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欣雨
(安徽財經大學 安徽 蚌埠 233000)
《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指出,要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提高農民素質,全面建設美麗鄉村;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和區域公用品牌、企業產品品牌等農業品牌創建,建立區域一體化的農產品展銷平臺,促進農產品加工、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和相關配套服務融合發展,發展精而美的特色鄉村經濟;提升鄉村發展品質,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及現代農業提升工程。區域一體化的農產品建設問題是我國鄉村農業發展新階段的著力點。農業是第一產業,在推動長三角一體化建設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要想提升安徽農業高質量發展,促進農村社會全面發展,就要扎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實施現代農業提升工程,加快建設安徽綠色農產品基地。
關于綠色農產品的稱呼和定義有很多,例如有機農產品、無公害農產品等。綠色農產品生產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是綠色農業發展下的產物。綠色農產品是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概念,其認識和研究過程是一個不斷深入與發展的過程。綠色農產品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綠色農產品是指人們在特定的生產方式下生產的安全優質、無污染、生態性的農產品,是具有一定規模的組織生產經營的產品;廣義的綠色農產品堅持以人為本,促進農業產業經濟健康發展,是綠色經濟發展的具體表現。
目前國內學者關于綠色農產品發展的研究主要包括綠色農產品的生產發展狀況、綠色農產品的消費分析、綠色農產品的營銷策略等方面。嚴力蛟和自強(2003)[1]在對綠色農產品有較完整和深刻認識的基礎上,提出了要加大宣傳力度、增設銷售網點、增加供應的品種和數量、強化管理機構、增加綠色農產品開發與建設投入等措施。在綠色農產品消費分析方面,靳明和趙昶(2008)[2]以浙江綠色農產品消費狀況為調查對象,重點研究具有不同個人和家庭特征的典型人群對主要綠色農產品品種的消費意愿與消費行為的特征、影響因素及其相關關系。在綠色農產品的營銷策略方面,王延明(2012)[3]在可持續發展等理論的基礎上,對吉林省綠色農產品基地進行環境分析,構建吉林省綠色農產品營銷目標以及營銷方案,為開拓吉林省綠色農產品市場等提供可行性方案。在綜合學習現有研究的基礎上,從綠色農產品經濟學的一般分析出發,在產業經濟學、規模經濟學、福利經濟學等理論的基礎上,系統研究長三角一體化對安徽綠色農產品基地建設的作用,提出發展措施。
綠色農產品是綠色農業發展的一般產物,是實現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工具。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綠色農產品是滿足人類社會現實需求,借助生產資源,利用自然要素加工、改造、生產出的經濟物品。由于社會資源的有限性和人類欲望的無限性,綠色農產品具有相對稀缺性的特點。綠色農產品是時代發展的產物,其在環境承載力有限性、人口增長壓力大、人們生活質量提高等非持續性因素的限制下,區別于一般農產品,以滿足人們的需求而生產。從狹義上看,綠色農產品是在現代農業環境中實現資源合理配置的有效途徑。
綠色農產品具有商品性、社會性、生態性的特點。綠色農產品是實現現代農業的重要工具,也是發展綠色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一是綠色農產品具有商品性特征,簡單來說是用于交換的勞動產品,“綠色”是基于普通農產品生產多出來的附加值,是滿足人類現實需求的經濟物品的延伸。二是綠色農產品具有社會性特征,表現在由于綠色農產品服務于人的特性,其生產、運輸、營銷等過程都是通過一個有組織的社會群體對自然產物進行加工后完成的,是從一般農產品發展到綠色農產品的過程,體現了人們對社會環境的適應及滿足更高消費的需求。三是綠色農產品具有生態性特征[4]。從綠色農產品產生來看,綠色農產品是現代農業發展的產物,也是適應自然生態環境需要的產物,表現在不破壞生態環境,對自然資源進行科學合理的配置并進行生產。
農產品加工業連接著農產品生產市場與生活消費市場。通過建設綠色農產品基地,有利于促進綠色農產品加工業向現代化發展,在龍頭企業帶領和農產品精加工背景下,發展具有皖南和皖西地區特色的農產品果蔬綠色基地。借助皖西和皖南的生態資源優勢,通過推動農產品加工產業化、標準化生產,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形成具有競爭力的產品品牌優勢,建立綠色農產品質量認證體系,使綠色農產品能夠促進農業生態環境建設,實施農產品名牌戰略[5],提高農產品市場覆蓋率。
健全的農產品物流體系有利于促進農產品產銷一體化,提升消費者消費農產品的食品保障,高效滿足農產品消費即時性需求。
通過建立完善的綠色農產品基地,有利于促進農產品在省際間的流通。實現農產品基地建設一體化后,農產品物流將會是一個有力的推動器,整體建設的完整性保障了物流運輸的效率。
長三角是我國規模較大、農產品密集的農產品消費市場,長三角的消費市場具有消費群體規模大、消費結構層次多、消費需求多樣化、消費質量高等特征。同時,隨著長三角和現代社會的進一步發展,消費者的消費觀念朝著健康營養和精神享受方向轉變。
以浙江綠色農產品消費為例,靳明和趙昶(2008)在綠色農產品消費意愿與消費行為分析研究中,通過研究具有不同個人和家庭特征典型人群的綠色農產品品種的消費意愿和消費行為的特征、影響因素及其關系,指出綠色消費行為具有典型分析價值。在農產品消費市場上,消費者消費偏好以及消費觀念的變化等間接影響著農產品供給市場的產品生產、勞動力供給等因素。積極的農產品消費意愿和有效的消費行為在消費市場里傳遞著強化的信號,有利于促進農產品市場上消費行為的完成。
同時,農產品基地也應該積極生產,有效保障消費者多元化、優質的消費需求。反之,消極的農產品消費意愿和弱化了的消費行為,不利于或阻礙農產品消費行為的完成,出現供需不平衡時,農產品基地可能會出現產品滯銷、勞動力成本上升等問題,不利于建設穩定、一體化的綠色農產品基地。
建立具有安徽特色的綠色農產品基地,結合農業技術發展,生產滿足長三角消費者需求的綠色農產品,堅實打造安徽特色的綠色農產品品牌,充分發揮安徽農業生產的優勢,推動健康、綠色的農產品進入長三角地區。
農產品涉及的范圍很廣,選取部分有效指標,對農產品占全國的比重、油料播種面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資源環境以及農作物播種面積進行研究發現,安徽農業種植面積、農產品生產比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等具有比較優勢。
以農用機械總動力為例,安徽的農用機械總動力達到了6 543.8 萬kW,這從側面體現了安徽具備較好的建設綠色農產品基地的條件。
面臨問題主要表現在安徽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方面。農業結構由適應性調整逐步向戰略性調整推進,但農產品的綜合競爭力不強,優質農產品的標準化生產基地有特色無規模、有產量不穩定[6],有比較優勢的大宗農產品但沒有形成產業化的競爭優勢,質量安全監管體系不健全。
對于農產品生產基地來說,資源環境的發展也是一個重要因素。發展綠色產業需遵循生態、可持續性原則。相較于江蘇、浙江以及上海,安徽資源環境的發展還處于相對不成熟的狀態,因此推進農產品基地建設要兼顧資源環境的發展與投入,這樣才能真正建設綠色農產品基地。
在充分發揮良好的生態優勢和資源優勢的條件下,加快龍頭企業建設,推動其成為農產品經濟發展的主力,有助于安徽加快進入長三角農產品市場。科學配置資源,既要推廣“老字號”等優秀傳統特色農產品,也要加快扶持新興農產品的培育工作,融入互聯網、智能實驗室等現代科技,給消費者帶來更高層次、更高質量的消費體驗,推進安徽綠色農產品基地建設,更好地樹立農產品特色品牌。
農產品物流網絡分布是保證產銷有效對接的一個重要環節。在長三角市場中為消費者提供無污染、優質、健康的綠色農產品方面,物流運輸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邱忠權(2010)對綠色農產品封閉供應鏈物流網絡布局的優化問題進行了分析,建立了物流過程中運輸條件可選的綠色農產品封閉鏈物流網絡優化模型。物流體系發展趨勢,應根據消費者消費方式朝著方便、快捷、優質方向轉變。
根據長三角的地理條件,實現物流運輸體系與消費者市場需求一體化。物流運輸體系是農產品產業的前向聯系,要求長三角物流體系設施建設完備化、物流網絡格局一體化,有助于減少生產的流通成本和庫存成本,圍繞訂單農業,保障農產品原材料供應以及農產品供需平衡。
由于綠色農產品產業發展并不成熟,在產學研合作的過程中出現復雜性和背叛性的可能性較大,合作條件也會相對增加[7]。通過研究發現,創新農村金融制度,提高金融資本的使用效率,保障農產品基地建設主體物質保障和風險維護,緩解農村產學合作過程產生的矛盾,實施制度改革和創新,加強生產發展的信用基礎,有利于增強農民生產的積極性,充分發揮金融資本在經濟增長的作用,為企業營造穩定的金融投資環境。
在勞動生態環境中,勞動者借助勞動資料,通過一定目的作用于勞動對象,創造出能夠滿足人們生產或生活中某一方面需要的使用價值[8]。在綠色農產品基地建設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勞動者在生產工作中的作用,加強勞動者對專業知識的學習,加大對勞動者的技術培訓力度,以便深入了解綠色農業。勞動人員的綜合素質與職業能力包含在技術開發、生產、加工、物流運輸、營銷等環節中[9],要內化于行,緊密聯系各個環節,綜合提升各環節勞動人員的專業知識和能力。
充分發揮政策優勢,正確把握長三角一體化戰略規劃,協調各個部門及組織,明確綠色農產品基地建設的信息、技術、人力、質量標準,落實各職能部門的分工,解決鎮(鄉)、村、戶的問題,凝聚農產品基地建設的向心力。堅持在長三角一體化科學戰略的指導下,有效配置資源和優化組織環境,從基地建設出發,全面發展綠色經濟,以實現各要素主體合作的收入增益和推動安徽綠色農產品基地建設一體化發展[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