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鄭 婷
(嘉興職業技術學院智能制造學院,浙江 嘉興 314016)
2013年11月習近平到湖南湘西考察時首次做出了“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的重要指示[1]。顧名思義,扶貧要做到精、準,精準識別和幫扶,這與粗放扶貧是有所不同的,要運用科學的方式對扶貧對象進行精準識別,并根據具體家庭情況采取針對性的措施進行幫扶。搞好高職院校對農村貧困生資助工作對于實現精準扶貧具有重要的意義。
當今社會是一個人才競爭的社會,而高校就是培育人才的地方,貧困生資助工作能在很大程度上解決貧困生特別是來自農村的貧困生在校期間的生活問題,以確保貧困生能在校安心學習,讓其無后顧之憂。盡管貧困生資助工作的模式和體系在不斷的摸索中完善,但仍存在一定的問題,因此重新審視目前高校的資助育人的體系、探究資助的理念、建立一套更加完善的資助體系至關重要,這樣才能更好的讓高校承擔起本身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更好的完成扶貧任務,為促進和完善國家的教育事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由于學生可能存在良莠不齊的情況,部分學生缺乏誠信意識,學生家庭經濟情況的認定申請表中存在一定夸張的成分。但是由于高職院校貧困生數量較大,相關資助工作人員無法做到人人實地審查,很難了解到每位貧困生的真實情況,造成高職院校對于貧困生的識別不精準,影響資助的公平性。部分來自農村真正貧困的同學,如建檔立卡同學,由于自卑心理等原因,不希望自己的家庭經濟情況被身邊的同學知曉,反而放棄了申請資助的機會。且貧困生認定標準較模糊,加之一些客觀因素,影響了貧困生貧困等級的評定。
貧困生由于本身家庭經濟的原因,特別是來自農村的貧困生,可能在受教育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目前高職院校資助育人更傾向于經濟上的資助,如勤工儉學,更多的是讓學生做打掃衛生、發放報紙等體力活,對于學生個人專業技術方面提升幫助不大。高職院校對于貧困生,特別是來自農村的貧困生的自卑等心理方面的幫扶更是少之又少,存在明顯的缺失,僅僅在經濟上資助是遠遠不夠的,這也影響了資助的效果,沒有達到資助育人的真正目的。
高職院校大學生比本科院校大學生就業壓力大,而根據調查,大部分貧困生都能合理使用發放的助學金,但是部分農村貧困生,在領取助學金后,購買了一些超出自己本身消費能力的物品,或者拿到助學金后請同學大吃大喝,過度揮霍,沒有將助學金合理和理性的使用,使其失去了資助本身的意義,而且在同學中產生了不良的影響。
高職院校的生源既有普通高中的學生,也有“三校生”,即職業高中、職業中專和技工學校的學生,生源較復雜,部分同學政治素養較為薄弱,思想覺悟不高。根據《教育部等六部門關于做好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的指導意見》(教財〔2018〕16號)要求,學生申請貧困生需本人或監護人自愿提出申請,如實填報綜合反映學生家庭經濟情況的認定申請表。此方式對學生的誠信意識要求較高,而高職院校部分農村學生的貧困生材料會存在可信度較低的情況,造成對貧困生識別的不精準。
高職院校比本科院校大學生就業壓力大,而高職院校中的農村貧困生就業的壓力比非貧困生大,而就業競爭力較為薄弱。因為農村貧困生同學實現就業并不單單是為完成自己的個人職業生涯規劃,身上還擔負著整個家族的希望。目前部分高職院校貧困生資助方式較為單一,資助育人更傾向于經濟上的資助,缺少學業方面、就業方面、心理方面的幫扶,對于學生自我提升和個人能力幫助不大。
部分高職院校農村貧困生拿到資助資金后,存在資金使用不合理的情況,資助后缺乏全面的資金使用引導。由于負責資助的老師多為輔導員,事務性工作較多,存在精力不足的現象;資助工作隊伍存在薄弱環節,資助工作對前期認定評級較為重視,對于后期資金使用方面引導則較為缺乏,在后期的資金使用上存在監督薄弱現象。
在精準扶貧的政策引領下,高職院校要在思想上認識到貧困生資助工作的重要性,樹立資助工作新理念,切實做到精準扶貧、精準識別、精準幫扶,特別關注建檔立卡、來自農村的貧困同學,做到資助“不少一人”。
(1)加強誠信教育,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要求學生根據真實情況填寫學生家庭經濟情況的認定申請表,做好貧困生庫系統錄入工作。每學期進行一次摸底排查,將已經脫貧的學生移除貧困生庫,實時更新,確保貧困生認定的準確性和精準性,將每一分資助資金都用在刀刃上。
(2)強化貧困生認定小組的監督作用。根據跟蹤學生的家庭情況調查、日常消費情況、學習情況、心理健康狀況、身體健康情況等內容,建立貧困生檔案,做到“一人一檔”,對貧困生進行一個定性和定量的考核和監督,從而達到資助公平性和時效性的目的。如利用大數據平臺,后臺導出學生在校期間飯卡的消費水平,作為學生日常消費的參考依據之一。利用貧困生檔案庫,對貧困生進行動態的跟蹤,強化對貧困生誠信的監督。
高職院校的資助工作要從注重經濟資助轉化為全面資助的模式。為了經濟困難學生能夠更好地成長成才,達到資助育人的目的,要加強學業、就業、心理方面的幫扶。
(1)加強學業方面幫扶。由于經濟原因的制約,可能會造成農村貧困生在學業上較為薄弱。要做到因材施教,根據每個貧困生學業上的需求,針對其薄弱的科目進行輔導。特別是在黨建引領下,要充分發揮黨組織和教師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以支部為單位,安排相應的專人黨員教師對接貧困學生,實行課業輔導。
(2)加強就業方面幫扶。召開專題講座,幫助貧困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就業觀,特別是高職院校,學制較短,因此要引導學生重視職業生涯規劃課,在有限的時間里,規劃好自己的職業生涯。由專人負責,對兩年制和三年制的貧困生進行全程就業指導,根據其個人情況,提供針對性和建設性意見。拓寬就業途徑,吸引更多公益性團隊、企業單位等關注經濟困難學生的就業問題,為其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特別是來自農村的貧困學生。
(3)加強心理方面幫扶。學校加強心理方面的幫扶,讓貧困生樹立自信自強的觀念。特別要關注建檔立卡、來自農村家庭的同學,部分因為自卑心理,反而放棄了申請機會,因此要加強這部分的同學的心理幫扶,引導其正確對待現實。在“一人一檔”的貧困生檔案里,加入心理健康狀況檔案,關注其心理動態變化,加強人文關懷、心理健康教育,為其提供心理咨詢通道,幫助其建立健康的心理狀態。
在精準扶貧的政策引導下,對資助工作的要求越來越高,因此強化資助隊伍建設迫在眉睫。要形成專人負責、多方配合、條線結合的模式,設立專門的資助部門,這樣才能把自主工作做精做細。
在精準扶貧政策的引導下,各高職院校應該更重視貧困生的資助工作,不斷完善資助模式、加強隊伍建設、創新資助方式,為不讓學生特別是來自農村的學生因為貧困而輟學,需要不斷地努力,為培養新時代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而奮斗,為中華民族的崛起而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