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海峰
(中共青海省委黨校 青海 西寧 810001)
青海省具有特殊的地理環境和地理位置,可以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在維護好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大力發展清潔能源,并且以清潔能源產業為龍頭,大力發展高原現代生態設施農牧業。利用現代科技,充分利用青海省良好的自然環境,為中國糧食和肉類生產作出貢獻。為此,青海省在建設國家清潔能源示范省的過程中,可把清潔能源企業生產出來的電力用于推動青海省建設綠色有機農畜產品示范省。
依托青海高原凈土、日照充沛、氣候冷涼干燥、病蟲害少、種質優良的草原農田優勢,利用青海省現有的國土資源大力發展清潔能源生產,用清潔能源企業生產出來的電力解決農牧民冬季取暖,延伸到有效推動構建現代綠色農牧業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
青海省深處歐亞大陸深處、青藏高原東北,高寒缺氧、干旱少雨,鹽堿地面積遼闊,鹽湖資源豐富,具有發展現代高原有機農牧業的廣闊前景,但是受水資源缺乏嚴重限制了青海省發展現代綠色農牧業的規模和品質。
“十三五”的前4 年,青海省新材料、生物產業增加值年均分別增長21.5%、15.6%。鋰離子電池、太陽能電池產量分別由2015 年的711 萬只、28.19 萬kW增加至2019 年的1 128 萬只、58.05 萬kW。2019 年多晶硅產量2.06 萬t,比2015 年增長85.6%[1]。
據青海省能源局介紹,2020 年12 月1 日11 時37 分,青海省新能源發出電力達到939 萬kW,首次超過當時全網用電負荷938 萬kW,成為中國第二個新能源發出電力超全網用電的省級電網。
青海省由于得天獨厚的土地優勢,具有發展綠色有機農畜產品示范省的巨大前景。青海省鹽堿地占全省國土面積較大比重,特別是在號稱“聚寶盆”的柴達木盆地廣泛分布著鹽堿地。利用海水淡化技術,可以把青海省的鹽堿地改造成高產良田。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員王飛團隊認為,可以通過多學科、綜合化的全新方式開展鹽堿地的綜合治理。調研發現,全球的光伏、風力分布與鹽堿地的形成有非常好的區域匹配性。目前,中國包括青海省在內的西北地區的太陽能、風能設施建設布局與鹽堿地布局有著高度重疊。淡水淡化技術是一項需要消耗大量電力、需從鹽堿地提取淡水的成熟技術。王飛認為,目前海水淡化的成本約為1 m3消耗電3.2 kW·h,以每年有超過330 億kW·h 棄電來計算,理論上可增加100 億m3好水[2]。
在青海省柴達木盆地的綠洲、河湟谷地及部分國家公園非核心區運用海水淡化技術,把清潔能源企業生產出來的多余電力通過海水淡化技術的方式,根據經濟發展需要對當地的鹽堿地進行改良,為當地提供豐富的可利用水和良好的土壤結構,擴大地區適宜農牧業發展的土地面積,推動地區發展高品質特色綠色有機農畜產業,有利于“藏糧于地”國家發展戰略的實施。
青海省雖然不是我國的糧油農作物主產區,但是由于當地特有的地形地貌和晝夜溫差大、白天日照充足、夜間寒冷的氣候條件,決定了青海省在糧油農作物及肉類生產過程中具有無污染、營養高、品質好等特征,市場前景廣闊。柴達木盆地生產的枸杞、藜麥、青稞等農產品,無論產量還是品質都屬于高端農產品;牦牛系列產品、藏羊系列產品、藏香豬系列產品、高原冷水魚系列產品都屬于肉類中的精品。青海省可以為豐富我國居民食品品種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貢獻[3]。
青海省在建設國家清潔能源示范省的過程中,利用光伏發電場改良草場的品質,提高草場的產草量,增加草場的載畜量,從而提高牧民的經濟收入。
青海省農牧區建設太陽能牲畜過冬溫棚和飼草料種植溫室大棚,這使牧區牲畜可以在光伏溫棚里安全度過嚴寒,飼草、玉米、燕麥等飼料農作物在溫室大棚里繼續生長,為青海省牲畜在嚴寒季節提供新鮮的飼草料,提高牲畜的肉類品質和牲畜的膘情,極大地改善農牧民的生產、生活條件,提高農牧民的經濟收入。可以利用清潔能源企業生產出來的電力,為建設青稞、藜麥育種溫室大棚提供足夠的熱量,增加青海省青稞、藜麥產業園的數量和產量,利用清潔能源生產出來的電力增加農作物的產量,提高農作物的品質,增加農牧民的經濟收入。利用清潔能源生產出來的電力健全和完善覆蓋飼養種植、加工生產、運送保鮮等全過程的產業鏈條,整體打造“生態青海、綠色農牧”區域品牌,讓綠色、有機、高品、安全成為青海農畜產品的代名詞[4]。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青海省的經濟總產值比較低,與青海省地處高寒地區有直接關系,干旱少雨、氧氣不足、無霜期短造成青海省農牧業長期處于低水平發展階段。比如青海省的絕大部分地區農作物是一年一熟,牲畜過冬沒有新鮮的飼草料,影響牲畜體質甚至導致其無法正常過冬。青海省的農牧業由傳統農牧業升級為現代設施生態農牧業可以改變這種局面,實現青海省農牧業的高質量發展。青海省在建設國家清潔能源示范省的過程中,應解決清潔能源企業生產出來的電力服務于青海省建設有機農牧業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清潔能源企業生產出來的電力,首先應該改進青海省農牧業的生產方式,促進農牧區的鄉村振興和農牧民脫貧致富。
在建設綠色有機農畜產品示范省的過程中,青海省應利用清潔能源作為加快建設高標準農田、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推動力量,利用柴達木盆地和青海南部一些地勢平緩的地方,高起點謀劃部署,多層次聯動推進,重點采取旱地改水澆地、坡耕地改梯田等形式,通過平整土地、改良土壤、配套高效節水設施、打通田間道路等措施,著力提升耕地質量,破解阻礙農業生產規模化、專業化、機械化的難題。
青海省應該借助建設國家清潔能源示范省的契機,大力發展現代生態農牧業,把人口逐步聚集到自然條件較好的河谷地區,減少人類在國家公園核心區內的活動軌跡,減少人類社會對自然環境的影響。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青海省應把握好建設國家清潔能源示范省的大好時機,大力發展現代設施生態農牧業,對農牧產業進行升級改造,提高農牧產品品質,改進生產方式,提高農牧產品產量,擴大青海省農牧區的市場規模,增加農牧民經濟收入[5]。
受生產方式落后和季節影響,青海省傳統農牧業發展緩慢,如果延續傳統的耕作方式和放牧方式,只能加劇人類對自然環境的破壞,不利于生態環境修復。對此,必須本著生態優先、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在新時代形成新的農牧業發展格局,促進青海省農牧業高質量發展。必須對青海省農牧業產業格局進行重新梳理升級,有重點地發展青稞、油菜、藜麥、馬鈴薯、馬牙蠶豆、中藏藥等青海省特有的農作物,而且把這些農作物產業做強做大,實現鄉村振興。與此同時,應發展牦牛、藏羊、藏香豬、高原冷水魚等高品質肉產業,滿足國內外消費者的需求,為國內外市場提供價廉質優、品種豐富的有機農產品[6-7]。
青海省建設清潔能源示范省,促進青海省現代設施生態農牧業發展,是以工業促農業、工農業完美結合的經濟循環發展模式。現代生態設施農牧業為工業提供了豐富的工業原料,為從事工業和其他產業的人員提供綠色高品質食物。以清潔能源產業為代表的工業可以促進現代設施生態農牧業發展,提高農畜產品生產數量和品質。工農業的完美結合必然引發服務業的繁榮,實現工業、農業、服務業共同發展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