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欣,邊玉柱,楊 丹
(河北建筑工程學院外國語學院 河北 張家口 075000)
改革開放以來,“要想富,先修路”的政策從源頭上解決了我國的交通問題,促進了我國經濟的發展,使得中部不發達地域的資源優勢可以通過交通條件的改善轉變為經濟優勢,進而助推社會經濟水平的提升。
交通體系的蓬勃發展,促使不同地域之間的人際交往更加頻繁,人們在完善的交通網絡的基礎上慢慢建立起以普通話為主要溝通方式的語言網絡。
在此背景下,語言扶智提振發展在我國脫貧攻堅中脫穎而出,被賦予了更高的歷史使命。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在深入開展精準扶貧工作中強調,要將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要扶貧先扶智,要扶智先通言。這里所指的通言,就是在經濟落后地區進行語言扶智,提高經濟落后地區人民使用普通話的能力,以此為基礎促進社會經濟水平的發展。本文將探討語言扶志與扶智,并提出提升語言扶智效果的新思路[1]。
語言扶智是通過提高經濟落后地區群眾的語言水平,以求達到改善經濟落后地區群眾交際能力、協調素質和提取并加工信息的能力,從而幫助他們在理念、知識儲備、智力以及發展能力上實現自立。
語言能力的欠缺與經濟落后具有較大的關聯性。一方面,利用語言扶智是由于語言和教育、信息、人際交往,以及互聯網的關系密切,語言賦予人類更多的能力和機會。另一方面,利用溝通、傳播信息的功能,可以賦予人們更多的交流機會。信息有了溝通的渠道,可以促進資金、人才及技術等各類生產要素的匯聚,進而促進地域經濟的發展。
利用語言進行扶智,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一是利用語言的人力資源功能,可以將其轉化為個人的語言能力,進而提高人員的就業能力,增加收入,實現發展目標。研究顯示,普通話水平越高,就業率就越高,勞動收入也就越多。居民具備的語言能力越強,自身就業能力就會越強,同時獲得的就業機會也就越多。二是語言具有經濟資源、文化資源和旅游資源功能。區域語言作為當地最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資源,可以促進當地旅游產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從而實現區域經濟的提升[2]。
“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脫貧方針。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在內力和外力的綜合作用下形成的,內因是根基,外因是條件。
扶智是區域發展的內在要求,經濟落后群眾有了要發展的斗志和原動力,還必須擁有智慧和生存技能,才能真正實現區域經濟振興,阻斷經濟落后現象的代代傳遞。一是要結合經濟落后地區的實際情況和自身資源條件,對當地群眾進行有針對性的技能培訓,提高他們的生產技能水平;二是要積極發展當地教育事業,通過提高經濟落后地域的教育水平,幫助當地兒童接受良好的教育,為未來經濟社會發展培養人才資源;三是提高經濟落后地區群眾的文化、健康、教育等綜合素質,全面提升經濟落后地區的精神風貌。
語言扶智與扶志是相互促進、緊密聯系的整體。扶智應先通言,通言指的就是提高經濟落后地域的語言能力。一是要聯動融合,提高區域發展工作的活力,促進三方的良性互動,形成合力,成為發展致富的重要保障;二是要因地制宜,根據國家政策要求,結合各地區的實際情況,為經濟落后地區群眾提供持續、有效的語言扶智方式,形成完整的保障體系。
當前,對很多經濟落后地區的干部群眾而言,提高衣食住行的質量,增加物質收入,提高生活水平,達到“兩不愁、三保障”狀態,就是擺脫經濟落后的標準。語言扶智主要是指學習普通話,將普通話作為日常交流的主要語言。很多地域的干部、群眾,對學習普通話的認識不到位,認為語言不能幫助群眾改變落后現狀,反而占用大量的幫扶資源,浪費了幫扶干部的精力,他們認為實施語言扶智可有可無。在這樣的認識理念下,語言扶智工作難以有效推進,實施效果也不甚理想。
由于經濟條件、地理環境、方言等因素的限制,我國語言扶智在利用科學技術方面較為落后,一些比較先進的科技資源和手段根本無法在經濟滯后地區得到應用和普及,例如互聯網技術、信息技術和語言學習軟件等。另外,很多經濟落后地區扶智工作的開展不全面,語言扶智僅通過課堂教學或學生自學的方式進行,實施方式簡單。
普通話的推廣對促進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有利于推動鄉村經濟發展目標的實現。當下,在鄉村經濟振興的關鍵階段,語言扶智工作不能單一停留在普通話推廣和應用階段,應與方言的開發與保護相結合。方言和少數民族語言是我國語言資源的關鍵組成部分,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但目前對方言和少數民族語言的保護并未引起幫扶人員的重視。
經濟落后地區的群眾文化水平較低,不能及時接受和理解新鮮事物,也不能及時與社會發展接軌,無法參與發達地區的交往和互動。如此循環往復,是經濟落后地區始終無法與發達地區齊頭并進的根源。
我國現行衡量經濟落后的標準因地區不同定量標準不同,單純從收入高低來衡量有失公允。從定性標準分析,落實“兩不愁、三保障”原則,都應具有考核衡量的標準[3]。
新時代,為促進我國社會、經濟、政治的繁榮發展,從根本上解決經濟落后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精準扶貧的戰略方針,語言扶智與扶志作為關鍵的組成部分,對促進經濟落后地區語言文化發展、提升經濟水平發揮著十分關鍵的作用。
研究表明,語言不通不但會降低勞動力的流動頻率,減少就業機會,還會阻礙個人和地域經濟水平的發展。為了提升語言扶智的工作效果,必須強化普通話在經濟落后地區的推廣力度。一是積極宣傳國家語言文字方面的政策措施,通過“普通話宣傳周”等活動,加大宣傳推廣力度,提高經濟落后地區群眾學習普通話的意識。二是有計劃、有針對性地開發普通話教材,結合不同年齡層次、不同職業開展語言學習課堂,通過舉辦普通話演講比賽的方式,在人民群眾中形成學習普通話的良好氛圍。三是積極樹立學習典型,通過為普通話水平較高的人員優先解決就業等,鼓勵更多經濟落后的群眾學習普通話,提高他們獲得和使用信息的能力,從而在“智”上逐漸強大起來。
基層幫扶工作人員是開展語言扶貧工作的關鍵,同時是具體工作的實施者。加強對語言教育幫扶工作人員的業務培訓可以從以下3 個層面展開。一是提高幫扶工作人員對語言教育幫助經濟后進工作的認識,幫助其形成科學的理念,為日后開展語言教育幫扶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二是提高幫扶工作人員自身的語言能力,使其有能力開展幫扶工作;三是鼓勵幫扶工作人員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和能力,結合當地實際情況,不斷創新語言教育扶貧方式和機制。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高速發展,“互聯網+”模式成為扶智工作的新抓手。語言教育扶貧應順應時代發展要求,依托互聯網平臺的優勢,推進語言教育扶智工作的開展和實施。一方面,鼓勵經濟落后地區群眾和基層幫扶人員廣泛使用互聯網技術、網絡銷售平臺、視頻媒體等,做好地方品牌宣傳。另一方面,科學、合理引導“互聯網+”語言的應用,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思想航標,構建和諧的網絡生態環境,提升語言教育扶智的質量和效果。
當前,我國語言扶智并沒有建立比較完善的工作考核機制,導致在開展和實施語言扶智工作的過程中遇到很多問題,難以提升扶智工作的成效。國家各主管機關和相關部委以及各級同類主管部門應積極配合,聯動建立符合本地情況的語言扶貧工作考核機制,在規范化模式的指導下,促進語言教育工作既扶智又扶志地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