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麗
(介休市洪山鎮人民政府 山西 晉中 032000)
現階段我國對農村地區發展越來越重視,頒布了很多政策促進鄉村發展。在農村經濟建設與發展中,改革必不可少。20 世紀80 年代,我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取得了很大成效,使農村建設與發展有了全新方向。然而伴隨市場經濟體系的逐漸形成與發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在一些方面遇到了困境。
黨中央陸續出臺了很多相關改革政策,促進我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完善,然而當前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還存在一些困境。應在實踐中探究符合當今社會發展的農村集體產權所有制,進一步深化改革,創新農村集體經濟運行管理機制,使農民的合法權益得到更好的保護[1]。
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到實施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之前,我國農村地區已經歷了幾十年發展。期間沒有開展集體產權的確認工作,同時沒有任何形式的登記手續。
幾十年來,農村新增人員與死亡人員持續增加,使集體產權確權難度變大,造成很多農村地區的集體產權在占有與使用上存在問題。
由分散經營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我國農村在生產管理方面出現了一系列調整。在對生產關系進行調節期間,并沒有對產權作相應登記,導致現階段可以查到的有關記錄不夠完整[2]。
針對當下我國農村發展狀況而言,村干部與農民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在我國大力倡導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期間,很多村干部以及農民因為對我國頒布的政策與措施理解不夠,在政策方面出現認知錯誤。一些村民被傳統思想束縛,片面地認為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會損害到自身的利益。一些村干部甚至認為隨著改革持續深化,自己有很大的可能處理不好相關事務或干不好本職工作。這部分人在思想認識方面存在誤區,這種情況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3]。
我國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將農村土地包戶到個人,這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發農民勞作和生產的積極性,但是削弱了集體產權。直至現在,我國并未建立一個較為系統化的集體產權制度,這在無形之中加大了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難度。
現下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并未在農村建立起較為健全的股權體制,股份安排和退出的標準不明確。股權體制的不健全,既增加了農村集體股份在實際管理時的難度,也使農村集體經濟中資產管理環節缺少應有的績效評價,因此實行效果并不理想[4]。
對于農村集體經濟成員的身份界定,我國政府已經提出一些具有指導性的意見,但并未結合當下農村具體發展情況設計對應的落實方案。很多地方政府結合本地實際情況頒布了一些落實環節的指導方案,但對農村到城市務工、外嫁等復雜情況的處理難以得到村民一致認可。
現階段我國農村人口流動性大,一些外出務工者到城市務工后與農村失去聯系,在很大程度上給農村集體經濟成員的身份界定帶來難度。一些地方政府并未針對“外嫁”人員身份界定制定相應的制度規范,這給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帶來了很大的困難[5]。
此前對農村集體產權所作的登記,存在土地劃分界限與大小不一致的問題。這是由于以前缺少能夠精準測量與計算的工具和方式,造成測繪結果不嚴謹。應創建糾正歷史農村產權記錄的相關工作機制,利用現代化的測繪方法進行測量,同時改正原有數據。要實現公開透明,公布開展的測繪與計算結果,同時告知要進行更改的農戶,讓農戶自己完成確認登記。
在我國轉型與發展的現階段,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已成為城鎮化建設的必然趨勢。在城鄉發展政策調節的前提下,農村的生產與生活出現了很大的改變,農村以往的經營方式已然難以達到市場經濟的要求。需要讓人們認識到改革的重要性,在農村經濟實際運行期間增加一些現代化的管理機制。
初步改革期間發現,在大部分農村地區,人們對產權制度改革并不是很重視,對這項改革的具體內容抱有質疑的態度,因此應增強對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宣傳。村干部與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相關工作者需要對村民進行思想教育,引導村民了解并掌握先進的思想,采取民主決策的方式,調動起村民參加制度改革的積極性,讓村民成為改革的參與者以及利益的收獲者[6]。
在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期間,農村集體經濟管理主體要關注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盡可能制定出一體化的制度。在創建農村集體經濟的條件下,政府相關部門要分清村委會和集體經濟組織的職能,對從事集體經濟管理工作的人員作出準確的責任及任務分配,最大程度上規避村委會對集體經濟的過分干涉,有效發揮出集體經濟組織本身所具有的職能。針對集體經濟內部架構的管理與改革來說,應創建健全的管理部門,全面踐行民主政策,在最大程度上確保農民的合法權益。
農村集體經濟改革面對的難題很多,在很大程度上阻礙著改革的步伐。對于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期間面對的產權流轉難題,需要大力倡導農村產權市場環境建設,在重視民意的前提下,適當開拓產權流轉范疇。
首先,正確認識并處理好產權流轉期間存在的封閉性問題。現階段農村集體產權制度不健全,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中存在產權流轉過于封閉的問題。農民對土地的情感特別強烈,其對土地的堅持使農村土地產權流轉時具有一定的封閉性,并且這樣的情況還將持續很長的時間。在具體的產權流轉期間,務必要在尊重農民的前提下,努力研究產權流轉較為封閉問題的處理措施。
其次,針對農村產權交易市場建設而言,不只需要落實好確權登記工作,還應該激勵幫扶農村中相關服務業的發展,加速產權信息流通,提高產權交易的成功率。
在市場經濟不斷發展的環境下,越來越多的行業開始實行股份合作制,農村集體經濟的運營和發展也是如此。在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中,應主動運用合理化的改革方式,促進集體經濟開展股份制改革。
農村集體經濟朝著股份合作制方向改革,應建立在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以及科學量化的條件下。這樣可以實現資本和勞動力有效結合,給農民創造更大的經濟利益。
在進行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時,每個區域都需要快速促進股份制改革,在重視地區發展特征的條件下,激發農民參加改革的興趣,使農民積極參與到股份制的改革當中。集體定股需要依據公開透明的原則,保障農民享受到改革帶來的成果。
在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期間,農村經濟組織存在管理不到位問題。應優化資產監管機制以及運行機制,落實人才挑選和培育工作,給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提供人才保障,保證管理上的科學性。
首先,招聘專業的經理人負責農村集體資產的實際運營和管理工作,確保經理人充分了解和洞悉市場的經濟規律,并熱衷于農村經濟建設。可以從內部挑選管理能力強的人才擔任管理人員,提升管理過程中人們的接受程度。
其次,增加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職能,把監督工作踐行到集體資產經營與決策中。
再次,增加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審計工作環節,嚴格遵守審計制度。政府機構可以委托專業能力較強的審計工作者或招聘第三方審計機構,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進行相應的審計工作,確保審計工作者嚴格依據財務規范進行審計。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與鄉鎮區域一直以傳統農業與現代商業共同存在作為主要形式。當前農村產權制度存在很多的問題,主要表現為改革意識較為薄弱、股權制度不健全、身份界定制度尚需優化等。根據多年的工作經驗,提出加強對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宣傳工作、確定農村集體經濟的地位、促進農村產權交易市場建設、結合區域特征著重促進股份制改革、完善集體經濟組織的管理結構等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