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美麗
(濰坊職業學院,山東 濰坊 261041)
隨著互聯網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以及商品的銷售和營銷方式也隨之發生了變化。信息技術和互聯網平臺的使用,使互聯網與傳統產業融合,利用互聯網優勢創造了新的發展機遇。“互聯網+”的概念促使地域農產品包裝設計亟待創新應用。
在“互聯網+”背景下,新經濟形態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其深層含義是通過傳統產業的互聯網推動產業升級。從原始包裝到信息時代的包裝,包裝設計作為產品的重要組成環節,反映了每個時代的精神文化特征。隨著人們消費習慣和購物習慣的改變,傳統農產品的包裝設計呈現出個性化和多樣化,具有地域文化與民族文化的農產品日益受到人們的喜歡,它能激發消費者的消費欲望,提高商品市場的競爭力,促進當地經濟的快速發展;同時,也影響著產品的品牌形象和文化的融合傳播,提高了產品的文化內涵,打造了特色農產品的品牌價值。
目前,農產品包裝普遍存在的問題是包裝材料的使用比較單一,綠色環保材料應用率不高,材質上選用粗糙的瓦楞紙箱或者塑料、泡沫包裝較多,不僅消費者不能直觀感受到產品,而且降解難度大、易破損、回收利用率不高,不僅會對生態環境造成污染,而且降低了產品的檔次。所以,選擇綠色環保材料進行產品包裝已迫在眉睫。
在現今國內市場中,地域農產品種類較多,但是對應的包裝設計現狀并不樂觀,雷同現象嚴重,普遍采用風格大同小異的簡陋包裝。企業對產品包裝的定位是儲存、銷售和運輸等基本的實用功能,而不關心產品美化、產品信息傳達以及產品附加值的提升,包裝上的圖案和印刷簡單粗糙,缺乏設計感和創新。這導致消費群體的選擇受到限制,不能滿足消費者的審美需求,地域農產品的銷售模式和銷售途徑也得不到拓展,進而也阻礙經濟發展。
地域農產品在開發特色農業資源方面具有特殊的優勢,而我國農產品生產的運營模式大多還處于小作坊式,大部分生產不具備大企業的系統規劃和模式,同類產品眾多且雜亂,知名品牌較少,包裝沒有品牌和產品標識,缺少使用說明和產品介紹。農民和企業品牌意識強不,一些地方政府也缺乏相應政策和制度的制定,管理規范性不強,導致地域農產品品牌以及形象塑造沒有優勢,不利于產品品牌的長遠發展以及產品地域特色形象的確立。
農產品包裝設計作為地域文化的載體,應該與本土的地域文化融合,實現與產品的本土溝通,將自己地域的文化符號推向市場。但是,現在大部分的特色農產品沒有引入自己的地域文化,忽略了地域文化與產品包裝間密不可分的關系。在滿足使用功能和市場的基礎上,運用的包裝圖案大多數采用產品的實物照片,設計元素單調重復,產品沒有足夠的親和力,不能很好地調動消費者的興趣,缺乏代表地域性文化元素作為載體進行設計。
由于地域性農產品的特點,運輸和保鮮是包裝的首要功能,安全使用是核心功能。農產品產量大、包裝耗材多,對環境保護會造成一定壓力。在包裝行業未來的發展中,綠色環保材料的種類和應用將不斷擴大,比如取材于當地的原生態無污染材料,如竹子、秸稈、柳條、木材、草、棉麻等,紙、聚乳酸,以及樹脂基和金屬基復合材料、木塑復合材料、PVA水溶性塑料薄膜、可食性包裝等高科技材料,不僅降解周期短,還可以通過實施廢物分類措施,保證廢物在完成其應有的功能后得到再利用,既能達到燃燒利用熱能、施肥改良土壤的功能,又能保護環境,充分利用資源。包裝材料的發展趨勢是高機能和多功能,綠色包裝既能實現產品的功能特色,又能節約成本,降低企業發展的高經濟成本壓力。同時,增加相應的工藝元素,采用脫水、壓縮、灌裝、防潮等技術,為消費者呈現品質健康、包裝安全的理念,充分展現產品特點,營造生態無污染的綠色設計原則。
農產品包裝造型需要基于不同產品的性質、結構、物理、化學和用途等情況,更好地服務于生活而進行設計。包裝造型是包裝的整體形象,包裝結構是包裝構件的搭配和排列,作為產品包裝的主體,是實現商品包裝功能的關鍵。伴隨著市場競爭的壓力,農產品包裝的整體外觀是不斷更新的,這就需要完美的外形和合理的結構。如今,很多農產品已經走上了快餐消費的道路,或者從傳統的購買力走向網絡購物,農產品的消費群體也開始出現年輕化,包裝的造型結構在滿足基礎功能的基礎上,還需要根據人們的喜好,創新出更多的趣味性和時尚性。比如在造型上采用開窗形式,消費者對產品一目了然,增加了商品的可信度;采用異形結構,因其獨特的外形,對消費者具有很強的吸引力,更受年輕人的喜愛,可以作為提高賣點、增強產品競爭力的一種手段。農產品包裝越來越強調人性化,在方便運輸、銷售、使用和回收等基礎之上,結合產品特點、地域環境、銷售方式、消費群體、人體工程學等細節方面,揚長避短,方便大眾,使人性化設計日趨成熟。
農產品包裝設計是物質功能和精神文化的結合體,在形象塑造上,要注重挖掘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蘊,設計有文化、有故事、有特色的農產品形象,使其具有包裝美學功能。為了使農產品在市場競爭上占有優勢,必須進行整體的策劃和設計定位,實現不同產品的系列化包裝。根據農產品自身的特殊性,依托地域文化,從整體上確定風格,注重細節變化和提煉,從農產品屬性特點、材質、結構、圖形、文字、色彩、版式等各個方面,結合消費者的審美需求,用創意手法提升農產品包裝設計的格調,宣傳地域文化特色,讓地域文化在世界各地流傳起來,從而促進消費,帶動整體經濟提升。
一個企業或者一個產品,用品牌符號承載品牌的價值,通過語言、聲音、視覺等多種形式的符號傳播,積累消費者的記憶和認知,體現品牌忠誠度,彰顯品牌的無窮力量。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地域農產品品牌競爭力的提升和認知度的提高,要根據品牌代表什么、市場想要什么、對手在干什么來找突破點,結合自身優勢特點,化零為整,統一設計宣傳管理,形成地域品牌優勢,然后提出差異化策略,將品牌的商業價值升華到情感的高度,便于消費者辨識,賦予品牌生命力,從而增加品牌效益。
現代的農產品包裝設計人才須具備一定的知識體系和結構,在現代物流運輸環境的要求下,熟悉了解現代物流知識、現代電子商務銷售模式和商品流通流程,能更好地進行設計和創新。現代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滯后于社會的需要,這種新的形勢和趨勢對人才創新能力的培養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培養一批具有豐富專業知識的包裝人才,大專院校或者職業院校應該開設相關的包裝課程和技術,將新型材料、電子商務、物流運輸等內容都納入到包裝設計人才培養方案,師生把這種具有時代特征的思維納入到新的學習范疇,以提升創新能力。
培養農產品電子商務人才,對農民進行信息技術和電子商務的培訓,幫助農民掌握并使用網上交易的新方式新技術,提高農民加強互聯網的意識和技術水平。努力突破部門界限、行業界限的壁壘,整合利用各類信息平臺,實現資源共享,協同發展。根據產業發展和商業需求,適度引入市場機制,科學制定方案,改變傳統的營銷模式,實現借助互聯網銷售方式,擴大農產品市場,探索“互聯網+”的可持續發展模式。例如,在地域農產品的包裝設計過程中,將信息技術融入包裝設計,以二維碼的形式輸入地域農產品的產品名稱、產品成分、營養功效、適用人群、使用方法、保存方式等信息,了解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建立消費溝通服務模式,創造新的地域農產品傳播方式,有效地實現資源推廣。
“互聯網+”的發展和普及,使地域農產品獲得了互聯網搭建的廣闊平臺和技術優勢。我國農產品包裝設計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在國際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代農產品市場中,包裝設計需打破單純的使用功能,利用科技力量提高包裝技術,重塑品牌形象,融合地域文化,追求藝術美感,配備專業包裝設計人才,增加產品附加值,提高市場競爭力,這才是地域農產品包裝的重要發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