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 江
(河南師范大學 河南 新鄉 453007)
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鄉村文化振興和農村養老服務能力提升工作逐漸融合推進。近年來,我國精準扶貧政策實施效果顯著,農村地區“兩不愁,三保障”問題基本得到解決,低保制度和特困人員供養制度兜底保障,農村老年人口的基本生活需要有了強有力的支撐。然而,農村人群的精神需求問題不斷凸顯,特別是對養老的需求呈現從物質層面轉變為精神層面的趨勢,文化養老的理念不斷發酵。所謂文化養老,就是以滿足老年人多層次、多樣化的精神需求和交流思想感情為基本內容,以陶冶個人情操、享受晚年生活為目的的一種積極、健康的養老方式。
隨著文化養老理念不斷發展,我國學者從多個方面開展探索。穆光宗(2009)[1]肯定了積極文化的重要作用,提出要建設積極意蘊的代際文化和養老文化。一些學者探索了通過加強老年教育來實現文化養老,如潘繼軍(2011)[2]、李曉星(2018)[3]等。一些學者強調了政府、社會、市場等社會主體對文化養老的促進作用,如黎文普和龔正偉(2014)[4]、周旭霞(2020)[5]等。徐娜娜(2014)[6]提出吸收中國傳統宗族文化的精髓,以構建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文化養老體系。
一些學者開始探索文化養老在農村的實現路徑。夏詠梅和彭玉凌(2017)[7]提出以共享發展理念推動農村文化養老發展。虞臣杰和徐凡弟(2019)[8]探討了“文化禮堂+為老服務”的新時代農村養老服務模式。
這些研究多處于探索階段,農村文化養老真正成為農村養老的一部分依然短綆汲深。鑒于此,依托鄉村振興戰略背景,針對當前農村文化養老發展困境,提出了應對農村老齡化問題的文化養老策略。
受二元體制影響,農村的經濟水平和生活質量落后于城市,因而形成以傳統的家庭養老方式為主、以社會養老為輔的養老體系。農村的這兩種養老模式更注重保障老年人的物質生活,缺乏對老年人精神生活的關注。
傳統家庭養老主要依賴代際關系的維系。在農村,傳統家庭中子女是贍養老人的主要責任者。隨著人口流動加快,家庭結構不斷改變,核心家庭從傳統大家庭中慢慢分離出來,家庭養老逐漸轉變為子女物質供給,父母與子女生活距離和感情距離擴大,導致老年人缺失精神的陪伴。
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以下簡稱“新農保”)是目前農村社會養老主要形式。從新農保試點工作開始,就與農村土地保障、社會救助等其他社會保障制度相配套,以此保障農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9]。
2014 年新農保與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合并為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并隨著制度不斷擴面成為當前農村養老的重要支撐。
我國出臺了特困老人供養辦法,通過集中供養和分散供養形式,保障貧困老年人基本生活。經濟水平較高的農村地區已逐步探索時間銀行、社區互助養老和幸福養老院等新型互助養老模式。就目前而言,社會養老模式側重點仍然是保障農村老年人的物質生活,并未關注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
黨的十九大以來,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推動了農村地區文化和養老服務事業進一步發展,居家養老和機構養老多模式并進,養老體系加速完善。但大部分農村地區文化活動形式仍舊單一,且基層政府缺乏對文化養老的重視度,沒有在農村文化活動方面投入過多資金。盡管文化扶貧和鄉村振興戰略為文化養老打下一定基礎,但文化養老在農村的推行依然面臨很大困境,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農村老年人的活動普遍偏向集體活動,只與親戚好友之間來往,很少注重自身發展和參加體育運動增強體質。出現這些行為習慣有兩個原因。
第一,周圍的環境和條件沒有合適的活動場地,或者有關活動沒有得到普及。
第二,由于居住零散、通信水平落后和交通不發達,老年人往往找不到可以一起活動的伙伴。
這些行為習慣導致大多數農村老年人身體健康不達標,且阿爾茨海默癥、抑郁癥等成為高發精神疾病。農村基層管理人員大多來源于農村,本身缺少文化娛樂活動組織經驗,缺乏帶動老年人進行文化娛樂活動的能力,制約了農村文化養老發展。
由于傳統文化對農村區域的長期影響,農村地區宗族封建文化思想根深蒂固。政府雖然重視農村社會養老問題,但是并未正視文化養老的作用,未從根本上提高農村居民的思想認識。
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我國農村地區60 歲以上小學教育水平及以下為8 378 萬人,占當年農村60 歲以上總人口的84.37%,這在一定程度影響其對文化養老思想認識的提高。農村老年人受教育程度較低,社會層面缺乏有力的宣傳和引導,農村居民對文化養老的概念了解不足,最終導致老年人難以接受文化養老理念。
文化養老服務機制在農村養老服務中呈現缺失狀態。盡管國家在不斷完善農村養老服務體系,但對文化養老服務卻沒有明確的政策文件予以指導,缺乏頂層設計。
受經濟條件、社會資源、服務產品等方面影響,農村文化設施建設較為滯后,城市中的老年大學、圖書館等資源與農村老年人相距甚遠。農村居民社會組織建設經驗不足、積極性不夠,導致社會組織難以建設。這些方面的原因導致農村文化養老服務形式過于單一,農村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匱乏。
在農村養老模式單一且逐漸固化的背景下,文化養老作為內在精神文化需要而產生的一種高層次養老方式,顯得尤為重要。重視文化養老,樹立文化養老新理念,構建文化養老在新型農村社區的新機制,探索鄉村振興視域下農村文化養老的最優路徑,是我國完善農村養老服務體系的必經之路。
政府作為公共管理部門,對一項社會事業的建設起著主導性的作用。搭建農村文化養老服務機制,要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
第一,政府可以參考新農保制度形成過程,制定文化養老政策。前期在條件良好且具有代表性的地區推進試點工作,試點成功后逐步擴面至全國各地。
第二,完善相關配套法律體系,確保農村老年人的文化權益。
第三,加強市場調節作用,使文化養老市場逐漸向農村發展,提高農村地區文化養老產品多樣性。
理念是一種內在的促發因素,只有根植內心,才能外化為行。以文化養老理念推行作為鋪墊,形成一個良好的文化養老社會氛圍,進一步改善運行條件,提高大眾對文化養老的思想認識??蓮囊韵聝蓚€方面入手。
第一,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孝”文化。我國從法律和道德上對“孝道”有要求,包括贍養老人、照顧老人和關愛老人等。文化養老實則是要加強對老人的精神陪伴,因而孝文化的傳承依然是文化養老理念深入的基礎。
第二,宣傳新的文化養老理念。農村老年人群體思想較為落后,需要基層公共管理人員對文化養老功能及意義進行宣傳,引導農村老年人群從傳統行為習慣走出來,參與到文化活動中來,豐富自身的精神生活。創新宣傳方式,通過農村廣播、網絡電視、新興媒體平臺和社區講座等,提升文化養老在人群中的認知度和接受度,營造良好的氛圍。
推行農村文化養老要注重客觀環境和主觀環境的統一。
4.3.1 客觀環境層面
第一,要完善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完善農村文化廣場建設,增設羽毛球、兵乓球、門球等適合老年人活動的室外場地。
第二,健全農村文化大舞臺、文化禮堂、農村圖書閱覽室、觀影室等公共室內活動場地,提高農村文化設施使用率??梢酝ㄟ^財政撥付活動場地維護費用,并對活動舉辦的物資、資金和資源等予以支持,確保活動場地經常使用。
4.3.2 主觀環境層面
加強理念意識的宣傳,重視補充專業社會工作人才。農村由于其地域經濟,難以吸引優秀社會工作專業人才。文化養老服務對基層社區工作人員的專業性要求較高,因此非常需要專業人才對基層社區服務人員進行專業系統的文化養老服務培訓,提升服務工作技能。
政府要制訂引進高質量人才的相關方案,為農村社區輸入高質量的文化養老服務人才,壯大文化養老服務人才隊伍。
老年人對自身價值的實現,是其精神生活的重要方面。農村基層管理部門可以結合區域發展現實情況,融合農村試點成功的互助養老模式,如時間銀行、幸福養老院、鄰里互助等。鼓勵一些低齡有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幫助高齡或失能老人,積累時間報酬,在自身需要照顧時進行時間兌換。在互助養老過程中,加強老年人之間的情感交流,減少老年人間的陌生感,切實讓老年人感到“老有所為”。
互助模式可以讓老年人之間熟悉起來并更容易結識伙伴。在進行文化活動時,受同伴效應影響,更多老年人群積極參與進來,形成文化養老和互助養老融為一體的農村養老新局面,真正讓農村老年群體感到“老有所樂”。
農村文化養老機制的搭建和完善是對農村養老服務體系的進一步補充,有助于更好地應對農村人口老齡化問題。文化養老的興起,勢必會在農村形成文化興盛的繁榮景象,成為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助力。應以鄉村振興戰略規劃為契機,在提升農村養老服務能力的基礎上,融入文化因素,做好制度頂層設計,為我國農村現代化發展和實現鄉村全面振興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