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元元 楊 威 張曉閣
(河南科技大學經濟學院,河南 洛陽 471023)
近年來,國家頒布相關政策支持農民進行土地流轉,進而推動農民收入增長。2014年頒布的《關于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意見》指出,實現土地流轉方式多樣化,鼓勵地方政府支持參與當地具體情況的行為者,并且提出了要實施“三權”分置[1]。2015年頒布了《深化農村改革綜合性實施方案》,這一方案再次提出要落實“三權”分置,“三權”分置施行目的是為了激發土地流轉的市場活力,使農民增收。2019年11月2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就保持農村地區的土地契約關系和進一步改進農村地區的土地契約制度提供咨詢意見,為農民提供充分的土地契約保障。農民為了增加收入,提升生活質量,農民進城的步伐越來越大,農村大量勞動力流失,使農村產生了大量的荒地、廢地,導致農村土地利用率降低。根據以上背景分析,本文對土地流轉如何影響農民收入的路徑以及作用機制進行了完整探討。對如何更高效地提高農民收入提出對策建議,因而對幫助農民在流轉土地的過程中增加農民家庭總收入具有一定程度的實際價值。
近年來,中央政府以及地方人民政府出臺相關政策推動農村地區土地高效流轉,為農村市場經濟體制提供強有力的物權保障。梳理近年來我國關于土地流轉頒布的相關政策,2012-2021中央一號文件屢屢涉及土地流轉的相關內容,關于土地流轉的具體政策匯總如下: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加強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中提高管理和服務;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保障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有序流轉,鼓勵和支持承包土地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流轉,規范土地的流轉程序;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給予農民對土地承包地流轉、使用、收益、占有及承包經營權抵押、擔保的相關權能,加快土地經營權流轉市場的健全;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引導土地經營權規范有序流轉,創新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方式,積極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落實集體所有權,穩定農戶承包權,放活土地經營權;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加快發展土地流轉轉型,鼓勵地方政府探索土地流轉履約保證保險;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全面完成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實現承包土地信息聯通共享;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完善土地流轉規范管理制度,給予承包土地的經營權擔保融資許可;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規劃開展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試點,在試點基礎上研究制定延包的具體辦法;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保障進城落戶農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研究制定依法自愿有償轉讓的具體辦法。
通常來講,農民是土地出讓交易雙方中的土地出讓者。因為政府會選擇不同的土地流轉對象,土地流轉給農民帶來的收入來源是不同的。
從土地產權的角度進行分析,將土地的流轉方向分為農戶自主的流轉方式、政府引導的流轉和以市場為基礎的流轉三種方式。通過對這三種不同的土地流轉模式的分析可以知道,第一種是私人流轉模式,簡而言之,就是個人之間的土地流轉活動的模式,其中耕種和無償轉包在私人自我流轉模式中占了很大的比例,而將土地流轉出去的目的并不是為了獲得多少經濟利益,而是為了避免土地廢棄,繼續保留對土地的全部權利。但是這種流通方式獲得的經濟效益很低。第二種是政府主導的流轉模式,一般通過政府征地或反向承包的方式從農民手中獲得土地,或者占用部分土地用于公共設施建設,或者分包給有經驗有能力的企業統一經營。所有的目的都是為了更好的獲取利益。這種政府主導的土地流轉方式一般可以獲得更高的回報,而且因為政府的公信力,農民可以更放心地流轉土地。第三種方式是市場化。在以市場為導向的價值觀中,土地是作為商品交易的,也就是說,土地被視為商品并投入市場。一般土地都是通過中介轉讓的,它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農村土地的利用效率。
隨著土地流轉規模的擴大,土地的經營范圍也隨之擴大,固定的土地人工和材料成本是不變的。因此,土地流轉可以更好地促進勞動效率的提高,從而提高從土地中獲得的收入。如果土地流轉使用得當,土地的價值是可以提高的。所以土地規模擴大了,不需要增加人力、物力成本,獲得的收益更多。單位土地的平均成本會越來越低,相對利潤會越來越高。但當土地流轉規模達到一定限度時,比例就會出現失衡。簡單來說,就是要增加人力物力與土地配合。這時單位土地的成本會越來越高,利潤會減少。所以,土地的流入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找到一個合適的量,從而保證農民獲得最大的利益。
農民的土地流轉并不是完全沒有成本,而是會消耗一定的人力、物力,這就是農民的流轉成本。如果農民的土地沒有流轉,農民的投入就是土地的種植成本。因此,如果土地轉讓,在轉讓中會產生一些成本。這些成本包括一些交易成本,信息成本包括運輸成本等。主要包括以下幾點:首先,農民在進行土地流轉時,需要知道整體的土地流轉價格是多少,因此就需要收集和整理相關土地流轉的價格信息。當前我國沒有設立專門的市場供土地流轉使用,所以有關土地流轉價格信息并不全面,需要農民自己收集,會產生一些運輸費用。并且在土地出讓過程中,土地的面積和位置,包括土地的大小,都會影響土地出讓的價格,如果需要第三方中介進行評估,會產生其他成本。這實際上會增加土地轉讓的多余成本。其次,在與土地流入方談判的過程中,農民要花費大量精力討價還價,自然影響到農民的其他收入。
承包經營權作為農民一項重要的權利,農戶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處理。農民可以自由地選擇是否流轉自己的土地,使土地流轉至種植能手手里,土地資源能夠合理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在法律基礎上,農民可以最大范圍的流轉土地,提高土地價值,作為資產的土地能給農民帶來更高的收入。農民自己決定土地是否、如何、在哪里流轉,相關政府部門的根據實際情況,給予適當的力度推動,穩扎穩打的順利推進。
大多數農民的教育水平較低,導致農戶在非農就業時處于劣勢,很難獲得穩定且有保障的工作,因此要建立技術學習平臺,打開學習渠道,幫助農民學習技術,使他們在選擇非農職業的時能擁有更多的就業選擇機會,從中選擇較為穩定有保障的工作。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進行技術培訓,地方政府可以跟當地的技校合作,有針對性地培養市場上急需的技術工人,同時按農戶的文化水平選擇不同的培訓方式,適時邀請文化程度相對較高的農戶參加免費的技術培訓班進行學習;對于文化程度較低的農戶,進行實地教學,或者組織農戶們去企業參觀,現場教學。
在保證土地承包權歸屬的基礎上,遵循等價交換原則,借鑒企業的經營模式,實現土地收益資本化。為了使農民在土地流轉活動中的主要利益不受影響,農民所承包的土地實行股份化和貨幣化應在物權的基礎上,在股份資本的基礎上行使土地收益的分配權,然后在市場上土地股份資本自由的轉讓和配置。
優先考慮高生產率和中等規模家庭農場作為示范農場,制定家庭農場示范標準,并輔之以相關的政策支持,以此作為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主要方向。擴大服務規模,以降低服務成本、提高效率、實現規模經濟。建立保護農民利益的機制以及增加收入的機制,使土地流動的最大受益者是農民。積極引導合作社、農業企業等多種土地流入方,通過股份合作、就業優惠等方式,與離開土地的農民建立利益分享機制,從而提高農戶流轉土地的積極性。
使其擁有的權利和責任相匹配,配備相應數量的執行人員,使執行機構內部功能齊全,實行基層執行機構人員、經費、資產等由上級執行機構統一管理的模式,地、縣、鄉三級執行機構要實現統一指揮、統一步調、方向一致,減少基層執行人員除業務工作外臨時性的工作,以便有效解決執行機構職責內的工作沒人干等問題,同時盡量避免工作過程中的多方領導,提高政策執行效果;地、縣、鄉三級執行機構要暢通干部交流機制,打通干部晉升渠道,充分調動基層執行人員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執行機構內部和諧統一,工作形成合力,以保障執行機構的科學合理、運作靈活、高效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