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彩虹
(遷西縣白廟子鄉人民政府 河北 唐山 064300)
當前,我國推動農村“三變”改革,其主要目的是實現農村集體經濟增長。我國農村有大量閑置資源,由于這部分資源利用不充分,制約了農村和村級集體經濟增長。開展農村“三變”改革,有利于推動產業融合,將“死”資源轉變為“活”資產,同時“三變”改革能夠將農村的自然資源及歷史資源轉變為資產,實現資產增值。
農村集體經濟增長與農業生產過程之間具有一定關聯性。農業生產工作順利開展,土地、技術及勞動力等要素缺一不可。部分偏遠農村地區雖然具備豐富的土地及勞動力要素,但資本要素、現代科學技術要素相對缺乏。為提高農業生產質量,需要引進稀缺要素,同時需要將這部分要素納入具體農業生產中,合理配置各項資源。
從產權角度分析,資源配置是指資源產權的轉讓過程,轉讓現有資源產權,由高效率者獲得資源產權。通過這一方式,能夠提升生產效率,激發農業經濟活力。當前我國現存資源性與經營性資產存量相對較大,而實現集體經濟增長的關鍵則是激活農村資源性及經營性資產,實現農村集體資源優化配置。
1.1.1 產權明晰
為保證市場有效性,需要積極開展產權安排工作,這也是保證市場有效性的基礎。通過明確邊界產權的方式,對農村地區資源進行重新配置,實現資產增值。與此同時,資源在市場經濟主體中的有效配置是資源配置的重要內容,只有制定完善的資產所有權制度,才能產生一定剩余價值。在我國農村地區,資源與經營性資產存量十分豐富,但資本轉化機制缺失,無法發揮出資產財產性功能,制約農村地區全面發展。
需要明確的是,產權界定指的是保障產權的權屬明細,賦予產權界定一定排他性特征[1]。雖然私有財產也具有十分明確的產權界定,但明確的產權界定并不是指代私有財產。
1.1.2 產權激勵
在產權邊界相對清晰的條件下,為實現農村集體經濟增長,需要調動農民參與生產的積極性,從根本上發揮農業生產的內在潛力。通過實施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賦予農民剩余農產品處理的權利,有利于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從根本上釋放農業潛力。若產權界定與邊界十分明確,將會有效縮小公共領域范圍,降低個體間的競爭。在產權明晰的情況下,具備正向激勵作用,若產權不明晰,則不具備激勵作用。因此需要明確產權,發揮產權制度的作用,實現經濟發展。
1.2.1 拓寬市場
產品或者服務的價格是影響農村集體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市場需求直接決定農產品價格。若當前處于完全市場競爭中,生產者的角色將發生變化,變為價格接受者,這一過程并不會產生利潤。當處于不完善競爭市場中,生產者將對市場價格產生影響。由此能夠看出,壟斷并提高價格,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農村集體經濟增長。應當不斷拓展產品以及服務市場輻射范圍,市場直徑越大,人口數量相對較多,則市場需求也會相應增加。若市場輻射范圍一定,可通過增加有效需求數量的方式提升市場需求量。還可采取延長產業鏈條的方式,將農產品作為中間產品進行再次加工,進一步擴大市場需求[2]。
1.2.2 延長鏈條
為從根本上推動農業經濟發展,可采取延長產業鏈的方式增加市場對農產品的需求量,提升農產品價值。農業生產主要由3 部分組成,分別為生產前、生產過程中以及生產后。農民主要參與生產過程中這一部分,所得的利潤相對較低。為進一步提高農民收益,需要將農民引導至產前及產后部分。需要明確的是,產業鏈較長表明利潤相對較高。但是在不斷拓寬市場的過程中,為實現全面發展,應增加市場對勞動力的需求,針對部分退出城鎮勞動力市場的農民,引導其進入農村勞動力市場,從根本上提高農民經濟收入。只有實現資源優化配置,才能帶動農村經濟高速發展,同時需要延長鏈條,實現農村地區可持續發展。
2.1.1 產權明晰
農村“三變”改革是帶動我國農村地區發展的重要途徑,為激發農村經濟發展活力,需要推動改革工作開展,其中資源資產確權登記工作是基礎。資源資產確權登記主要是指應當構建歸屬清晰及權責明確的農村產權制度。現階段,主要存在以下4 種農村資源類型,第一種為自然資源,第二種為資產資源,第三種為權力型資源,第四種為歷史型資源。由此可以看出,農村資源種類多樣,但也存在產權不明確問題。
在資源確權登記工作中,其核心內容是全面掌握農村地區現有資產范圍與具體數量,在此基礎上,將集體資源進行分類,應重點清查未承包到戶的資源型資產以及集體統一經營的經營性資產。通過這一方式,明確權屬及數量,合理量化權利、合理定價,并頒發相應的產權證明[3]。
2.1.2 產權激勵
股權量化與收益分配是農村“三變”改革的重要內容,界定農村集體資產產權邊界并將其作為基礎對農村集體資產進行折舊處理,將農村集體資產轉化為股權。轉化后的股權需要量化處理,股權是收益的依據,屬于政府行為,確定農村集體成員是股權量化的必然條件。在農村集體成員確定中,需要依據承包地人口及現有戶籍人口明確股權。需要進一步明確集體成員,并且從多方面考量人口數量及勞動年齡等,以明確股份。通過開展改革工作,農民將具有農村集體資產的“剩余索取權”,激發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這也是實現改革的重要推動力。
2.2.1 積極拓寬市場,引進新型經營主體
開展農村“三變”改革工作,主要是通過培育并引進新型經營主體實現多種生產要素整合,引導農業產業進一步發展。
新型經營主體通過兩種方式拓寬市場:第一,新型經營主體需要充分運用網絡,實現網絡銷售,進一步擴大產品的市場輻射范圍,達到拓寬市場的目的。新型經營主體還可充分運用社會資本,降低交易成本及需求波動幅度。第二,新型經營主體可采用多種具有特色的形式,如開辦農家樂等,達到吸引消費者的目的,擴寬農產品市場,帶動農村地區全面發展[4]。
2.2.2 延長鏈條,農村三產融合發展
為實現農村地區全面發展,應將資金、土地以及技術等要素整合至農業生產中,基于當地自然資源及生態環境,選擇市場需求相對較大且經濟效益高的產業。還需要采用產業融合發展方式,推進農村集體資產經營,拓寬市場,延長產業鏈,提升農業附加值,增加農民收入。
農村三產融合發展,可從兩方面采取措施。第一,將農業與加工業相融合,將農產品作為原材料進行加工。第二,將農業與服務業相融合,通過農旅結合的方式,達到吸引消費者的目的,激發農村經濟活力,提高農民收入,實現全面發展。
首先,為推動農村地區集體經濟發展,應當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不斷拓寬市場,賦予農業生產特色,從而實現全面發展。通過優化資源配置,實現農村集體經濟持續增長。
其次,在農村“三變”改革中,存在明顯的政府行為及市場邊界,政府行為主要體現在資源資產確權登記及收益分配方面。市場行為則是大力培養并引進新型經營主體,對市場需求導向作用較為重視。在實際過程中,需要避免政府行為代替市場行為[5-6]。
再次,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與農民收入水平提升的關鍵因素為市場行為,應重點關注資源資產確權登記及收益分配[7]。
為進一步實現農村地區全面發展,需要推動農村“三變”改革,實現集體經濟增長。資源配置的前提是產權明晰以及產權激勵,為實現經濟增長,需要不斷拓寬市場,延長鏈條,保證特色。從產品市場中發掘農村資源的市場價格,進一步實現資源優化配置。