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 旺
(海南大學管理學院 海南 海口 570228)
自貿港政策是海南實現熱帶農業國際合作跨越式發展的最大優勢,其對標世界最高水平開放形態的戰略定位和政策突破,將成為海南不可比擬的政策優勢。具體而言,自貿港為海南熱帶農業國際合作創造的優勢有以下兩點。
第一,自貿港建設有助于打造全球最高水平的全面對外開放格局,實現貿易與投資便利最大化。自由、開放、高效、便利、流通的對外合作環境,將為海南熱帶農業國際合作提供良好的發展機遇。海南能夠與相關國家、地區建立直接的溝通渠道,海南熱帶農業相關機構、企業和科研院所能夠借助對外渠道,開展更加便捷高效的合作洽談和項目對接工作,能夠大大提高合作概率、溝通效率和簽約率[1-2]。
第二,自貿港政策特有的零關稅、低稅率、簡稅制等政策,將為海南農產品進出口貿易創造良好的政策條件,有利于吸引全球主要農產品進出口國家將海南作為進出中國市場的另一通道,有助于海南發展成為全球農產品貿易的重要節點和中轉樞紐。
海南建省32 年以來,與沿海省份的差距沒有縮小,反而還出現了拉大的情況,整體經濟處于欠發達階段。海南人口少,市場狹小,貿易需求不足,進出口商品受限制。
另外,島嶼型經濟往往受諸多封閉因素影響,發展加工貿易也會因成本相對較高而受到限制。海南地處中國南部,經濟、基礎設施、教育水平相比其他地區還存在一定差距,農業管理人才的吸納能力不足,人才短缺問題短期內無法解決[3]。
與東盟國家相比,海南熱帶農業種植的人工成本、土地成本、農資成本、流通成本均較高,熱帶農產品生產成本總體高于東盟國家。
此外,海南熱帶農產品種植面積、產量總體低于東盟國家,但海南與東盟國家緯度相近,熱帶農產品成熟期比較接近,東盟熱帶農產品在“量大價低”的國際貿易競爭中的優勢更為突出。海南農產品品質不一,在消費端競爭優勢不明顯。現有熱帶農產品品牌仍以初級農產品為主,聞名全國乃至世界的熱帶農產品品牌不足,熱帶農產品品牌的國際知名度和競爭力有待進一步提高。
就目前港口數量和通行效率而言,海南農產品向島外(內陸或境外)運輸的效率較低,進出口貿易條件不足,與廣東、云南和廣西相比,農產品進出口貿易額相差懸殊,打造國家熱帶農產品集散中轉中心的條件也相對不足,突破發展的路徑和機會有限。海南經濟的對外交流合作程度較低,與國際社會直接合作的渠道有限,平臺較少,層次不高,這在無形中限制了海南熱帶農業國際合作的空間[4]。
相比海南,目前全球主要熱帶農業國家的自由貿易化水平都較高,東盟國家、南美洲國家、非洲國家和南太平洋國家均在簽署國際性自由貿易協定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近幾年,越南、新加坡、南方共同市場、非洲大陸自貿區等均與歐盟簽署了自由貿易協定,并明確了雙方稅率減免目標和貿易額增長目標。在此背景下,與其他主要熱帶農業國家的自由貿易進程相比,海南在國際上的自由貿易化進程明顯滯后。
海南、廣西和云南在農業國際合作戰略目標上有重疊。廣西、云南和海南均毗鄰東南亞國家,熱帶農業種植結構和產業結構的同質化現象明顯。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協定框架下,三省(自治區)均致力于打造面向東南亞或東盟的國際熱帶農產品集散中心,在戰略定位上有明顯重疊。此外,廣西和云南面向東南亞國家的熱帶農產品交易品類和金額均超過海南,給海南熱帶農業“三區一基地”建設帶來了挑戰。廣東作為我國改革開放前沿陣地及進出口貿易的重要通道,其優勢難以超越。自貿港背景下的海南熱帶農業國際合作,勢必在參與全球農業產業鏈、供應鏈上與廣東形成競爭關系,但廣東改革開放歷程較長,水平較高,國際知名度和認可度高,在我國全面對外開放領域獨樹一幟,位居前列,這是海南提高熱帶農業國際化水平必須跨越但又難以超越的挑戰[5]。
我國農產品進口預期增長空間較大,但農產品進口來源相對集中。我國作為全球最大的農產品進口國,未來仍有巨大的農產品進口增長空間。在此過程中,海南應充分利用自貿港的政策優勢,爭取打造成為我國農產品進出口的重要通道,借助自貿港的對外開放優勢,為保障我國農產品進口供應和安全提供服務。在當前的局勢下,全球較多國家開展自由貿易合作的意識和意愿比較強烈,各國都在尋求新的國際合作,以保障自身在全球產業鏈和貿易格局中的利益。而簽署區域性自由貿易協定,提高與特定國家和地區的貿易便利化程度是實現全球利益最大化的普遍做法。海南應準確把握全球自由貿易化進程,建設成為國際社會與我國合作的“跳板”“橋梁”“通道”,順應全球農業科技投資趨勢,培育并發展農業生物科技、建設農產品電商平臺和農業智能裝備產業,積極吸引國際資本投資,通過先進技術,提高農業產業鏈整體競爭力和吸引力。
在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和美國貿易保護主義興起的背景下,全球農業產業鏈和供應鏈面臨重塑風險,海南應準確把握全球農業產業鏈和供應鏈動態重構或重組的機遇,積極參與全球農業產業鏈和供應鏈重構,以提高海南在全球農業產業鏈、供應鏈中的參與度、主導權和影響力。
海南應借助自貿港政策優勢,順應我國農產品進口大幅增長的趨勢,打造面向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農產品進口通道,滿足消費市場對國際農產品的需求。積極融入全球自由貿易化進程,主動與相關國家簽訂自由貿易協定,提高全球自由貿易化水平。加快補齊融入全球農業產業鏈和供應鏈的短板,優化薄弱環節,加大港口國際航線增設力度,繼續增設國際航班航線,以提高海南與全球產業鏈之間人流、物流的流通效率。
大力吸引國際資本投資海南,借助國際先進要素,帶動海南快速融入全球農業產業鏈和供應鏈,建立與全球農業產業鏈的連接點。提高國民經濟社會對外開放水平,增加國外駐海南總領事館的數量,豐富與相關國家對接交流的渠道。
注重打造跨國農業企業主體,通過助力熱帶農業企業走出去和發展壯大,帶動海南快速融入全球農業產業鏈和供應鏈,提高全球農業競爭力。積極布局全球農業先進技術,圍繞全球農業產業鏈發展趨勢,在農業生物科技研發、農業智能技術裝備研發、農產品國際電商平臺搭建等方面實現突破,借助前沿技術增強海南在全球農業產業鏈中的鏈接能力和輻射帶動能力。打造并鼓勵一批具有帶動和示范作用的熱帶農業大型企業集團“走出去”,推廣熱帶農業技術。圍繞我國熱帶農業技術和產業發展的需求,通過熱帶農業技術交流合作,最大限度整合國際先進的熱帶農業技術資源。
通過技術援助和企業“走出去”兩種形式輸出我國優勢熱帶農業技術,擴大我國熱帶農業科學技術在世界的影響力。積極實施熱帶農業科技領域的援外任務,通過建設海外熱帶農業科技示范園,加大農業技術專家的派遣力度,支持與東盟、非洲等國家開展熱帶作物種植示范與技術推廣,綜合采用多種手段幫助受援國提升農業科技水平。
海南地處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要沖,作為我國唯一的熱帶農業大省,海南的農業國際貿易與投資是維系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外交關系的重要紐帶。建設2018 年海南自貿港政策的提出,為中國農業的國際合作帶來了機遇,但同時也存在挑戰。為此海南應牢牢抓住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和海南自貿港建設機遇,順應全球農業發展和農產品貿易趨勢,緊跟全球自由貿易化發展,充分發揮海南自貿港的政策優勢和熱帶農業的比較優勢,打造全球農產品進出口通道,使海南成為全球熱帶農業產業鏈的重要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