂和內在精神。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的內在精神和靈魂。在廣大農村社會,多元價值觀并存,既包括傳統的儒家的“仁、義、禮、智、信”價值觀,也包括具有時代特色和時代氣息的“競爭、開放、民主、平等”價值觀,這些價值觀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實踐基礎。
第一,多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來源。不同群體相集聚形成了社會,不同的群體有不同的價值取向,農民作為中國范圍最廣、人數最多的一個群體,其價值取向也是最復雜的。
第二,廣大農村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踐行的重要領域。一方面,農村人口占中國人口的大部分,與城市相比,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明顯要薄弱,而占全國總人口數42.65%的農民則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廣大農村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和踐行方面還不足,也反映了廣大農村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踐行的實踐場域,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建構提供基礎。
目前我國農民社會價值觀正處于變化重組的關鍵時期,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引,促進農民價值觀的良性發展,建構與社會主義新農村相匹配的新型價值觀是當前面臨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
1.政策支持
農民價值觀重構需要有效的政策引導和支持,具體來說,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第一,制定切實可行的規章制度,保障農民價值觀的建構有章可循。
第二,建立健全相應的保障機制,特別是資金保障。在政策制定過程中,加大對資金的投入,可采取資金精準支持的政策來保障農民價值觀的建構有序進行。
第三,制定相應的獎懲和反饋機制。如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農村的宣傳和踐行納入村建設考核標準,對取得成效的村進行相應獎勵。
2.宣傳教育
第一,必須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宣傳教育,用農民喜聞樂見、簡單易懂的形式來表達和闡述馬克思主義的范疇和原理,如通過播放微視頻、開展文藝表演、典型案例宣講、開展知識競猜等多種形式來增進農民對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了解,為農民建構和鑒別價值觀提供理論基礎。
第二,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精神教育相結合,有助于培養廣大農民的愛國情懷和和革命傳統精神,有助于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加強愛國主義、革命傳統精神宣傳教育的同時,在宣傳教育的方式上,以農村角度為出發點,宣傳教育一定得接“地氣”。
第三,加強集體主義宣傳教育,引導農民樹立集體主義精神,同時也要引導農民正確處理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的關系。在進行集體主義宣傳教育時,可采用讓農民切身感受“眾人拾柴火焰高”的集體之力的巨大,保障宣傳效果。
第四,加強傳統美德宣傳教育。調研中,我們發現,一些農民在生病難以根治時轉而向“神仙方術”求助。在農村進行傳統美德宣傳教育的過程中,要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特別是針對容易滋生陳規陋習的農村,更是要注重方式方法,幫助農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1.發揮農村基層組織作用
農村基層組織在農民價值觀建構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上可傳達政策精神,下可融入農民群體,既是農民日常文化活動的組織者,也是農民價值觀建構的引導者。
2.發揮鄉鎮企業的作用
鄉鎮企業是農村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主體。一方面,鄉鎮企業自身的硬件設施對農民價值觀產生引導、規范與定性作用;另一方面,企業精神感染和影響著農民的價值觀。
3.發揮輿論引導作用
大眾傳媒成為農民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通過大眾媒體,農民增長知識,開闊視野,同時也更好地接受現代價值觀念與生活方式。政府應該對大眾媒體進行行之有效的引導,遵循“善待、善用、善管”媒體的方針,把好輿論關,充分發揮大眾傳媒的宣傳、教育與引導功能,引導農民養成良好的網絡閱讀習慣,同時要建立網上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陣地,增強先進文化的宣傳力度,加強大眾傳媒的管理。
1.內化于心
內化于心,就是農民將符合社會正能量的價值觀轉化為內在的自覺認識和體驗,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學習。一是主動學習。包括學習實踐知識和書本知識。農民要自己樹立學習的意識、讀書的習慣,主動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關知識,主動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和外延。二是修身正己。農民學習了價值觀的相關內容,更是要以正確價值觀為參照,內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標本檢視自我。三要明辨是非。學習是農民培育正確價值觀的前提,修身正己是目的,明辨是非是歸宿。
2.外化于行
外化于行,就是農民在價值觀內化的基礎上身體力行,做到知行合一。一是要以正確的價值觀指導實踐。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公正、法治”來做好日常工作,發生矛盾糾紛時,依法辦事,而非訴諸武力。二是對參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教育活動。
隨著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導引下,發揮政府、社會和個人多方面的積極作用,引導農民拋棄舊的、落后的價值觀,重塑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度一致的、新型的、進步的價值觀,是農民全面發展、農村社會全面進步的核心要求與根本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