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媛
(貴州大學 貴州 貴陽 550025)
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對鄉村社會發展提出了產業興旺的總要求,以產業興旺帶動鄉村振興戰略目標的實現??h域社會是中國獨特的社會體系,能夠連接基層社會與整體社會[1]。2019 年《國務院關于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的指導意見》指出,在產業結構布局上要強化縣域統籌,在縣域內統籌考慮城鄉發展,合理規劃鄉村產業布局。鄉村產業植根于縣域,以農村農業為依托,以農民為主體,以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為路徑。因此,縣域農業布局取決于當地農業的區位優勢,反映了縣級政府對縣域發展的總體規劃。如何合理安排不同農業產業的分布,如何構建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關系到未來縣域發展總目標的實現,關系到鄉村振興的實現。
Q 縣地處滇黔桂三省石漠化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腹地。受地理條件和交通區位條件影響,該地區經濟欠發達,經濟運行模式以國家“輸血”為主,全縣的支柱產業是農業。Q 縣一直以來都在謀求農業發展,并進行了諸多探索。2017 年之前,Q 縣的第一產業是養羊業。受多種原因的影響,養羊業衰弱后,當地逐漸發展多元化種植業。通過多次調研發展,Q 縣的產業布局基本形成,但其中存在一些問題,集中表現為縣級政府制定的目標和布局并沒有完全遵循市場經濟的原則,在一些規劃上存在非經濟因素。例如要求改種花椒,這對花椒的生長和治理石漠化并沒有作用,而且土地流轉費用較高,不符合經濟原則。Q 縣的薏仁米和茶葉產業發展勢頭較好,但2019 年之前有關部門對該產業的支持力度明顯不足。當前將花椒、食用菌、冷水魚列為重點產業進行發展,但這些產業在當地沒有基礎,大力推進存在較大風險。
在結合原有研究和Q 縣實地調研的基礎上,分析當地政府在產業布局選擇上的機制和邏輯。由于產業選擇是一個綜合性的社會事件,因此從社會學的視角對其進行研究。
Q 縣土地呈“九山半水半分田”的特征,石漠化嚴重,石漠化面積4.81 萬hm2,耕地2.72 萬hm2,土質較薄,土地分散;總人口34.68 萬人,農業人口31.7 萬人占總人口的91%。由于自然環境的限制,Q 縣種植業并不發達,連片土地較少,農業規?;粡?。該縣農業大致可以分為3 類,一是茶葉、薏仁米、烤煙、臍橙、養羊等傳統農業產業,這類產業具有較好的群眾基礎,穩定性較好;二是食用菌、高粱、冷水魚、辣椒等新興農業產業,這些產業大多是上級政府規劃種植的,特點是“短、平、快”,可以很好地起到帶動貧困戶脫貧的效果,在最近幾年發展較快;三是花椒產業,這是一項兼顧經濟發展和石漠化治理的產業,是西南石漠化地區的特色產業。
Q 縣農業產業布局的總目標是立足縣域山區農業資源特點和現階段產業發展的實際,堅持“山上茶果椒、山下菌畜糧、湖庫生態魚”的產業定位,把茶業作為特色產業,花椒、特色糧食、食用菌、生態畜牧業、生態漁業等產業作為規?;鲗Мa業,中藥材、蔬菜、烤煙、精品果業等產業作為區域性特色產業,推動山上、山下、壩區、水面立體式高效農業發展。
縣域產業發展是一項綜合性實踐,產業選擇并不完全是政府的行為選擇,與上下級政府系統之間的運行也有重要的聯系。政府在產業選擇中通常遵循3 個邏輯,即“不出事”邏輯、“完成任務”邏輯、“打造亮點”邏輯[2]。
賀雪峰和劉岳(2010)[3]認為,“不出事”邏輯是指基層政府在鄉村治理中的不作為現象。在產業發展中,“不出事”邏輯可以理解為追求穩定的邏輯。在這個邏輯的指導下,政府選擇發展傳統產業,因為這些產業具有較好的產業基礎、經濟基礎和接受度,不需要政府投入太多精力和資金就可以穩定發展。經過長期發展,傳統產業已經具有較好的群眾基礎、完備的市場運作機制,政府在這個過程中只需要提供一些政策規范、市場監督和基本的優惠政策即可。但這些產業的發展模式固化,想要使這些產業出彩,難度較大。Q 縣的臍橙、薏仁米、茶產業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具有很好的發展基礎和運行機制,但受市場波動的影響較大,發展不穩定。
“完成任務”邏輯指上級指定的發展任務,是上級政府考察下級工作的重要指標,縣級政府比較重視這類發展任務。2019 年S 州制定了全州的產業發展規劃,在振興農村經濟的大背景之下,按照省級文件明確了八大農業產業目標任務,包括蔬菜、食用菌、茶葉、中草藥、精品水果、薏仁米、生態家禽和冷水魚產業。S 州每個產業都有任務目標,在全州范圍內根據每個縣的實際情況下派任務。為了督促下級更好地完成產業調整的任務,S 州政府要求下級各縣(市、區)每季度上報1 次工作小結和不少于4 篇圖文并茂的工作簡報或典型案例,及時上報統計數據,對各產業做到“應統盡統”。
這種層層施壓的行政運行體系促使下級政府不得不將該任務作為重點產業加以重視。除此之外,由于是全省的發展布局規劃,上級領導高度重視,不斷視察和考核,對下級政府形成了無形的壓力。此時縣級政府在產業發展中的最終決策權較小,由于時間限定和任務數字定額,縣級政府對這類產業的發展帶有“只為完成任務”的性質。
“打造亮點”能夠彰顯縣級政府的執政能力。是否有亮點產業直接關系上級政府對縣級領導班子的考察和評價,這也是縣域發展中一定要有特色產業的原因??h級政府對于特色產業的強調不亞于上級分派的發展任務。
亮點產業通常是一些新產業,因為新產業更容易出成績,給當地發展帶來新的氣象,且新產業沒有發展歷史,避免了比較因素的干擾,更容易吸引上級領導和群眾的注意力。亮點產業雖然可以不是該地區的主導產業,但要凸顯當地的特色,以便與其他地區的產業區分開[4]。
Q 縣在“一縣一業”特色產業中重點發展養羊業,這是特色產業、亮點產業,也是區別于周圍其他地區的產業。2017 年之前,當地特色產業的發展得到了中央和省級的大力支持。
亮點產業并不是完全限定于某一類型,而是在不斷轉換。例如Q 縣的養羊業從亮點產業逐步發展成為全縣的第一大產業,成為任務型產業和安全型產業。之前縣級政府對產業發展具有很大的自主決策權,成為亮點產業后,受上級政府的重視不斷加深,產業發展從一開始主要遵循市場運行原則,到后來變為遵循政治運行邏輯,縣級政府的自主決策權受到了很大的限制。由于發展需要,Q 縣的養羊業“必須”每年升級發展壯大,最后成為縣域發展的“包袱”,這也是很多原本在本地區發展很好的產業逐漸衰弱的原因。
縣級政府高度關注產業發展工作,導致政府變為一個致力于農業產業發展的“經營主體”。縣級政府和鄉鎮都在致力于產業發展。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是,產業發展情況直接關系該政府部門和領導的執政成績,這是每個官員的核心激勵目標[5]。上級通常依據一定的標準對下級進行考核。與經濟學研究不同,社會學研究認為中國政府對下級機構的考核并不完全以GDP 為標準,因為經濟條件較好的地區經濟發展良好,而在缺乏經濟優勢的地區,上級政府對經濟的考察標準更加多元化。在鄉村振興背景下,上級政府通常依據其他非經濟標準對下級進行考察,比如本土特色產業的數量、解決勞動力就業的情況、生態環境的改善等指標,這些指標相對于GDP 來說具有很大的操作空間和主觀評價因素。與升遷直接掛鉤的考核機制和可操作的空間,共同提高了基層政府對產業發展的積極性。
由于政府是縣域的權力中心,掌握著縣域的核心政治資本?!百Y本”一般指的是經濟資本,但在社會科學中,“資本”具有多種含義。社會學家布迪厄指出,“我們必須再次思考并分析資本的各種形式,而非僅考慮經濟學理論中所定義的資本形式,這樣才能解釋社會世界的結構和運行”。在中國社會中,政治資本是政治地位或權力所帶來的收益,轉變為其他資本形式的能力非常強大。
政治掌握著關系產業發展的經濟資源、政治資源、社會資源和輿情資源等,這些資源的配置和傾斜直接關系一個新興產業能否迅速發展壯大起來。因此,縣級政府對縣域內的產業規劃有很大的選擇權。例如Q 縣2019 年的產業發展目標雖然由上級直接制定,但在哪里布局、怎樣完成、交給哪些經營主體完成等細節工作全都由縣級政府根據本地區實際情況決定和執行。
縣級政府對產業的干預體現在以下方面。一是產業的選擇。對于發展什么產業項目、發展規模有多大、在哪些地方發展等問題,縣級政府具有一定的決策權。由于近幾年脫貧攻堅和產業發展聯系密切,所以對于產業的發展任務,上級政府進行了規劃。如2019 年S州農業產業扶貧任務分解中,明確規定了Q 縣茶、蔬菜、生態畜牧等產業的任務數量,而在鄉鎮發展的產業則由縣級政府細化相關事宜。二是產業資源調配與傾斜??h域每年會發展大量產業,但縣級政府對每個產業的重視程度和宣傳力度不一樣。三是在項目的實施落實過程中,政府積極參與產業運行。在產業實際運行中,政府會積極地引進企業入駐,協調企業的土地流轉、廠房建設、資金支持等事項,這部分工作通常由基層政府完成,這些任務的完成質量也是縣級政府對基層政府的考察項目。
在鄉村振興背景下,西部農業縣的鄉村產業振興尤為關鍵??h域是產業振興最重要、最關鍵也是最基礎的連接點。厘清縣域對產業選擇與布局的機制和邏輯,有利于更加清晰地了解縣域對于本地區產業振興的思考。Q 縣作為典型的欠發達農業縣,在縣域發展上缺少經濟指標,所以要結合當地實際,力求在扶貧、生態等方面達到國家的考核標準。Q 縣政府將政治資源轉換為社會、經濟、文化等資本,從而把控縣域發展。在實際介入中,Q 縣結合本土優勢產業和上級農業發展任務選擇多種產業進行發展,資源更多傾向于符合上級要求和具有本土發展歷史的產業,例如茶產業被作為全縣“一縣一業”的第一產業進行發展。在鄉村產業振興的背景下,Q 縣更加偏向于發展“穩定性產業”以及“任務型產業”,這是由于本土產業契合當地農業產業政策的發展需求,且結合以往的經驗教訓,產業發展政策更加理性和務實。由于鄉村產業振興政策愈加重視本土產業的發展,所以縣域產業的選擇和發展也更具地方特色。每個縣域必須具有本土的特色產業,這既符合縣域地方發展要求,也符合整個國家的產業發展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