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合剛
(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農村合作經濟經營管理站,甘肅 白銀 730799)
伴隨我國市場經濟水平的不斷提升,中國農業經濟獲取較大發展成果,展現出農業產業化的初始模式,農業產業化發展結構日益合理化。同時,健全了農業產業化的發展機制,有效提升了農業經濟效益。但是,在農業產業化的發展過程中,還存在一定的問題需要解決,因此應該加強農業管理力度,綜合可持續發展策略,推進農業產業化的持續發展。
當前,農業生產效益并不理想,大部分農戶缺乏較高的文化和管理能力,經營管理落后,農業科技含量不高,產出失衡。加快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不斷擴大農業市場主體,提升農業經營管理水平和綜合生產能力,能夠帶動更多的農戶增加收入。
農業產業化發展過程中,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種養大戶的帶動力,改變傳統過于分散的經營發展模式,形成社會化發展格局,協調農村一、二、三產業發展,激發農戶農業生產積極性,同時亦可優化調整農業發展布局,實現農業專業化、現代化發展,提高農業資源利用率,帶動農村農業經濟發展。
新時期,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理念的突出,對于農業農村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在多次重要場合和會議上指出,要始終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思想,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實現現代化生產、種植、經營和管理,改變落后的發展模式,帶動更多的農戶走知識化、文明化發展道路,縮小城鄉差距,促進鄉鎮振興戰略目標的實現。
目前,我國積極推行農業產業化的經營模式,這種經營模式有利于提高農民的經濟效益,并且可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價值,我國現在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主要有以下幾種:龍頭企業與當地的農民進行合作,當地的農業機構和農民之間的合作經營,以及龍頭企業+生產商+農民之間的合作等形式。這些經營模式會帶動當地的農業經濟,形成專業化和規模化的農業生產模式,減少生產成本,提高農產品的質量,以便提升農業經濟利潤。實行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可以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為農民提供經濟收入,但是在具體的實行過程中,依然存在一些問題需要及時進行解決,繼而才可以維持發展的平衡性[1]。
缺乏科學的農村產業結構是導致我國農業產業化發展出現問題的主要原因,目前,農村地區不僅缺乏合理化的農業布局結構,還缺少科學的農產品結構,這些都會導致產業化經營出現問題,部分農村地區沒有制作過完善的農業產業規劃,并且沒有依據相關政策對農業進行扶持,促使農業產業化發展存在一定的誤區,盲目開發新型的農產品。自從我國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以后,很多地區將鄉村旅游和農家樂作為農村的重點開發項目,以此提升農民的經濟收入,但是在實際的開發過程中沒有進行實地考察,導致在沒有任何鄉村旅游資源的地區進行開發的現象發生,浪費了資源。單一的農產品結構對農業產業化發展非常不利,現在普遍存在這種現象,技術人員沒有針對市場需求進行認真的調查研究,盲目建設相同農產品的生產基地,導致農業市場出現供大于求的現象,農業產業結構與當地市場經濟完全不符,難以發揮地方特色農業,導致產品結構的不合理,以及產品結構過于單一,不能滿足人們的多樣化需求。
中國具有豐富的農業資源,并且不同的農村區域具有差異性的地方特色。但是,在農業產業化的發展過程中,部分地區的特色農業存在產業化不足的問題,通常是由于對當地的特色農業資源缺乏認識,缺少可以帶動當地農業發展的龍頭企業,缺少專業化的農業布局規劃,不能構建穩定的農業區域生產基地,難以發展出規模化的生產經營,并產生規模效應。雖然部分地區的特色農業產業已經初步成型,并且具有一定規模的生產加工場地和優良的銷售途徑,但是產品種類過于單一、產品附加值較低、生產規模較小,只能夠滿足中低消費者的實際需求,農產品的創新研發工作遠遠不能趕上市場發展速度,難以帶動有關企業的發展。
我國現在的農業已經初步形成了產業化經營規模,但專門經營農產品加工的企業較少,農產品的質量有待提高,產業化經濟機構的發展速度較為緩慢,部分地區在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過程中,過于注重農業發展和當地龍頭企業的建設發展,不能與當地的二、三產業進行有效融合,促使農業產業鏈較短,產品過于單一,抵抗市場風險能力較弱,難以滿足市場的發展需求[2]。
通過對農產業化結構進行優化,使產業結構布局合理化,有助于農業經濟的發展,因此需要對農業產業化區域結構進行優化創新。依據當地的資源特點,科學規劃農業產業發展的總體格局,劃分出主要的生態農業發展區域,明確現未來的發展前景,調整農業產業布局,構建完善的規章制度。針對當地的特色農業,在各個區域制定出相應的政策,進行重點發展,健全發展保護措施,利用核心區域的發展帶動主導產業的發展,積極建設村級的核心企業,在規定的區域范圍內,建造相對穩定的生產基地,形成規模化的生產加工,提高經濟輻射力,增加市場競爭力,繼而有效提升經濟效益,推進產業結構的順利發展。促使農業和農村環境保護事業的協調發展,構建綠色化的有機種植保障體系,增加種植綠色農業和有機農業的特色種植區域,逐漸形成以綠色農業作為核心的可持續發展模式,或是發展鄉村旅游業和生態農業的發展模式[3]。
想要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需要有效發揮當地產業的優勢作用,利用發展優勢形成主導產業。首先,需要將農業資源特色和優良的生態環境作為根本,加速現代化農業產業園區的建設進度,充分發揮農業園區的示范作用,將當地的資源特性和特色產業作為基礎,以科技創新作為支撐數據,建設專業化的綠色農業產業鏈條,培養出一批重點發展農業生產的龍頭企業,發展并擴大農業產業規模,形成具有代表性的主導企業。其次,按照農業產業特色化、特色產業園區化、園區經濟品牌化、品牌經濟市場化的思路,以綠色生態為品牌,突出基地園區的市場建設,花卉、生態豬、食用菌等特色產業進一步發展壯大,不斷提升當地的農業生產效率,以便提升農業經濟效益。
想要擴大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的發展,當地政府需要積極引進技術人才,通過開展教育培訓,提高工作人員的技術能力,培養出一批技術能力較強、規模成熟、帶動性能較強的新型農業主體。第一,通過規模化種養基地為依托、產業化龍頭企業帶動、現代生產要素聚集,“生產+加工+科技”的現代農業產業集群,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創新農民增收利益聯結機制,培育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新動能,打造高起點、高標準的現代農業建設樣板區、鄉村產業興旺引領區,形成梯次推進的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體系,為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和鄉村振興提供有力支撐。第二,需要健全農村經濟的合作機構,提升農民的組織經營力度。基層政府需要在政策方面,鼓勵農民建設合作組織,開展農業技術的培訓班,強化農民的綜合素質。探索出符合當地發展的經濟合作組織,推進龍頭企業和農業合作機構的有效融合,提高當地農民的專業化組織程度,并且擴大農村合作社的合作規模。除此之外,促使農民經濟組織進行規范建設,構建科學化的管理體制,使經濟合作機構的各項工作得以迅速發展。
運用科技力量可以推進現代社會的發展,因此可以利用以下幾點,積極推動農業產業化的建設發展:一方面,需要增強農業和科學技術的合作力度,當地政府需要積極引進專業的科技人才,同時與當地的農業高校進行交流合作,建立合作發展關系,繼而增強農民與科技人員的交流合作,在某種程度上,集合科技資源進行創新發展,利用科技力量推動企業的創新發展;另一方面,需要將農業科技創新基地和企業擴建項目進行有效融合,通過資源整合,可以提高龍頭企業的創新能力,與此同時,培養出一批具有科技知識的技術型人才,有助于農業的產業化發展。
資金短缺作為阻礙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重要問題,會導致有關項目無法順利開展。解決融資困難,可以推進農業產業化的發展。有關部門需要將調動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制定科學發展目標,獲取國家的政策支持,擴大現有資金的扶持力度,獲取資金以后,需要對其進行合理分配,有效提升資金的利用效率,當地政府可以將構建完善的資金補貼、企業合作、以及農戶自籌的融資體系,以有效解決各項融資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