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聯網+”使圖書館信息服務有了較強的兼容性、使信息用戶具有了集聚性和吸引性,但是目前的“互聯網+”時代圖書館信息還存在著一些問題:服務理念落后、館藏結構體系不能適應“互聯網+”的要求、圖書館日常工作管理制度滯后、缺乏統一的信息技術支持平臺。針對這些問題,文章提出了樹立“互聯網+”服務理念、調整館藏結構、更新日常工作管理制度、建立統一的信息技術支持平臺的觀點,以期為同行提供參考。
【關鍵詞】“互聯網+”; 圖書館 ;信息服務
【作者單位】王小華,陜西理工學院圖書館。
一、“互聯網+”時代給圖書館信息服務帶來的變化
“互聯網+”是創新2.0下的互聯網發展新形態、新業態[1]。“互聯網+”中的“+”是指把互聯網融入傳統行業中去,促進傳統行業適應現代信息社會發展的要求,使傳統行業產業化、信息化、開放化,使整個社會所有行業協同發展。其中,圖書館作為信息資源的集聚地,連接著各行各業的信息資源,“互聯網+圖書館”也不例外。
“互聯網+”給圖書館信息服務工作帶來了時代性的變化。它使圖書館信息服務具有了兼容性;它對信息用戶具有集聚性和吸引性。
1.“互聯網+”對圖書館信息服務具有兼容性
隨著智能手機的不斷更新和網絡通信技術的迅猛發展,“互聯網+”能夠滲透圖書館服務的方方面面,如互聯網+現代參考咨詢、互聯網+文獻信息資源管理、互聯網+嵌入式學科館員服務、互聯網+用戶信息素養教育、互聯網+用戶類型識別等多種形式的信息服務類型。“互聯網+”促進圖書館信息服務穩定協調發展,對圖書館傳統服務工作的現代式開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2.“互聯網+”對圖書館信息用戶具有集聚性
圖書館信息用戶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各個行業、各個領域、各個學科以及各自不同的環境之中,他們因生活、工作、學習等需要而產生個性化的信息需求。互聯網+圖書館服務平臺可以將千差萬別的信息用戶隨時隨地通過圖書館統一的網絡平臺集聚起來,形成一個規模性較強的信息需求與交流群以及信息共享體,群體之間可以無障礙地進行信息交流、共享和深度融合,進而產生群體性信息使用規模集聚效應。
3.“互聯網+”對圖書館信息用戶具有吸引性
截至2015年2月,我國移動用戶總數達12.9億戶,4G用戶突破10%[2]。截至2015年6月,我國擁有網民6.68億,其中通過臺式電腦和筆記本電腦接入互聯網的比例分別為68.4%和42.5%,使用平板電腦上網的比例為33.7%,使用手機上網的為88.9% [3],由此可見,智能手機已經成為吸引國內居民獲取信息的主要手段。圖書館在“互聯網+”環境下通過安全可靠的信息技術,將信息資源通過智能感應器、芯片、身份識別碼等依附在各種客觀載體內,只要智能手機近距離接觸到這些載體,獲取載體館藏信息的鏈接就會顯示在用戶的手機上,用戶點擊鏈接,館藏信息隨手可得。這種及時、便利、準確的信息獲取途徑極大地吸引著千千萬萬的信息用戶。
二、“互聯網+”時代圖書館信息服務存在的問題
1.服務理念落后
我國傳統的圖書館服務理念是以保證文獻信息資料的完整性為出發點,在保證“藏”的基礎上,定時定點為用戶提供廣泛的信息服務。其主要的特點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①單一:這主要表現在服務方式單一,僅停留在給讀者提供圖書館現有信息服務的層面上,不能集學習、科研、社交和娛樂于一體,不能提供多元化的立體式信息服務;同時電子信息資源的獲取僅能單向獲取不能互動交流。②被動:館員的服務定時定點,只是坐等用戶來館進行信息查詢和使用,不能隨時隨地為用戶服務。③膚淺:服務的內容僅以館內現有文獻信息的零散式分布內容為對象,不能滿足用戶個性、特色、深層次的信息需求。④條塊分割:傳統的圖書館,比如高校圖書館之間、公共圖書館之間、高校與公共圖書館之間有的雖然實現了館際互借、信息共享、合作參考咨詢等,但整體上看還是各自獨立,自成一家,沒有行業整體服務思想和管理理念的指導,沒有真正形成相互交融,相互支持的有機整體。
2.館藏結構體系不能適應“互聯網+”的要求
目前,我國傳統的圖書館文獻信息的館藏結構是以信息的載體形態來分布的。例如,紙質圖書館藏結構類型按地點不同可分為圖書借閱室、報刊閱覽室、電子閱覽室、隨書光盤借閱室等,這樣把同一學科同一專業不同載體形態的信息分散在了圖書館的各個角落,如果用戶需要與該專業相關的全面信息,他要走遍圖書館的各個類型借閱室。此類館藏結構模式雖然便于管理,但是極大地浪費了用戶尋找信息源的時間。
再如,電子信息資源的館藏分類一般按數據庫來源分為購買數據庫和自建數據庫,按所用語言不同可分為中文數據庫和外文數據庫。這些數據庫相互之間沒有生成適合用戶進入的鏈接,相關專業數據也沒有和館內類似紙質文獻的館藏信息相連接。這樣一來,數據庫之間、數據庫與紙質文獻之間是彼此互不相連的孤立點,未形成圖書館整體的信息資源網絡鏈。
3.滯后的圖書館日常工作管理制度
在傳統的圖書館內,館員是在每個工作日按時到圖書館定點進行業務工作和參加例會的。館員開展的服務工作嚴格按照《圖書館文獻管理暫行條例》《借閱須知》《讀者公約》之類的規章制度進行,這些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館員工作的靈活性,也沒有顧及用戶個性化需求,而是從圖書館文獻信息管理角度出發的,要求用戶在享受服務的同時必須遵守規定。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傳統圖書館管理制度過于規范化和制度化,具有較強的強制性,無論是對館員的管理還是對信息用戶的服務都是比較死板的,缺乏靈活性和創新性,從整體上影響了圖書館工作的效率和社會價值。
4.缺乏統一的信息技術支持平臺
“互聯網+”不同于“互聯網”,它要求某行業、某系統或某領域建立一套整個行業自上而下、隨時隨地貼近用戶的開放式技術支持平臺。時下有的圖書館雖已使用互聯網,也具備了集成管理系統平臺和云共享服務,但是現有的基礎性網絡設施無法滿足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以及移動互聯的整體化、開放化要求,無法進行跨行業、跨專業、跨領域的有機化產業融合。行業所需的智能設備商、軟件服務商、平臺型企業等中介正處于崛起階段,目前還未形成業界全行業規模的統一平臺,不能滿足“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圖書館對信息平臺統一化要求。
三、“互聯網+”時代圖書館信息技術服務創新對策
1.樹立“互聯網+”服務理念
“互聯網+”時代圖書館信息服務是以“用戶”對信息文獻資料的“用”為中心,以本地服務和遠程服務為方式,以“互聯網+”的服務思想為指導,以“平等、開放、生態”為服務理念,從用戶的角度出發,將現有的館藏信息和虛擬信息轉變成用戶所需的信息資源,實現其效用和價值。
“互聯網+”時代圖書館信息服務應該定位為:①服務方式多樣化。圖書館除了繼承原先傳統的用戶來館面對面服務方式,還可以采取電話辦理信息咨詢服務,利用虛擬網頁進行信息查詢、預約、續借等服務,通過QQ或微信公眾號進行個性化服務等。②服務形式主動化。普適計算依托微小計算設備,能實現移動、透明、智能和泛在的計算服務[4],達到用戶利用小設備,實現大閱讀的夢想[5],為“互聯網+”時代圖書館主動服務系統的運行奠定了基礎。另外,利用“互聯網+”構建國內國際圖書館云服務體系,滿足用戶云服務需求,使圖書館擺脫傳統服務的束縛。③服務內容深入化。互聯網+時代電子信息資源頗受歡迎,讀者閱讀方式呈現碎片化趨勢,閱讀內容趨于精準化[5],這就要求圖書館人調整信息管理的重點,加強信息組織的力度,快速準確地從大數據中挖掘出滿足用戶需求的信息情報。④服務環境行業化。時下移動互聯不斷常態化、智能化,且趨于主流,基于移動互聯的規模性數據處理中心不斷涌現。2013年年底,全國共建數據中心255個,其中超大型數據中心23個,大型數據中心42個。移動互聯促使著“互聯網+”深入發展,這些數據中心會不斷地發展融合,不斷地適應用戶的互聯需要。與此同時,圖書館新一代基于互聯網數據中心的數字化自動化服務系統也會加入規模性數據處理中心。目前國際上采用Ex Libris 的圖書館管理系統Alma用戶已經超出410家,如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家的著名圖書館已采用了此類數字化圖書館服務系統。我國比較著名的高校圖書館為了更好地為用戶服務也相繼更換了自己的自動化服務系統。截至2015年4月匯文自動化服務系統已經在“211”高校中占到45.76%[6]。不僅如此,自動化系統在“互聯網+”的沖擊下,還會不斷地趨于用戶主導型,動態推動型服務[6],力爭與國際接軌。鑒于此,在不久的將來,國內外圖書館自動化服務系統還會不斷趨于統一化、行業化,適應時代要求。
2.調整館藏結構
對于紙質文獻信息資源我們可以這樣做:取消按文獻載體類型分類的方法,改為依專業學科來分類設置文獻信息借閱室。即以學校專業設置或學科分類為基礎,將與某專業或學科相關的所有文獻信息資源,包括圖書、期刊、光盤、音像等聚集在一起進行集中管理,形成專業或學科立體式文獻管藏用一體化借閱管理模式。
對于電子信息資源的改革如下:從相關專業、學科或者課題出發設置數據庫之間的相互鏈接,如已購數據庫與自建數據庫之間、已購數據庫與已購數據庫之間、自建數據庫與之間自建數據庫之間,中外文數據庫之間的鏈接。同時在網頁上增添數據庫與館藏紙質文獻之間的鏈接(如主題、館藏地點、作者等),加強電子信息資源之間、電子信息資源與紙質文獻之間的聯系。
3.更新圖書館日常工作管理制度
圖書館是一個以服務為主的科研管理單位,館員的崗位可以分為管理崗、服務崗、技術崗和科研崗。管理崗主要是從事圖書館規劃、人事或雜務工作的崗位;服務崗主要是直接面向用戶進行服務的崗位;技術崗主要指那些從事編目或網絡計算機程序維護的崗位;科研崗是指專門進行圖書館及其相關專業學科研究的崗位。崗位不同工作性質也就不同,所以,應根據不同的崗位設置相異的日常工作管理制度。就拿員工簽到考勤來說,員工簽到考勤可以實行現場簽到和遠程簽到相結合的辦法。管理崗、服務崗、技術崗因其管理、服務和技術需要一般都要進行現場簽到,必要時可以實行遠程簽到;在科研崗位上工作的人員由于科研需要考察、調查、研究、查證等,對其可以實行以遠程簽到為主、現場簽到為輔的簽到方式。這不僅極大地帶動了員工的工作積極性,而且給工作人員更好地深入用戶基層搞好服務,進行科學研究創作了更為寬廣的空間。
在文獻借閱服務工作方面,《圖書館文獻管理暫行條例》《借閱須知》《讀者公約》等規定的內容不能限制得過于死板,應給讀者、用戶和工作人員留有余地,因此可以在相關規定或文件中附加一條:根據讀者或用戶需要,工作人員可以適當調整服務內容和方式,直到滿足讀者或用戶的需求為止。
4.建立統一的信息技術支持平臺
一個統一的信息技術支持平臺需要以暢通的寬帶網絡為基礎,所以我們可以這樣做:①在全國范圍內大力推進城鎮有線寬帶網絡和WIFI到戶、公共場所免費WIFI全面建設以及行政村寬帶接入普及工作,打通有線和無線寬帶兩條信息通道,加快4G網絡全面覆蓋,做到無遺漏、無死角,實現全國信息網絡一盤棋[7]。②加快開通國際互聯網轉接點建設的步伐,實現網絡本地高速交換,滿足信息低成本、無障礙交換需要。
一個統一的信息技術支持平臺需要安全、可靠、穩定的IT企業或云計算商的技術支持。這樣的技術必須滿足以下要求:①將全行業所有圖書館的電子資源集成管理相互連接;紙質圖書與電子資源通過芯片或代碼識別技術相互連接,滿足用戶虛擬資源與實體資源有機結合的需要,同時實現跨行業、跨專業開放生態式鏈接。②在對大型數據進行定期分析挖掘的基礎上,及時調整平臺系統友好服務項目,滿足用戶動態、個性、深度的信息需求。③信息平臺具有圖書館管理員與用戶之間、用戶與用戶之間互動功能,實現隨時隨地溝通與交流。
[1] 百度百科.互聯網+.[EB/OL].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Aw-FOZk8QHibUxGPLAWSzqH5eh7yAcX2OVHcIYUyVIdlG5u38H7lXD3heetXyxZ-SoLJ4b7tgQAcaVZzreoFla, 2015-10-30.
[2] 工信部:我國移動用戶總數12.9億戶 4G用戶突破10%.[EB/OL]. http://tech.hexun.com/2015-03-18/174163503.html, 2015-3-18.
[3] 我國網民數量已達6.68億人. [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5-07/23/c_1116022351.htm,2015-7-23.
[4] 百度文庫. 計算、CPS到物聯網:下一代互聯網的視界. [EB/OL]. http://wenku.baidu.com/view/777beaea81c 758f5f61f67aa.html?from=search,2010-10-26.
[5] 張兵.“互聯網+”時代高校圖書館資源建設與服務研究[J],武漢商學院學報,2015(4).
[6] 李偉超,楊詩哲,梁夢麗.“211工程”高校圖書館自動化系統的利用情況調研分析[J]. 圖書情報工作,2015(6).
[7] “互聯網+”時代網絡基礎設施成海南創新的“青春能”. [EB/OL]. http://news.hainan.net/hainan/yaowen/yaowenliebiao/2015/05/14/2372747.shtml, 2015-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